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所謂改良方法*
桌上眾人聽完八方的話,再看面前碗裡的飯食,頓時食慾消減,「八方啊。」文氏正想跟他說,有些話不必在飯桌上講,就聽八方哎喲一聲呼痛。
坐在八方旁邊的席蓓比文氏反應快,已經一巴掌拍在了八方腦門上,「吃著飯說什麼糞不糞。」
八方揉著腦袋,委屈道:「不說,我以後不說了。」
等晚飯吃的差不多,小代帶人收拾了桌面,又把飯後的茶點擺了出來。
孟長青見到她娘沒有像往日那樣,著急回房間準備第二日的教學內容,便問道:「娘,學生們最近怎樣,都上手了?」
梁啾啾回道:「有幾人摸到點門路了。」
八方又問:「姨娘教了這麼久,他們才摸到點門路,豈不白費姨娘一番苦心。」
來財也說:「我看學刺繡的人不少,才有幾個人嗎?」
梁啾啾卻道:「一年左右的時間,能有幾個人摸到門路,已經很了不起了,做刺繡最重要還是天賦。」說到這裡,梁啾啾笑了一下,看向孟長青和文氏繼續道:「其實不管什麼行業,天賦都是最重要的東西,有天賦,勢必會比別人更早悟道,也能走的更遠。
但各行各業,有相應天賦的人都少得可憐,絕大多數人還是以勤奮來彌補天賦不足,我也是這樣。」
「姨娘於這一行還說沒天賦,我不知世上有幾個人的繡品能比過您。」來財說。
「我苦練十幾年,至今從未放下過針線才有這樣的手藝。」梁啾啾很謙虛,但這會兒說的也確實是實話。
有天賦的人未必有她這樣下苦工,其他人又未必肯像她這樣動腦筋。
孟長青關注的角度總是奇特一些,她問:「娘,您這刺繡課上到今天,不論好壞總有成品,成品可賣出去過?」
「賣出去不少。」梁啾啾說,「只留下幾樣值得說的,其他全部交給了齊大人,請他出手。」
孟長青琢磨起來,既然有繡品賣出去,她怎麼沒見到回頭錢呢?
文氏一看就知道她在想什麼,開口道:「學堂的手藝才能賣幾個錢,還不夠之前填進去的原料錢,近兩年你就別動這上面的腦筋了。」
聽文氏這樣說,梁啾啾才意識到孟長青剛才那句話什麼意思,「就算賺了點錢,也別緊著問齊大人要,最開始買絲線絹布的錢,全都是齊大人自掏腰包。
繡品做出來,又是他拿出去跑門路,他不會做生意,為人又不像你這樣油滑,受了不少閒氣,只是不對我們講。
齊大人好心,你做上官的不該欺負他,要讓他收回本才是。」
「瞧您二位說的,我能不懂這點道理麼?」孟長青道。
「你是懂道理。」梁啾啾低聲說她,「但前提是不能碰到錢。」
來財轉移話題,「我想齊大人的氣沒有白受,他現在跟外人談買賣硬氣多了,就像這次賣繭,辦的又快又好。」
八方聽完後,忽然笑了起來。
「我說的不對?」來財轉頭瞪他。
「對。」八方抹嘴道:「你說的太對了,齊大人不同以前,現在膽子大的很,什麼都敢賣,什麼都能賣出去,要是告訴他少爺一斤多少錢,他連少爺也往外賣,你們信不?」
「我不信。」孟長青端起面前的茶杯,「他熟讀聖賢書,不干買賣人口的事。」
孟長青晚上才說齊人立有數,第二天齊人立就找到她,說要出去賣豬肉。
孟長青都納悶,「賣什麼豬肉?」
「八方說,昨晚後衙做的肉餅十分好吃,又說您改了養豬人家的餵養方式,使豬肉減少了臭味。」齊人立很興奮。
孟長青卻讓他冷靜下來,「齊兄,你來北山縣吃過豬肉嗎?」
齊人立想了下,「雖不常吃,但吃過。」
孟長青又問:「那跟你以前吃的豬肉有什麼不同?」
齊人立更加仔細的想,想過後嘗試性的回答,「異味更少些。」他自己說的都不確定。
「再好好想想呢。」孟長青見他說不出來,才說,「味道應該差不多吧?」
齊人立:「似乎是。」
「當然差不多,八方跟你講時,可說我改了什麼樣的餵養方式?」
「這倒沒說,下官以為是您的不傳之方,所以沒有追問。」
孟長青都笑了,「沒有什麼不傳之方,只是不讓他們用人糞餵豬罷了。」
齊人立顯然被噁心到了,「人糞餵豬?」
「齊兄家庭富裕,供給你家的,多是野豬或是糧食飼養的家豬。糧食富裕的地方,也早改了這種習慣。」孟長青說,「但涼州貧瘠,百姓們常年吃不飽。就算現在北山縣的百姓有些存糧,但觀念難改,他們養豬,更願意聽信這種舊方法。」
「大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齊人立擔心自己吃過那樣的豬肉。
「從第一戶養豬時就發現了,早就下了禁令,齊兄別擔心。」孟長青又說,「所以咱們北山縣的豬肉並無什麼特長,反之還比其他縣飼養成本更高,拿出去賣未必會有市場。
當官或是自家有農莊的有錢人,他們自有僕從特供的肉類,看不上市場買賣的東西,窮人家一年到頭吃不上幾口豬肉,自然更願意買便宜些的肉。」
聽完這些話,齊人立剛才那股興奮勁消散了許多,「可惜了,我再想想辦法。」
孟長青提醒他,「雖說肉類的價錢要比糧食高,但想要這些肉,必然承擔更大的風險,咱們種糧食,只看雨水、日曬、肥料、蟲害。
養殖家畜,就要用糧食的副產品來餵給他們,除了擔心家畜生病之外,前面種糧食的風險咱還擔著。
當然,這些事情,齊兄比我更清楚。」孟長青笑眯眯道。
「我總是過於著急。」齊人立說了他最近憂心的問題,「自從蠶繭賣出去後,縣裡好多人家找到我,說下一季他們也要跟著養。
我顧忌著山上柞樹的數量,推了不少人,但帳目上還是登記了很多人家。
我擔心這些人中,有人養的不盡心,使縣裡的蠶繭賣不上價錢,也擔心蠶繭數量上去,價錢反而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