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劇本不是那麼容易借鑑的。【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像《朱諾》這種,一審片就容易被斃;《情書》略悲,而且太日系,文青會喜歡,放國內估計得浸豬籠——嘿,別不信!看日漫上喊什麼「天馬流星拳」、「火遁——豪火球之術」,大伙兒還能笑一笑,放國內,就要萬民可恥了。難道沒聽說《巴啦啦小魔仙》的名頭?
別覺得奇怪。
這就是距離產生美!
隔壁家打兒子夫妻出軌啥的,老百姓還能拽著窗簾看得津津樂道。要是發生在自家,估計只有要命的份。
「拍《我的野蠻女友》是個好主意。」老王認同我的想法。他不懂影視劇,但能虛心聽進意見,「但為什麼要修改啊?」
「因為國情不同。」我說。
「這片有啥國情不同,讓人看不懂的?」老王曾經為泡女孩,浪跡電影院,專挑那種愛情電影看,所以他對這部電影了如指掌。
「兵役問題。」我說。
「……」
「在我國,服兵役是保家衛國的榮譽,他們當作恐怖的強迫。」我聳聳肩說。
其實我不太理解國內妹子追韓星的做法,的確,從唱跳業務來說,韓國藝人要比國內那些所謂的愛豆要更具有職業精神。
但在某些方面,只能說更奇葩。
網絡上某些手勢已經成為一個梗了。
韓網上男女爭執比國內還要嚴重,僅以對男性義務徵兵的理由,所以男性比女性優秀,然而他們的士兵開炮捂耳朵,打偏燒田地這類荒謬的事層出不窮。
他們服兵役18個月就能休上50天到90天的假期,在我們的軍人夜間訓練、集中看新聞、整頓軍務時,他們的士兵卻被統一安排追女愛豆……為避免服兵役用盡各種方式,不少韓國男性入教、留學、紋身、當運動員。
把全職母親喊作「媽蟲」,把母親的內衣放到網絡上販賣,在女性公共廁所裝攝像頭。
有的東西正常人不能忍了。
「電影中有一段服兵役的逃兵事件。」我隨手打開手機備忘錄,「要改!」
「……」
「還有知道為啥這作品中的男主角叫牽牛嗎?」我說。
「為啥?」這也是老王一直疑惑的問題。
「因為有個故事在我國,叫『牛郎與織女』,在他們國家,叫『牽牛與織女』。」我提醒道,「和什麼牽牛花壓根沒關係。」
「靠!」王明後懵了。
「不懂文化地被動接受,自然能心安理得。但是搞文化的,不能這樣。」我拍了老王一下,語重心長道,「學著一點!」
老王噎得說不出話。
男演員方面顧游山出了把力。
他母親有一家公司金唱唱片推廣公司,旗下也有幾個藝人。
像這類大公司,旗下藝人未必很多,特別是近幾年,藝人大規模去創辦工作室了,和文化流氓搞影視製作,然後再套取網際網路平台的資金,幾個拿著不知所謂的境外金融碩博學歷的主管,利用資本的那套,把公司給掏空。
畫大餅的不僅是公司。
有時還有中層幹部對公司願景的欺騙。
雖然我本人不太想和顧游山牽扯太多的關聯,但事到如今,選擇不多。
老王認為在這個時候,有熟悉的人作為依靠,自然好上許多。黃老闆歸黃老闆,雖然他這個人還蠻有意思的,但做生意,就是金錢至上。別考慮太多。
老王一邊走,一邊掏出手機拍照。
劇組有專職的勘景師傅,但老王更樂意親自動動手。沒人比我們更了解心目中想要的畫面,他之前奔波勞累,跑遍城內各大街小巷,旅館商場,拍照取檔,然後抬出筆記本一張張調出來給我們看,再共同決定取景。
拍戲就這樣,一個劇組共同合作,上上下下有許多要求。國家這幾年對薪酬有要求,主演的薪水不能超過整個製作費用的28%,但饒是如此,有許多人想方設法,規避違法,混亂一片,這是禍害整個製作。
除此之外,還有種種匪夷所思的現象,各種跨行擾亂秩序,搞得現在攝製隊伍,領導人物是外行,執行的也是外行,導演編劇都是外行,演員也是外行,惹出許多啼笑皆非、貽笑大方的軼事。
天空忽然陰沉下來,鉛灰色的建築黑暗伶仃,城市的道路水墨卷般向前延伸。
「下雨了。」我說。
「去他的!」老王說,「今年怎麼回事?都秋天了,還老是下雨!」
雨水不是很大,我倆藉助了一家商場歇腳。
「張幕,我問你。」老王突然想到什麼,盯著空曠的景物問我道,「女演員不是沒敲定嗎?演技一般的美女和演技極高的普通人,你更傾向哪一個?」
「當然是美女。」
「張幕,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張幕!」老王驚道。
「廢話,這不是普通電影,是愛情喜劇!」
「……」
「如果女主不漂亮,這電影會少一半吸引力,女孩會看,男性哪個去看這玩意兒?漂亮的女友發發脾氣那叫情趣,不漂亮的發脾氣那叫找虐!」我強調道。
老王倒吸一口冷氣,呆了一呆:「可這電影不是這個意思!」
「但觀眾是。」我說。
「喂喂!別小瞧觀眾啊!」
「沒小瞧。」我說,「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如此。」我沉默片刻後,道:「像我們這種搞文娛的,一定不能傲慢……」
「……」
「老王,我們認識這麼多年了,你還不了解我嗎?我不是以貌取人的傢伙,我極其厭惡美女編劇、美女導演、美女作家這些亂七八糟的噱頭——幕後工作者就老老實實幹它的幕後,把事情完成好……但演員不一樣。臉、身段,是演出的工具!」
「……」
「雖然老百姓愛看什麼人定勝天的玩意兒,人要從實際出發。老百姓能接受一個美女演醜女,但絕對不能容忍,一個長相普通還信誓旦旦她是傾城美女的角色。」
有人看電影是衝著思想,有人衝著感情,還有人就單純為看帥哥靚女逗個樂。
好作品就得顧全這些。打比方《鐵達尼號》,為什麼這部電影經久不衰,原因眾多,其中有一條,就是它顧全了大多數觀眾。
所以行業內一直對它有爭執,商業片大佬堅稱它是商業片,文藝片泰鬥力爭它是文藝片;劃類型的將其歸納成災難片,做宣傳的說它是曠古絕今的愛情片……它不是因爭執而火,但它的確很巧妙地把不同思想揉碎,雜糅在整部電影中。
無論它營造的與真實鐵達尼號境況是否相同,但在電影層面,無疑是成功的。
電影人若想安身立命,得要遵循社會的道理。我佩服那些獨具一格、發揚個性的導演、編劇。但這些在國內就跟搖滾樂隊差不多,基本上的都是家裡有背景的人玩的,普通從業人員還是要理解自己與它的差異……它屬於「地下」,雖然有「推手」把它們稱作「藝術」,但不要否認,真正製作大眾文化的人,在作品「藝術」內涵上,操心更多。
「靠!」老王說,「那演技怎麼辦呢?演得不好,觀眾要罵的呀!」
「我會找方法派的演員。」
「……」
「國內大多數演員推崇體驗派、表現派,但我更傾向於方法派表演。」我不假思索地說,「即使她演技一般,但這種派系塑造性強,也能應付過去。這也是一招非常有用的速成演技培訓方式。」
國內的表演教育體系太有劃分特色了。
基本上說,中戲教學屬於體驗派,北電屬於表現派。當然實際操作中,演員不可能完完全全屬於某個派系,但或多或少有點傾向性,以某個表演派係為主。
體驗派,要求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周迅、郝蕾等演員便屬於體驗派,這種體系難入戲,難出戲,技術含量高。評論家常常稱讚這類演員有靈性。
表現派,要求先塑造成一個「角色的形象」,然後再表演出這種「形象」。國內表現派演員有張國立、王剛等演員,這一類表演更容易塑造形象,但內心戲較為薄弱。
方法派,大多時候不被目前的大陸教育體系認同,不少人把它認定為體驗派的延伸。方法派和體驗派的區別在於,它不要求演員和角色身心合一,允許演員自主創造演繹,對情感進行替換。
打比方,李安曾經在《理性與情感》對艾瑪要求,必須演出其他情感,不是被妹妹要死打動,而是演出「恐懼」。他認為,如果用太熟練的設定,容易流於匠氣。這就是用情感替換的方式。
香港演員大多數使用的都是方法派表演,例如周星馳、梁朝偉、張曼玉等人。
大陸演員中陳道明老師也是方法派,他曾經創造出「一驚一乍」的表演方法,在影視作品中有許多設計的環節。不過,他的表演中也有一部分體驗派特色,因為內陸主流多數不承認方法派,所以習慣性把他歸納在體驗派中。
表演是一種技巧。
演員總不能脫離這種技巧。
現在許多流量藝人否認這種技巧,對於這種流量,追究他們的表演派系,他們就無地自容了,多數給出的答案要麼沉默,要麼「我有我自己的表演方式」,要麼「我們要創造出新的表演體系!」,這便是劃分演員和騙錢的最大區別。
因為吳處儒給我們的時間不太夠,體驗派演員需要太多的經驗和天賦了,我們又很難在表現派演員中找到那麼年輕、那麼絕倫的演員。
所以我寄希望於,能否找到很聰明的、能理解我意圖的,有方法派的技巧,能讓我與他們合作,完成影片整體結構的演員。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