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錢荒難題
江南一向文風昌盛,讀書進學的士子不少。
但是大部分士子都是為了參加科舉,讀的也都是經史子集之類的書。
高適當然知道水經注,這是北朝名臣酈道元親自走訪天下名山大川,以上古《水經》給綱,走訪了天下名山大川之後所寫的一本地理學專著。
整個水經注一共有四十卷,可以說是一部相當完備的地理書籍了。
就算是高適也只看過其中一部分,沒想到在大明寺的僧房中,竟然能看到有人在看水經注。
看書的自然是住在大明寺中,準備出海的李道源了。
在得到了鑒真大師的海圖之後,李道源很快著手研究海圖,對於鑒真幾次失敗的航行路線做好了標註。
不過這只是鑒真幾次失敗的出海記錄,只能幫助李道源規避風險,想要安全的抵達扶桑,還需要搜集更多的數據。
另外李道源還需要尋找合適的出海船隻,揚州雖然有港口,但是河道的港口,不能航行海船。
按照鑒真的路線,是從舟山尋找能夠出海的船隻,從舟山前往扶桑。
李道源留在了大明寺中,開始計劃自己前往扶桑的路線。
在參觀佛寺藏經閣的時候,李道源正好看到了寺院中所藏的《水經注》,李道源正好也是一名旅行家,以前他沒有系統性的讀過這本書,如今遊歷了小半個大唐之後,再讀這本書更是覺得生動有趣,認真的讀了起來。
高適忍不住上前搭話道:「這位郎君,這《水經注》於科舉無益,為何要花時間在讀這種書上?」
高適的本意是好的,他也是規勸對方不要浪費年輕的時光,好好準備科舉考試。
雖然大唐風氣開放,但是讀書進學依然是讀書人最好的路。
高適自己也是科舉考試的獲利者,對於年輕的後輩,他是抱著勸學的想法,希望對方能將時間用在科舉之上。
沒想到這個年輕的士子說道:「這位長者可說錯了,這本書雖然對科舉無益,但確是能利國利民的奇書。」
高適在江淮做節度使,每日也能見到很多口出狂言的士子。
不過這些士子比拼的才學,都是經史子集上的知識。
這水經注雖然是一部奇書,但是說這本書能利國利民那就過譽了。
高適笑著問道:「這水經注老夫也讀過,你說說看這麼一本講述地理山川的書,如何能利國利民。」
李道源沒想到眼前這個老者竟然也讀過水經注,要知道大唐用科舉取士之後,讀書人對水經注這樣的雜書更加不屑一顧,要不是大明寺的藏書豐富,李道源根本找不到這本書。
既然對方看過這本書,李道源說道:「山川地理,如果熟記於心,能夠抵得上數萬兵,這是其一。」
高適點點頭,他也是帶兵打仗的人,山川地理對於戰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高適想起來,以前在河西的手,每次戰前,哥舒翰都會派遣手下搜集作戰地區的山川地理信息,製作地圖和沙盤,指揮作戰的時候天天讀這些地圖和情報。
高適也學習了哥舒翰的作戰風格,每次作戰都會先觀察戰場的地貌,這麼一說《水經注》真的有用。
只不過戰場又不會都發生在水經註上的地點,這種說法也是牽強附會罷了。
李道源繼續說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想要行萬里路,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這個世界。🍫 🎀 𝟨𝟫𝓈𝒽𝓊𝓍.𝒸🍩𝓂 🎀 🍫」
高適猛然抬起頭看著李道源,沒想到這個年輕人竟然能有這樣的志向!
行萬里路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丈量世界這句話更是氣勢不凡,看來這個年輕人不是普通人啊。
高適連連點頭,想要行萬里,讀水經注自然是大有益處。
沒想到游大相國寺,竟然還遇到了一個奇人。
高適嘆息一聲說道:「郎君這麼說,倒是也有幾分道理。」
不過看著李道源清澈的目光,高適又不忍心這樣的人才不去參加科舉。
於是繼續勸學說道:「可是我們讀書人,日後總是要為官的,你讀這些書,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嗎?」
到了這時候,高適起了教育對方的心思,故意考李道源一樣問道:
「這讀經史子集能明白治民的道理,看這地理書能解決問題嗎?」
「就拿著揚州城來說,揚州城內商貿發達,朝廷在江淮也鑄幣,可是揚州城內依然錢荒,這是什麼原因?」
錢荒,這也是高適上任淮南節度使之後最大的難題。
大唐的貨幣是很多的,除了金銀銅之外,絲帛也可以作為貨幣。
明明江淮是絲綢的產地,每年的能編織出不少的絲帛,朝廷也在江南地區開了鑄幣廠,開採銅礦發行銅幣。
可就算是這樣,揚州市場上依然嚴重缺乏流通的貨幣,這種缺乏貨幣的問題,甚至嚴重影響了官府徵稅,影響了揚州的市場繁榮。
作為淮南節度使,高適自然非常的發愁,可是他雖然發現了錢荒的問題,卻無法找到解決錢荒的辦法。
李道源微微一笑,如果是其他問題他還不一定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他可就真的能回答了。
李道源說道:「錢荒的原因其實就在地理書中,只不過老丈沒有想到罷了。」
「就在地理書中?」
高適來了興趣,只聽到李道源說道:
「揚州是海陸貿易的重鎮,不僅僅是大唐的商人,新羅、扶桑,南洋諸多的島國,都會來揚州做生意是吧?」
高適點頭,揚州雖然不靠海,但是距離海岸線不遠。
而揚州的水網發達,又是大唐漕運的集散地,所以每年也吸引了大量外國的客商。
李道源說道:「那些南洋小國,基本本國都沒有銅幣,大唐的銅幣在這些島國就是法定的貨幣,每一次的交易這些商人都會帶回一些銅幣回國,揚州的銅幣不久減少了嗎?」
「新羅和扶桑雖然有自己的貨幣,但是他們自己國家的錢幣成色不足,遠遠不如大唐貨幣的成色穩定,不少新羅和扶桑的商人,在離開大唐的時候都會換成大唐的錢幣,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內融化再鑄造成更多的本國錢幣,又是再賺上一筆。」
高適聽完了李道源的話,只覺得茅塞頓開,怪不得揚州市場上的銅幣年年減少,原來是這個原因。
這讀書人說的沒錯,果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沒想到揚州城竟然有這樣的賢才。
高適繼續問道:「郎君高才!沒想到竟然是這個原因!」
高適已經有了想法,只要禁止外國商人帶走大唐銅幣,那就可以解決市面上的錢荒了。
李道源已經隱約猜到了眼前這個老者的身份,他笑著問道:「老丈是不是覺得,只要禁止外國商人帶走大唐的錢幣,就能解決錢荒的問題?」
被李道源點破了心思,高適點頭說道:「確實如此,在難道不是上上良策嗎?」
李道源搖頭說道:「這銅錢還好,金銀可是很容易藏起來的,難道官府要對每一個進出的外國商船都嚴查嗎?江淮節度使府能有這個人手嗎?」
這個問題讓高適愣住了,是啊,如果這些外國奸商將錢藏起來,自己還能每一艘船都搜查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啊,除非禁止一切和外國商人的貿易,才能阻止大唐錢幣向外流失。
高適又頭疼起來,錢荒影響的可不僅僅是商業。
第五琦在江淮進行的租庸改革,將大唐原本複雜的實物稅收,改成了折算市價錢幣的貨幣徵收。
原本大唐的老百姓,每年不僅僅要上繳土地里耕種的糧食,還要上繳一定的絲絹和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
比如鹽戶就要上繳鹽,漁戶就要上繳一定數量的魚乾,這種實物徵收可以說是又麻煩官府,又麻煩百姓,特別是占據天下賦稅大頭的江南官府,每年要分類徵收各種商品,然後還要再分類統計送往長安。
第五琦的改革,方便了江淮的官府和百姓,自然是大受歡迎的。
可是從徵收各種實物改成了徵收貨幣,一開始的時候還好,百姓就自己田地里的產出換成錢幣,就能上繳本年的賦稅了。
但是隨著江淮錢荒的進一步加劇,很多百姓不得不低價出售自己手裡的糧食,才能換到足夠的錢幣,這反而加重了江南百姓的負擔。
高適也沒想到,曾經是給百姓減負的良政,只是短短的一兩年就成了盤剝百姓的惡政。
高適想改善這項政策,所以才想要解決市面上錢荒的問題。
沒有想到困擾自己多時的問題,竟然在這個年輕人這裡得到了答案。
可是禁止外國商人帶走大唐錢幣這一招不好用,那有什麼辦法解決錢荒問題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