第228章 江南織造三局

  「進京告御狀的軍士,就隱在進京候賞的隊伍里,接下來你打算怎麼做?你現在有保皇派的支持,與顯國公府分庭抗禮,此時北伐大軍進京,你風頭大盛,倒是能壓顯國公府一頭,這時讓張御史死諫,是最好的時機。」

  「不妥,」齊雍擱下茶盞,「保皇派首先要保障皇權,其次是輔佐長佑,不好直接參與黨爭。」

  手中的籌碼多了,對付顯國公府的辦法也不止一種,沒必要用這種激烈的手段。

  鎮北侯府插手了軍屯一事,太后黨首先要除的就是鎮北侯府。

  其次是與鎮北侯府交好的武清侯府、輔國公府。

  「也對,」齊晟明白他的顧忌,微微一嘆,「一旦保皇派明確了要參與黨爭,就代表保皇派要與老妖……」他扶了一下額頭,是被齊雍帶歪了,「要與太后為敵,太后黨不會善罷甘休,萬一保皇派勢弱,便只剩你孤掌難鳴了,太后黨定要生亂。」

  有定國公府牽制顯國公府,鎮北侯府、武清侯府、輔國將軍府掌控了大周朝三成兵力,加上齊雍多年來的功績,足以壓制太后黨了。

  但凡這三家哪一家出了問題,就給了太后黨翻身的機會。

  所以這三家不能出錯。

  「定國公府和鎮北侯府要平衡五軍衙門,有他們在,五軍衙門的根基才在,輔國將軍負責皇城禁軍,武清侯府掌了神機營,正因為有他們三家,太后黨猖獗至今,亦不敢輕舉妄動,南昌那位也蟄伏不動。」

  鎮北侯府最關鍵,若鎮北侯府出了問題,五軍衙門就會徹底失去掌控。

  提起南昌那位成王,齊晟就有些頭疼了。

  成王一脈在藩地經營數代……是現存的幾位藩王之中,對朝廷威脅最大的一位,先帝就曾命成王遷藩到南昌,有敲打的意思。

  只是成王一脈賊心不死,到了南昌也不老實,他親政之後,一連下了兩道聖諭,削減成王府衛所護衛的數量,但天高皇帝遠,又是成王自己的地盤,明面上削減了,背地裡誰又能知道呢?

  藩王輕易不能動。

  成祖時期,是因為削藩才引發了叔侄相殘的慘劇,動一個成王,朝廷也不是動不了,但動了藩王的後果,以現在內憂外患的朝局,卻是承擔不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弊端,都是從先帝時期就開始日積月累,久弊成患。

  他登基之後,處處受太后黨的掣肘,親政也只十年。

  齊雍為了助他親政落一身惡名,因嗜殺太過,還患上了髓海之疾,這十年來,他加大都察院和大理寺的權責,令都察院和大理寺形成了一股對抗權貴的勢力,加強了對六部的掌控,這才壓制了皇太后。

  想要徹底肅清朝堂,扳倒太后勢在必行。

  只有太后倒了,才能著手處理藩王的事。

  齊雍淡淡道:「倒也不必憂心,軍屯一事暫時放到一旁,『倒顯』也不急於一時,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將保皇黨及一些老勛貴們利益聯合在一起,挑起顯國公府與清流們相鬥,太后黨必敗無疑。」

  齊晟大嘆:「這樣看來,成立軍機房勢在必行了。」

  成立軍機房,欽點軍機大臣,將一些勛貴的利益拉攏過來,如此一來顯國公府必然勢弱。

  「想要挑起顯國公府和清流相鬥,就需要一個突破口,你有什麼想法?」

  張御史死諫成功了,清流與顯國公府相鬥,他們才有機會插手東南沿海,進一步控制東南沿海的局面。

  只是死諫也需要一個突破口。

  之前齊雍要從販運私鹽入手,後來因為打草驚蛇不了了之。

  齊雍笑了:「已經有些眉目了,目前還不是時候,」小女娘倒是給了他一個大驚喜呢,「怎麼著也要讓您過一個安生年。」

  齊晟見他這樣有把握,心中一定:「哈哈,有你這話,朕就安心了,不過,」他話鋒一轉,「你此次平定鐵勒部,使大周朝的疆域向外擴張一千二百里,乃不世之秋功勳,朕已經封無可封,賞無可賞了,不如你自己說,想要什麼封賞?」

  齊雍腦袋疼:「你看著賞吧!」

  他都問了許多次了。

  齊晟也不知道要怎麼封賞:「給你加個太師銜,等軍房機成立了,你也能順理成章掌管軍機房,你很快就要成家了,再賜你良田五千畝,黃金五千兩……各類貢品絲織兩萬匹……」

  他說了一堆賞賜,大多都是金銀器物,首飾布匹等等,很顯然是賞給未來齊王妃的。

  齊雍倒是沒有推辭。

  從皇極殿出來時,已經到了下午,齊雍回了永安宮,便打發小全子去請了趙安福。

  趙安福接了安排進京候賞隊伍的活計,剛回到宮裡,才歇了一口茶,就聽說齊王殿下要見他,又馬不停蹄地去永安宮,拜見齊王殿下。

  齊雍盤坐在炕上,他換了一身藍色的杭綢,手上纏著玄紅的手珠,顯得十分平和。

  「你對江南織造三局了解多少?」

  趙安福一聽這話,渾身的皮子都繃緊了,織造三局雖然隸屬於工部,但其實督造賣買上的事,全都到了司禮監手裡。

  他斟酌了一下才道:「自皇上登基後,江寧、杭州、蘇州織造三局,每地各有十萬張織機,工部統一在編工戶,約三十萬人左右,每年織綢約六十萬匹,年產約六千萬兩雪花銀。」

  「後因東南沿海一帶倭亂頻發,海上貿易受阻,桑蠶場養蠶三年,要停養一年,維護蠶場……種種原因,織造局織綢數量,已經在逐年降低,今年只有三十五萬匹左右,年產只有不到三千萬兩白銀。」

  齊雍笑了:「聽你的意思是,大周朝每年的絲綢買賣,海上貿易才是大頭,全國能消化的絲綢數量,約有三十萬匹左右?」

  「這……」趙安福聽得眼皮子直跳,「目前情況,是這樣沒錯……海路通暢時,光是外域商人每年需求的織綢,都要達到三十萬匹以上,甚至還供不應求,織綢需求量大,稅絲往往供應不上,對於外域商人來說,是物以稀為貴,外域商人為了拿到絲綢,都需要同許多商人一起競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