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潛望鏡的雛形
用光線來標定方向,這種技術上確實有在建築行業上使用,而且使用非常廣泛,其實現代的水平儀就是這麼個東西,只不過變得比較高級,是電子的,還能發射紅外線照出橫豎的十字,用來標記垂直和水平線。
不過那個木匠顯然是不知道還有水平儀這種高科技存在的,他想出來的東西,和水平儀其實並不一樣。
這傢伙在紙上畫出一個草圖之後,然後給大家解釋道。
「你們看,我們可以用一根兩頭打通的竹筒,從豎井上面伸下去,上面的這頭可以裝一盞電石燈,用來當作光源,把燈光從上面沿著竹筒照下去,然後在竹筒的下面再斜著安裝一面玻璃鏡子,把上面射下來的光反射到正前方。
「下面這個地方最好做個拐彎,把上面照下來的燈光變成一道光束照到前面去,這樣我們在井下的工人,就可以以這個光束照在前方的光點為前進方向,向著燈光照射的方向挖掘,只要這個燈不動,挖掘的方向就肯定不會偏的!」那人十分肯定的說道。
眾人看著他畫的草圖,頓時也明白了這個原理,紛紛忍不住嘖嘖稱奇,覺得這小子腦瓜好使,居然還能想出這樣的主意。
然而他們誰都沒想到的是,這玩意兒其實就是潛望鏡的雛形啊,通過兩個45度角的同軸鏡片反射,把上面的光反射到下面來,早期坦克和潛水艇上面用的潛望鏡都是用這種原理製作的。
「這個東西好是好,只是怕造價不便宜吧?而且按你說的施工方法,那施工的時候就得一直用燈照射著才行,這樣一來,每個豎井的位置都得放一個,這得需要多少數量?而且聽你說的,又是電石燈,又是玻璃鏡的,這東西造一個得多少錢?」旁邊一個年齡偏大的師傅皺眉算計了起來。
「咳咳。」就在這時,游智咳嗽了一下,吸引了眾人的主意之後當下拍板說道。
「我剛才算是聽明白了,這個東西確實有用,既然有用,那我們找首領要就好了,而且電石燈什麼的東西肯定是不能少的,就算再貴也要裝備,你們別忘了,那是地下挖掘,就算不用這個什麼東西來指路,你們也得用燈光照明啊,沒有燈光照明你們怎麼挖?要我看,每個豎井最少也得兩盞燈,同時往兩頭挖,哪個方向不得用燈照明的?」
眾人聞言也是點了點頭,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那是地下作業,本來就需要照明,沒有燈那還幹個屁。
見眾人認同自己的說法,游智再次說道,「既然大家同意,那我就上報給首領了,至於究竟造不造這種工具,怎麼造,用什麼材料,多少成本,這就不是咱們考慮的了,讓首領去做就好,我們只要做好本分的事情就行。」
大家聞言,這次再沒了其他的質疑和反對,於是乎,游智就讓那年輕木匠又仔細的畫了張示意圖,旁邊又用文字做了說明,然後游智又寫了封信,說明了他們商議後的施工方法,以及需要各種工具的數量,給不給,給多少,那都是羅沖的事情,他們只需上報給首領即可。
兩天之後,當羅沖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也是不禁嘖嘖稱奇,看來這讀過書的木匠就是不一樣,你看這不就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轉到實際用途上了嗎?!
只不過這種利用鏡子反射光路的小兒科技術,綜合研究所那邊早就玩出花兒來了,尤其是綜合研究所那邊光學組的組長鰲飛。
也就是提出小孔成像理論,和去病一起發明照相機那傢伙,最近聽說又再研究什麼偏軸相機,方便快速取景對焦什麼的,也是利用的這種安裝反光鏡的方法,把兩個物鏡的光線反射到一個位置,原理上幾乎都差不多。
想了想,又看了下他們需要的物資數量,羅沖就決定直接否定了這個方案。
定位的方法有的是,他們想的這個東西好是好,但是製作起來也太麻煩了,而且製作成本也很高,這東西除了挖下水道之外還沒有其他的用途,等於花大價錢造了一堆一次性的工具,這也太浪費了。
相比之下,多給一些電石燈倒沒什麼,反正燈又不會壞,什麼時候都能用,又不是說挖完下水道就不用了。
不過否定了他們的方案後,這解決辦法也得告訴他們,不然這群傢伙都不知道怎麼幹活了。
羅沖就直接在他們的方案上改進了一下,把那什麼打通的竹筒直接換成了由四根木方條做成的木框,然後在井口加一個木頭做的架子,可以把這個木框卡在裡面。
需要定位的時候,通過地表的拉線來和上面的木架子對齊來找方向,然後在井底下的木框那頭放一盞電石燈,四面放四塊遮光的擋板,需要哪邊指向的時候,就在哪邊放一塊開了口的板子,把燈光漏過去,照在需要挖掘的方向。
這樣一來,就只需要一些便宜的木頭而已,燈本來就是要用的,所以也不算浪費,又能拿來指引方向,又能用來照明,一舉兩得,關鍵還便宜。
反正都是一次性的,你弄再講究也沒啥用,倒不如按照羅沖的辦法湊合一下,下水道那玩意兒,差也差不了多少,能流水就行。
於是乎,當羅沖把自己的意見給他們發回去,並說明了駁回的理由之後,游智和那些工匠也反應了過來。
「對啊,還是首領想的遠,不是造不出來這東西,而是太浪費了,這東西就是一次性的,挖完了這回下水道,以後就用不上了。」
「不錯,首領說的這個用木架和木框定位的方法也行,雖然木工那邊麻煩了一點,但是這東西做起來倒也不難,關鍵是它便宜啊,等用完之後,我們把燈取出來,剩下的木框和架子什麼的劈了當柴燒也不虧啊。」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贊同了起來,那麼接下來只等電石燈什麼的一到位,他們就可以立刻開挖了。
不過現在有了奴隸,現在挖也沒什麼問題,大不了大家先去測量街道,找到每口豎井的位置,先打豎井也是一樣的,於是眾人商議完畢之後,很快就開始了行動。
不得不說的是,用奴隸來挖下水道這樣的技術活兒,還是太異想天開了一些,本來語言就不通,交流都是問題,而且這還是剛捕獲的奴隸,桀驁不馴,不聽管教,讓他們現在就去挖下水道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有一個地方卻非常適合他們,那就是各個材料儲備點,比如說窯廠。
建如此巨大的一座皇宮,肯定是需要不少磚石的,別的不說,光是皇宮的城牆就需要不少的磚塊,這些都是用皇宮裡那幾個人工湖挖出來的土製作的,整個工程的采土量十分龐大,一部分用來給宮殿墊地基,另一部分就拿來燒制磚塊了。
大量的奴隸被送到了磚窯,還有木材加工廠,說實話,雖然這一年多來並沒有建成一座宮殿,但是材料卻儲備了不少出來,只等人手到齊,就可以立刻開工。
與此同時,都城西南方向的跨海大橋工地上,兩千多的奴隸老頭也被送到了那裡,負責押送這批奴隸的官員也傳達了羅沖的命令,這些老傢伙沒有多大的價值了,讓他們不用珍惜,什麼苦活和危險的活計都可以交給這些奴隸老頭來做,累死炸死了也不用惋惜。
負責大橋項目的築平立刻理解了羅沖的意思,這就是沒打算讓這些老奴隸活著離開工地的意思啊,那就好辦了,玩命剝削就行了
於是乎,和項目指揮組的幾人商量了一下後,他們立刻就把這些老傢伙統統送到了礦山上開採石頭。
由於整座大橋都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所以需要大量的碎石當作攪拌原料,本著就近取材的原則,他們的石頭都是在橋北頭,也就是大陸這一側沿海的石頭山開採的。
最早開採石頭的時候還要讓人用錘子和鋼釺開鑿炮眼,現在工程隊已經全部換裝了氣錘這種快捷的工具,如今有了這批老奴隸,工作方式立刻變了過來。
每次採石之前先讓漢部落這邊的人去打炮眼,然後裝上火藥,但是點炮這種危險的任務卻交給了那些老奴隸,就算當場炸死幾個,漢部落這邊也不虧,等把石山炸塌之後,再讓這些老傢伙去搬到車上,最後統一送到碎石區那邊打成碎塊。
大橋這裡的工程進度無疑要比都城快的多,畢竟為了給這裡提供各種材料,可以說是把漢部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路運輸力量都投入進去了。
混凝土的三種材料,碎石是就近取的,河砂是從瀏陽河中游的沙洲那裡抽上來的,水泥和鋼筋全都是從新鋼郡船運過來的,每天在瀏陽河上運輸材料的船隻都從不間斷,而且這裡的各種工匠加在一起也足有上萬人,如果這樣還不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就太浪費資源了。
好在他們並沒有辜負羅沖的期望,在投入了海量的資源和時間後,經過兩年多的建設,整個大橋的雛形也已經依稀可見了,如今的整個跨海大橋工程,最少已經完成了一半以上。
全長二十三公里,五百多組,共一千多根橋墩,如今已經聳立起了七百五十多根,只差中間位置的深水航道還沒有打好橋墩。
倒不是因為打橋墩有多難,而是為了趕時間,因為當初設計大橋的時候,要求的就是大橋中段的橋墩底下要能過三桅帆船,三桅帆船的桅杆高度就有幾十米,要想讓船通過,就只能把航道位置的暗礁炸掉,也就是每個月初月末都會露出海面的那條暗橋。
因此施工隊這邊只能每個月都養精蓄銳,大量的囤積炸藥和工匠,只等每個月初月末交替的那兩天,海峽的大潮退卻之時,再緊趕慢趕的跑去中間炸上一次,但一個月也只有這麼一次機會,可想而知這項任務到底有多艱難了。
其實關鍵還是科技的問題,漢部落沒有合適的水下炸藥,也沒有堪用的潛水裝備,每次都只能淺水或者趕在落潮的時候才能炸一次,這要是有現代的潛水裝備,再加上大威力的水下烈性炸藥,早就把這一段的暗礁給炸沒了。
不過隨著大橋的建設,兩岸的橋面向中間逐漸延伸,施工隊的材料和人員補給也就變得更容易了一些。
如今大橋的南端,也就是瓊州島的那邊,已經從岸邊向海上延伸出了五公里的長度,其中兩公里在岸上,三公里在海里。
大橋的北端,也就是靠近大陸的這邊,也已經向海中延伸出了十一公里的長度,全場二十三公里的跨海大橋,如今已經完成了十六公里,要不是中間位置的施工難度嚴重拖延了時間,估計再有一年的時間,大橋就該合攏了。
不過也別小看這伸出去的十一公里,它已經給材料運輸方面省去了大量的麻煩,之前沒有橋面的時候,想要澆築水泥都得從船上運過去,海上風浪大,下面又是礁石,搞不好船隻就會觸礁擱淺或者撞破船底漏水沉沒,危險係數大,每次運輸的量也不夠大。
但是有了橋面之後,施工隊就直接把混凝土攪拌區搬到了橋上,什麼水泥、沙子、石子,就可以一車一車的源源不斷的運到施工位的前線,而且澆築時也方便了許多,以前還要費力從船上吊到模具上面,現在就可以在橋面上居高臨下往下灌混凝土。
而且隨著工人的經驗越來越足,施工隊扎鋼筋的效率也趕了上來,不少工匠還自發的發明了一些小工具,在澆築混凝土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經驗。
而今又一次隨著兩千奴隸工人的增加,還有即將到來的大型機械設備,可以預料的是,工程的進度必然會加快,就算大命二年不能完工,估計三年的時候也肯定能夠合攏橋面了。
不過這可是一條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面合攏也只是第一期工程,什麼時候能讓鐵路通車,恐怕還得過個十年八年的時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