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嶄新的一年
隨著春季的到來,各地的百姓也開始了繁重的春耕勞作,不過和往年不同的時,今年北方許多的百姓都用上了插秧機,這樣堪比旱地耬車一樣的新農具,大大降低了插秧時的勞作強度。
自漢部落種植水稻的這十年以來,百姓們終於能站著把禾苗插到地里了,再也不用彎腰了,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相比於各地的水稻田,瀏陽郡那裡的機耕試驗田顯然要更加先進,他們不僅不用彎腰,甚至坐著就能耕種更多的土地。
二十輛拖拉機,六十名駕駛員,現在全都按照三班倒的工作方式,日夜不停的在地里播種,除了吃飯上廁所,給拖拉機加水加煤之外,其餘全部的時間都在工作。
多出來的那一輛驗證型號的原車現在就成了保姆車,用拖拉機拉著一車的煤炭和水,專門給那二十輛車做燃料補給。
這樣的工作強度自然是很高的,但也不用維持太長的時間,因為兩萬畝玉米全部耕種完畢也只需不到四天的時間,再累也就累四天而已,過了這幾天他們完全可以放假休息。
而在新鋼郡那邊,十四月中旬的時候那些研究院和工人就已經休假結束,回去工作了。
羅沖給他們交代的任務也很簡單,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收割機研發定型,然後開始批量生產,為第一季度玉米的收割做好準備。
不過由於初代的玉米收割機並不具備脫粒功能,所以還要另外開發一種玉米脫粒機才行,而且最好還是便攜的,不然又要占據太多的資源。
根據這種要求,動力研究所那邊也提出了一種針對性的設計方案,他們計劃使用柱塞泵作為機械動力源來製造玉米脫粒機,使用時只需要將一台拖拉機弄過去提供原動力就可以,把液壓管道直接連在脫粒機上,就可以讓它工作,這樣就能不再占用其他的蒸氣機了。
不過羅沖並沒有同意這個方案,玉米脫粒機這個東西和拖拉機不一樣,拖拉機不可能在漢部落快速全面普及,但玉米脫粒機不一樣,這東西在漢部落各個郡縣的糧倉都能用的上,然而他們還沒有液壓動力,你讓他們怎麼使用?
因此最後羅沖的方案就是弄個空壓機來提供動力,各地都有機井房,也都有蒸氣機,到時候直接附帶個空壓機過去,那脫粒機他們也就都可以使用了。
不過脫粒機什麼的還不是最重要的,現在還是要以收割機優先,先把玉米收穫了再說,至於脫粒什麼的,先把玉米棒子放進了倉庫,什麼時候脫粒不可以,反正又不會壞。
因此在羅沖的催促和指導下,收割機的研發進展也非常迅速,從元年十四月下旬開始復工,二年一月的中旬就出了成品,這也多虧了之前的研究,本來這個項目也都快出成果了,要不是為了趕著過年還有拖拉機的訂單,估計收割機早就弄出來了。
羅沖收到消息後親自前往驗收樣品,經過幾天的測試後,正式給玉米收割機定型,並宣布先試生產十輛的生產任務。
至於為什麼只生產十輛,是因為不需要太多,這個和播種的時候不同,播種需要趕時間,錯過了農時可能就種不上了,但是收割則不同。
因為暫時缺少肥料的問題,機耕田雖然有六萬畝之多,但實際上只用了兩萬畝,採取的是休耕種植模式,下一季的玉米就要換一塊地播種了,所以現在這塊地上的玉米並不著急收,十輛收割機完全可以慢慢收穫,不過再慢有個八九天也肯定幹完了,現在根本沒必要給研究所那麼大的壓力,有那個時間還不如趁早把挖掘機和壓路機弄出來定型,南方的各項工程也是很需要這些機械的。
與此同時的極北之地,去病也帶著主力軍回到了漢部落掌控的河谷大營中,他要派兵看押那些奴隸登船,儘快把這批奴隸送回去,羅沖可不止一次催促他要奴隸的,現在漢部落有很多的工程需要勞動力,雖然這些人什麼技術也不會,但弄回去搬磚也是很好的啊。
為了防止人數眾多的奴隸在船上鬧事,去病還讓那些船員把所有的奴隸都用手銬銬在船艙內欄杆和把手上,每個人銬一隻手,防止他們亂跑,留出一隻手的活動範圍,讓他們可以自己吃東西。
當然,食物肯定也不會很多,吃得少就沒有力氣鬧事,而且也會減少排便次數,方便船員們的管理。
除此之外,去病還專門徵調了一千民兵放到各個船上,負責押送這些俘虜,等送過去之後他們還是要跟著船回來的。
而那些北方的百姓們聽說要徵召一千民兵南下去漢部落,也都興奮不已,所有人都踴躍報名,搶著想要上船,哪怕明知道這來回一趟要三四個月,路上也絕不輕鬆,可他們就是想去看看。
這些被游野從各處拉攏過來的遺族,雖然知道自己現在屬於漢部落,漢部落也是一個超級強大的部落,十分先進的文明,但加入漢部落也有三四年的時間了,除了見過從南方過來的帆船,還有去病帶來的軍隊,可真正的漢部落到底長什麼樣子,他們並不知道,所以大家都想過去看看。
到了最後,雖然想去的人數眾多,但畢竟船上的空間有限,再來說,多帶一個人南下就要多準備一份糧食,去病當然不會送那麼多人過去旅遊,他要的是押送俘虜的士兵,所以最後還是挑選了一千個最機靈能幹的傢伙跟著船隊南下了。
從北方押送俘虜的龐大船隊順流而下,漢陽郡這邊的游伏也沒閒著,剛一開春,游伏就請命再去南方探路,只不過他這次的任務要更繁瑣一些,漢部落今年的目標是在瀏陽河的中下游地區再建兩座城池,一座靠近瀏陽河岸邊的水陸轉運碼頭,這裡也是中下游地區鐵路的起始點,負責從這裡運重裝備上岸,也可以通過這裡把中下游地區的各種礦產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北方和南方。
除此之外,這條鐵路還要經過那座鉬礦,然後一路向東抵達煤礦附近的那個城池,把周圍的煤礦也納入鐵路沿線的範圍,同時再往東一些的白屋族也要拉攏過來,最好放到這個城裡,這點其實也很容易做到,老辦法,用各種物資誘使他們來給漢部落打工,就以建造城池的名義,在和漢部落長期的交流中,一定能把他們同化過來。
兩座新的城池,一座煤礦和一座鉬礦,再加上周邊的水利設施和農田開墾,以及瀏陽河支流上的兩座鐵路橋,外加一條全長一百五十公里左右的鐵路,這就是羅沖計劃的南方工業建設第一期工程了。
等把這第一期工程搞定之後,遷移了足夠的人口過去,到時候再向東南挺進,用一條四百多公里的鐵路打通和湯部落的交通。
築城那當然是不容易的,再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建立城池,首先就需要很多的準備工作,首先是做好具體的規劃,城池建在哪裡,哪裡是農田,在哪裡採伐木材,從哪裡采土燒制磚瓦,這個采土的地方最好還要和灌溉系統或者水利系統結合在一起。
再說的具體一點,游伏這次過去實際上就三個任務,第一是築城的規劃,這次可不是找個大概範圍那麼簡單了,而是要直接插標劃線,確定城池的具體位置了。
第二個任務就是籌建一系列的工廠,磚瓦廠,木材加工廠,鐵匠鋪,用來打造各種建城所需的工具等等,另外還要有一個臨時的牧場,或者說車馬行,築城肯定需要大量的運輸,所以車馬也是不能少的。
第三個任務就是僱傭勞動力,不管是周邊的小型部落,還是像白屋族那樣稍大的氏族部落,能拉攏的全都要拉攏過來。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游伏這次帶領的團隊規模也變大了許多,除了之前那一班專門跟著他搞野外偵察的兩百人,還有人數上千的木匠、窯工、泥瓦匠、鐵匠等等工匠,另外還有一支兩千人的鐵路工人,都是剛剛完成東薪郡內的鐵路鋪設,然後轉調過去的,這一批人還是當初漢部落從開源之戰中抓的鑫部落戰俘,不過現在已經獲得了漢部落戶籍,成了專職的鐵路工人。
三千多人的隊伍,外加各種工具和設備,還有先期建城的隊伍所需的食物,足足裝了十五艘大大小小的帆船才把這些人全都運到了南方去。
關於南方新建兩城的地名,羅沖也已經想好了,靠近瀏陽河中下游岸邊的那座,也就是中段鐵路的起始點,羅沖將其命名為『承康郡』,靠近煤礦和白屋族居住地的那個新城,羅沖取名為『啟安郡』。
承康郡和啟安郡這兩個名字,取自『承上啟下』之意,漢陽八郡是漢部落的北地,南方的湯部落八郡、拓海郡以及都城,再加上瓊州六郡和草原洪湖三郡,這些全都隸屬於南方範圍。
然而漢部落南北兩端相距甚遠,猶如一條龍的一頭一尾,中間卻是漢部落勢力範圍的真空區,既沒有百姓又沒有軍隊駐軍,這樣顯然是有問題的。
如今在瀏陽河的中下游位置新設『承康』『啟安』兩個郡,就相當於給這條龍加上了腰,填補了漢部落南北兩地中間的勢力空虛,同樣也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加強了漢部落對疆土的統治。
另外一個含義同樣是承上啟下,這兩座城池不光是加強了漢部落對中部地區的統治,還為漢部落的工業轉型做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漢部落能否發展出重載鐵路,能否發展出真正的重工業,全都要從這兩座城池開始,因此在工業布局上,這兩座城同樣稱得上『承上啟下』。
從北方南下的船隊和從瀏陽郡南下的船幾乎同時出發,但還是游伏率先帶人到達了承康郡的岸邊,不僅是因為這段航程更短的原因,還因為他們所搭乘的船全是飛魚快船,航速要比北方押送戰俘的三桅船快的多。
不過這樣也就更加方便了漢部落對承康郡的建設,上岸的工人們立刻就可以開始建設工廠,先把木材加工廠建造起來,用來給建築隊提供大量的枕木和房屋建材,把那些蒸汽設備安裝到位,立刻就能開工。
後續的鐵路鋪設也可以從衛山郡源源不斷的運輸鐵軌過來,單向航程最快只需五個晝夜,這樣的運輸速度放在這個時代來說已經是非常快的了。
枕木和鋼軌有了,鐵路就可以先鋪起來用了,至於所需要的道砟碎石,可以等在當地找到了合適的採石場再做打算。
因為那些道砟碎石本來也不是鐵路的必需品,它只是起到了一個緩衝減震散壓的作用,其實就是減少一些火車行駛時的震動,但這對目前主要用於貨運而不是客運的鐵路來說,那就是可有可無,現在沒有道砟也能先跑著,等以後有了石頭再補上也是一樣。
上岸的隊伍分成了兩批,一批聚集在河邊,先找了一個河面開闊,約有兩公里寬的河段,然後再挑選水深的地方建設碼頭,用於停靠吃水很深的重載帆船,防止船舶擱淺坐底。
那一千人的工匠和兩千人的鐵路工人基本上都留在了碼頭上。
承康郡的這個碼頭還是很大的,因為它不止是一個碼頭那麼簡單,還要成為一個內陸河港口,同時也是一座大型的火車站,而且這還是一個主要運輸礦物類貨物的重載碼頭,其承載能力和規模都將是很大的。
好在漢部落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經驗,不管是瀏陽郡還是衛山郡,亦或是東薪郡,都差不多是這個規模,不過更為貼切一點的,還是像衛山郡那樣的碼頭一樣,因為那裡也有一座大型火車站,同時往來運輸的也都是礦石,鐵錠,鋼筋水泥,甚至是火車和鋼軌這樣的重型裝備,非常有借鑑意義。
那些被派來的工匠也是參考著衛山郡和東薪郡的成功經驗,再根據當地的地形,最後再改進一些以前在碼頭+火車站模式的運營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這才設計出了承康郡水陸運輸集散中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