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又喜得一大賢(求追讀)

  第64章 又喜得一大賢(求追讀)

  李善長聽到魯錦的話,分析了下其中的隱藏信息,頓時覺得魯錦不可小覷。

  面對魯錦的詰問,他琢磨了下才回道。

  「大帥智計百出,攻略定遠恐怕早已成竹在胸,又何須李氏來獻城呢?

  「況且我兄長李勖雖不願為暴元效愚忠,但此事涉及身家性命,不清楚大帥為人施政,他又怎會輕易投靠?因此兄長只是讓在下先來視察一二,並無話語讓我轉達。」

  「哦?這麼說你前來投效是假?來我府中當細作是真嘍?」魯錦聞言突然眯眼看向李善長,給他施加壓力。

  李善長心裡一驚,暗道要遭,不過他也沒有特別心慌,魯錦這樣的反賊頭子,又這麼年輕,難免有些自負,只要順著他夸就好了。

  於是立刻說道。

  「不然,兄長既是讓我來視察,那便是相信我的眼光,我若認準了大帥,自然有權決定李家是否投效。」

  魯錦聞言笑了笑,玩味道,「這麼說,你覺得我可以成事?」

  李善長見狀稍微鬆了口氣,果然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不過他也沒說魯錦能不能成事,而是道。

  「大帥連戰連捷,還能收服敵將,兵越打越多,將越打越廣,智計百出,連下三城,武功方面自不用懷疑。

  「文治方面,大帥仁愛百姓,以工代賑,還親自改良織機,心繫生產,又提出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定然能看出暴元之弊在於寬縱。

  「能洞察前朝之弊,可稱明;奪州府不稱王,反而築牆練兵,可稱智;有王府而居府衙,可稱儉;理萬機而不忘民生,可稱勤;未攻城而先探虛實,可稱謀;知強敵而不餒,可稱勇;俘大敵而重用,可稱信義。

  「大帥英明神武,智計百出,有勇有謀,勝不驕敗不餒,仁義無雙,便是放眼天下,也可冠絕群雄。

  「如此英主當面,我若棄大帥而投他人,豈不顯得在下沒有眼光?」

  李善長一番慷慨陳詞,雖有溜須拍馬之嫌,但也不能說全是假話。

  就目前而言,他所看到的魯錦的表現,已經全面超過劉福通、芝麻李之流,浙東方國珍那樣的海盜,也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至於南邊的徐壽輝和彭瑩玉部?他李善長也是正經儒生,也是很討厭邪教的好吧。

  放眼天下,這幾大造反勢力中,魯錦還真就是最有潛力的那一個。

  「哈哈哈哈。」

  魯錦聞言哈哈大笑,沒想到李善長這樣的歷史名人,也有會拍馬屁的一面。

  不過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誰會不喜歡聽好話呢。

  魯錦當即拉住李善長的手臂,「君能明辨這些,自也是大才也,這麼說,百室先生真欲投效於我?」

  李善長頓時拱手作揖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則主而侍,公若不棄,某自當為君分憂。」

  「哈哈哈哈,今日又喜得一大賢矣,我府中暫不缺武將,有先生這般眼光的文臣卻極少,不知先生可願來我府中做一掌書,總領文事?」

  李善長聞言大喜,掌書、掌印、文書、秘書啥的,叫啥無所謂,重點是那句『總領文事』,這就是帳下第一文臣的意思啊,雖然現在元帥府還不大,但未來可期!

  來了直接撈個文官之首,這能不高興?

  李善長當即深施一禮,「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魯錦連忙親自將他扶起,又領至後堂,對侍衛招呼道,「來人,給先生看座,上茶。」

  「是。」

  「大帥既已刺探定遠,是否近期有攻略定遠的打算?若欲攻定遠,我這就可以給兄長修書一封,到時大帥兵臨城下,兄長便可為內應,助大帥破城。」

  待李善長在堂中坐下,呷了口茶,立刻迫不及待地的問道。

  魯錦既然如此信重他,上來就給個大官當,李善長當然也要展示一下自己的用處,別的不講,他這個掌書剛進門可就給魯錦送了座城。

  魯錦聞言卻搖了搖頭,「定遠之事不急,我最近抽不出兵力去打定遠。」

  李善長頓時好奇起來,「大帥可是在集中兵力,防備那和州的康茂才?」

  「防備?」

  魯錦挑了挑眉,不過李善長剛來,他可不會什麼軍事機密都往外說,只是道,「算是吧,此時不宜分兵遠征定遠。」

  李善長看魯錦的反應,當下也明白過來,防備?看來不是,怕不是這位大帥又搞出什麼計謀,準備吃掉康茂才部呢,康茂才防備魯錦還差不多。

  不過他到底是剛來,魯錦雖然讓他當了掌書,但還未完全信任他,如此軍機大事,自不能剛見面就對人吐個乾淨,李善長也懂得這個道理,當下也不再追問。

  看來想要完全贏得魯錦的信任,起碼得等拿下定遠,這個事急不來。

  不過魯錦既然讓他當了掌書,雖然還不讓他參與軍機,但也不會讓他閒著,當下便向李善長請教道。

  「百室先生,如今元帥府治下州縣越來越多,我還要繼續攻城略地,再靠這個草台班子,恐不好管理。

  「建制之事雖不算急迫,但也該提前考慮了,我又不想重蹈暴元覆轍,前宋的道路州縣也有冗官冗員之弊,我若建制,不知先生有何建議?」

  李善長聞言,頓時打起精神,為一國確立制度,這可是大事,辦好了也是大功一件,不可不慎。

  於是他當即說道。

  「大帥容稟,歷朝歷代,大多承襲前朝制度,只是根據前朝體制弊病稍作增補損減,暴元之省府州縣,其實並無不可,錯就錯在州縣等級不明,還有行省範圍過大。」

  李善長當即就給魯錦分析起了元朝制度的缺點。

  從秦朝的郡縣中樞,三級制度,到漢唐的中樞、刺史(節度)、州牧、縣令四級制度,歷朝歷代逐漸演化下來,其實統治者們也發現,四級才是最合適的。

  李善長當然不懂現代管理學,但也能從歷史中看出一二。

  現代管理學認為,一個人的精力,最多能管三十個人,也就是說,皇帝直接管郡一級,如果超過三十個,其實是真管不過來的。

  於是漢承秦制,也用郡縣,但卻又弄出個刺史,幫皇帝監督各地郡守,刺史當時也不是常設官職,而是臨時任命的,官階低但權位重。

  發展到後期直接變成了定製,郡守上面多出一級刺史。

  不過就這麼說漢唐是四級統治,還是不妥的,漢朝的刺史,唐朝的道,都只算監察機構,幫皇帝監察郡縣,但無行政職能,直到宋朝,又出現一次進步。

  宋初承襲唐制,將天下設為十三道,可到了宋太宗趙二的時候,直接改道為路,並在路一級正式設立帥司、憲司、漕司,分管軍權,司法權,財政權。

  首次正式確立『省』一級的行政制度,並在省這個級別實行三權分立,不至於再出現唐朝藩鎮節度使那樣大權一把抓,尾大不掉的局面。

  元朝又不一樣,首先是省太大,就拿魯錦他們所在的河南江北行省,這都趕上後世四個省的地盤了。

  其次是各地的等級制度居然不一樣?有的是省、府、州、縣,有的卻是省、州、縣,居然能多出一級行政單位.

  魯錦當然是更鍾情於明朝的省制,在省一級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民政,司法,軍權。

  這樣的三權分立就挺好的,不過也有缺點。

  歷史上大明的省級是設左右布政使,布政使下面又有諸多參議。

  相當於省政府下面弄了一堆議員,幫布政使處理政務。

  但魯錦覺得應該稍微再進步一些,應該職務細分,按專業劃分為幾個廳,管農業的只管農業,管教育的只管教育。

  其實變化並不太大,只是把明朝的省級參議員,變成了分管各廳的實權官。

  一是繼續分權,二是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來做,更適合發展工業。

  兩人各抒己見,李善長是熟讀經史,能幫魯錦分析歷朝得失,魯錦則是見多識廣,提出的想法往往非常新穎,也讓李善長不敢小覷,並跟魯錦討論制度的可行性。

  兩人從後堂聊到吃飯,又從吃飯聊到天黑,相談甚歡,都覺得自己有所收穫,甚至天黑還留宿在府衙,和魯錦徹夜長談,從制度又聊到魯錦的出身家學。

  於是魯錦又拿出那本現編的《公輸子》,跟李善長討論,讓李善長大開眼界。

  就在兩人徹夜相談的時候,巢縣那邊,秦理終於做好了安排,準備發動奪城之變,而計劃了一切的廖永安,此時卻還一無所知。

  金朝興也已經按計劃混進了城裡,他也正跟廖永堅商量著何時奪城

  還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