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五院一閣(求訂閱)
「起來吧,先去跟著一團好好訓練,若有南邊的人來聯繫你,記得先向我報告。」
「是!」
魯錦故意提點了一下李睿忠,有些話就是不如直接擺在明面上講,說開了也省得君臣之間互相猜忌。
剛才李善長那番話,其實也是故意說給李睿忠聽的,告訴他就算徐壽輝稱了帝也難成大事,讓他考慮清楚,別做了傻事。
魯錦和李善長沒有事先安排,卻一唱一和,極為默契。
等李睿忠出去,兩人這才對視一眼,互相笑笑,沒過片刻,馮國用也過來了。
李善長和馮國用這兩天熟悉了一下元帥府的架構,以及聖武軍的編制,現在準備開個三人小會,正式確定一下將來的制度。
早點理清管理關係,才好開始做事。
魯錦將提前準備好的幾張紙遞給兩人,這才道,「兩位先生先看看吧,這是我準備設立的五院一閣。」
兩人一聽這個簡稱的名字,就是眉毛一跳,這聽起來似乎變化挺大啊。
等他們翻看了一會,似乎又覺得變化沒那麼大。
所謂的五院一閣,說的是樞密院,政務院,督察院,這三個很好理解,分掌軍事,民政,監察大權,和宋朝差不多。
宋朝是樞密院,和中書門下省,後來簡稱中書省,並稱二府,分管軍政大事,這裡只不過改稱兩院而已。
督察院和御史台也沒啥區別,反正都是監察百官。
最讓他們詫異的是科學院和工程院兩個,這玩意聽都沒聽說過。
李善長皺眉道,「大帥,這科工兩院做何解?看名字似是掌管科舉和太學,還有工部的事務?」
「非也。」魯錦當即解釋道。
「科工兩院為技術探索和研發部門,是以公輸秘典為基礎的學術機構,只負責研究學問和工匠技藝,並向中樞提供科學技術顧問服務,沒有決定軍政大事的權力,但有建議權。」
兩人聞言對視一眼,全都皺起了眉,這聽起來,似乎,就是一群技藝高超的工匠啊.
馮國用當即道,「大帥,若只是探討工匠技藝,那放到工部也是一樣的吧,何必另設兩院,這豈不是會有冗官冗員?」
魯錦心心念念的科工兩院,當然不能就這麼被他們否了,當即再次解釋道。
「其實不然,你們太小看工匠和技術了,儒生總以為工匠技藝就是奇技淫巧,豈知這也關係到軍國大事。」
怕兩人聽不明白,魯錦又說道。
「我舉個例子,你們可知元廷每年北運的漕糧有多少,海運和漕運各占多少?運一次需多少日?」
這個問題李善長還真知道,「聽說總計約六百萬石,海漕各占一半,若漕運暢通,從杭州至大都,一趟約18日,海運亦18日。」
魯錦當即道,「那我若是告訴伱,憑公輸家的學問,可以將海船改造的航速提升一倍有餘,原來18日的航程,現在只需七八日,你用不用?
「如果海船走的又穩又快,還要不要保留漕運?元廷為了挖運河,致使淮黃水系錯亂,天災不斷,水災頻發,若是海運能堪大用,何不先停了漕運,好好治理黃淮水患,也免得生靈塗炭?
「此非工匠技藝之於軍政大事耶?」
「這」
此話一出,兩人都是啞口無言,因為魯錦說的有道理,要是海運堪用,只靠海運就能滿足北方的吃喝,那確實可以把漕運停了好好治理一下水患問題。
見兩人無話可說,魯錦又繼續道。
「還有軍事方面,若是能造出一種大火銃,置於車上,以馬匹或人力即可牽引,發一炮能糜爛數里,洞穿鐵甲,破敵軍陣,砸爛城牆,此非軍國利器耶?
「難道不靠工匠,憑儒生能造出這種器物嗎?」
「這」
兩人再次啞口無言,互相對視一眼,「大帥說的這些可是真的?」
魯錦聞言頓時認真道,「你們看我像是在說戲言嗎?」
李善長當即問道,「如何將海船航速提高一倍?若真能改造成功,是否船隻造價高昂?」
「你看過公輸秘典物理篇嗎,力學的阻力那一節,只需要把現在的尖底平頭海船,改成尖底圓頭或者尖頭,就能有效減小阻力,提高航速,船還是木頭帆船,造價能貴到哪去?」魯錦當即解釋道。
「那糜爛數里的大火銃?」馮國用也眼冒精光的問道。
「也是真的,等拿下廬江縣,我們自己煉鐵之後,便要造這種.火炮。」
「那我沒問題了,看下一條吧。」
李善長當即不再反對設立科工兩院,反正只是一群工匠,又不能決定軍政大事,而且還的確有些用處,那還反對什麼。
馮國用也點頭通過,這個科工兩院,在魯錦的描述中,就是一群不能參與政事的技術官,其實宋朝也有單純的技術官,只不過是給皇帝畫畫搞音樂等藝術類的技術官
接下來兩人又看到文武兩院,樞密院下設軍政司,軍令司,軍備司,後勤司,軍教司,一共五個司。
軍政管兵籍,升遷調任,募兵,退兵,軍功審核等工作。
軍令司有點像總參,負責制定,發布作戰命令,同時掌管信符印章,有調兵之權,但無統兵之權。
軍備司負責研發製造武器裝備,這沒啥好說的。
後勤司掌管軍資武庫,平時給將軍士兵發放俸祿,戰時負責指揮輸送後勤糧餉,順便還管一下軍事屯田。
軍教司負責掌管軍校,還有各地駐軍的教育,軍隊內部的宣傳工作,也歸軍教司負責。
兩人看完之後,又開始皺起了眉頭,其他的倒是沒什麼,主要爭議點是軍政司和後勤司。
一個武官人事任免權,一個軍餉發放的財權,這是搶了吏部和戶部的權啊?
李善長當即問道,「大帥,若樞密院軍政司掌管軍籍,升調,任免,軍功,那這豈不是分走了吏部一半的職責?」
「對啊。」魯錦點點頭。
「文官為什麼要管武官的任免?一群不知兵事的儒生,又怎知哪個將軍擅長打什麼仗?前宋為了解決唐朝的藩鎮割據,矯枉過正,以文御武,致使屢戰屢敗,而致亡國,這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李善長卻當場反駁,「那由武官任免武官,若軍政司結黨營私,任人唯親,排除異己,導致藩鎮重現,尾大不掉怎辦?」
魯錦當即又說道,「先生先別急,且細看再說,這樞密院的文官,他也是文官啊,只是不和政務院的文官交叉而已,再說藩鎮割據,只需用流官武將即可。」
於是兩人又仔細閱讀說明,在魯錦的籌劃里,軍隊分為三種,分別是直屬於皇室的禁衛軍,主力野戰軍聖武軍,地方駐防的內衛軍。
其中內衛軍採用徵兵制,也就是義務兵制,強制從每個村徵募壯丁,服役期三到四年,沒軍餉,但可以免限定額度的糧稅,就像明代的士紳優免一樣,只不過這是給士兵免稅。
而且不是終身的,只在服役期間才能免稅,還是固定額度的,比如一個士兵最高上限是一百畝,以免發生別人投獻土地,主動當佃戶逃稅的情況發生。
內衛軍為地方駐防軍,假設一個百戶村出十人,一個縣幾十個村,就能出一個營,這個營平時就負責出衙役,看監獄,軍事屯田,還有城池駐防,管吃管住,沒有軍餉但是家裡免稅。
如果需要調動,調動多大規模,出縣,出府,出省,都要向上報備和允許,只要外出打仗,就給一定的行餉,或者叫外勤補貼,平時不出所在的縣,就不給軍餉。
主力野戰軍的聖武軍採用募兵制,也就是志願兵制,這個是有穩定軍餉的,服役期三到四年,可以民間直接報名,也允許退役的內衛軍報名,軍餉由國庫發放。
禁衛軍同樣是募兵制,軍餉由皇室內帑自己發,屬於皇帝的絕對私兵。
同時不限制三軍人員流動,內衛軍退役後,可以報名參加聖武軍或者禁衛軍,同時還可以把禁衛軍的基層軍官,下放到聖武軍做中層軍官,野戰軍的基層軍官,也能下放到各地內衛軍升任。
如此一來,皇帝就能通過禁衛軍,還有三軍的軍官流動,掌握全國的兵權,還不至於發生藩鎮割據。
其實元朝也是這種玩法,元朝的禁衛軍叫怯薛軍,每一任皇帝登基,就會把怯薛軍下放到地方奪權。
但元朝的怯薛軍是軍政大權一把抓,權力太大,比如宰相脫脫,就是元順帝的怯薛軍出身。
魯錦這個版本的禁衛軍下去奪權,只是為了把控全國的軍權。
同時中低層軍官如果不能升職,選擇退役後,也能轉業到地方當吏員。
比如治安系統,郵政系統,交通系統,或者轉到工業方向,負責提舉礦冶,還有農業屯田,甚至教育系統的體育老師,都可以安排大量轉業軍官。
真不愁沒地方安排,就怕沒有人才可用,同時也是給那些士兵,除了科舉外的另一個上升渠道。
等兩人看的差不多了,魯錦又說道。
「其實不止是武官的任免要分離出來,文官的吏部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此話一出,兩人都放下資料看向魯錦,「大帥此言何意?」
魯錦當即解釋道,「我一直以為以前的吏部選官制度有問題,所謂選賢任能,何為能?
「就拿六部官來說吧,一個人在幾個部里調來調去,之前是工部侍郎,然後調到戶部,或者刑部,吏部做尚書,一個人真的能精通那麼多事嗎?
「我認為,文官也應該根據職業,直線升遷調動,比如你之前是縣裡的典吏,掌管刑名之事,那升調也只能去府級的刑名司,然後是行省,最後是中樞,大理寺,或者刑部。
「而不是胡亂升調,一個擅長刑事的官員,卻給他調到戶部,禮部,豈非可笑?」
兩人聞言又對視一眼,馮國用當即道,「大帥的意思是,以後的官員應該只專精一事?」
「不,是一專多長,一個人應該以一種職業為基礎,把這一件事辦好了,再考慮培養其他的能力,可以有其他長處,但你起碼先把本職工作做好再說。」魯錦繼續解釋道。
兩人想了想,馮國用當即道,「應該可行。」
李善長看完了三軍流轉制度,也不再擔心藩鎮割據了,如果武官能改成流官制度,那絕對又是制度上的一大進步!
起碼要比世襲的好。
只是他還有最後一個疑問,「大帥,那樞密院後勤司的糧餉從哪來?」
「糧餉要分開看,糧食方面,現在人少地多,我準備在各地都劃出一塊荒田,交給內衛軍墾殖,這些軍田所得的收穫,就近供給三軍。
「這是吃,其餘的軍餉,按照兵籍名冊,每年需要多少,提前於年底統計,找戶部要,讓戶部來年按數給予軍費。」魯錦再次給出說明。
「那要是將來人口繁盛,軍田不夠用了呢?」李善長再次發出靈魂拷問。
魯錦攤攤手,「那就往外打,開疆拓土,去搶更多的田,不想打就戶部出錢,從民間購糧,以後的事,我們現在說了也沒多大用。」
李善長點點頭,反正現在他們不用考慮這個,以後的事,讓後人去想唄。
其實魯錦倒是不太擔心,軍隊撐死有多少人,兩百萬頂天了,能吃多少糧食,等他把海外的高產作物弄回來,再從遼東打一塊地搞軍屯,一塊地就能養活全國軍隊。
確定了樞密院的職權劃分,剩下的行政院和內閣反而簡單了,兩人都沒有什麼異議。
在他們看來,所謂的行政院,就是以前的尚書省,還是各種部,只不過有些許增減。
內閣就是宋朝的中書門下省,首相、次相就是宋朝的左右丞相,內閣輔政就是宋朝中書省的『參知政事』,幫助宰相處理國務的。
地方上則是廢除元朝混亂的省、府、路,州,縣劃分,主要是元朝有的地方是四級,有的地方三級,自己地盤內都混亂不清,有的府比州大,有的州比府大,看的人頭疼。
今後聖武軍地盤統一為村、鎮、縣、府、行省五級區劃。
確定了制度,魯錦又對兩人吩咐道。
「我們現在人才比較少,有些部門不會一下就設立齊全,先慢慢來吧。
「接下來的重點,一是儘快在各地編戶齊民,然後按照村鎮制度徵募內衛軍,訓練出足夠的二線部隊用於守城,二來也方便徵收賦稅,調遣民夫徭役,三來要按編戶收集糞尿,製作硝石火藥。
「軍事方面,一要恢復廬州馬場用於養馬,二要儘快把軍備司籌備起來,打造兵器甲冑,改造戰船,為我們將來渡江做準備。」
「是。」兩人當即答應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