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爭取與考慮

  第227章 爭取與考慮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汪大淵手執摺扇,看著上面的題字,口中念念有詞,心神激盪,久久不語。

  雖然魏梓明並未親口承認反賊的身份,言只說是家中長輩,但這把扇子上的落款,卻已經算是明示了。

  『壬辰年春作於廬州,公輸錦。』

  今年至正十二年,正是壬辰年,而廬州早已被反賊占據半年之久,那今年春還能待在廬州的,除了反賊還能是誰呢?

  汪大淵又不是傻子,相反他還很精明,怎麼可能會看不出來。

  至於這個公輸錦,這個姓氏可是非常少見啊,除了春秋時魯國的公輸般一族,似乎就沒再聽說過公輸家有什麼後裔,此人以公輸氏為名,究竟是真的公輸後裔,還是單純只為了掩人耳目?

  還有這封侯的許諾,聽起來也十分滑稽可笑.

  侯爵當然是值錢的,但這要看出自誰的口,若是元廷皇帝以侯爵之位徵辟自己,汪大淵肯定二話不說,屁顛屁顛的就去了,但現在卻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反賊徵辟自己,這就讓人很難頂了。

  你將來要是當了皇帝,那自然還好說,可你要是當不了皇帝,那我不就成同夥了嗎?

  富貴沒求成,反倒成了反賊同夥,那可是要誅九族的買賣,這誰敢輕易答應啊。

  不過根據魏梓明剛才的講述,這廬州紅巾已然成了氣候,雖然還比不上劉福通和芝麻李的規模,但也擁兵十萬之眾,割據廬州路全境,又拿下了安豐和揚州各一部,現在又在攻略安慶,誰也不好說將來會怎麼樣,萬一這位真就改朝換代成功了呢?

  不過汪大淵還是很疑惑,這公輸錦到底是看重自己哪一點?

  別人家打天下,或求蕭何、張良、諸葛孔明之流,或求韓信、關張、秦瓊那樣的猛將。

  而他汪某人又不是什麼遠近聞名的臥龍鳳雛,更不會做什麼隆中對,才學方面也沒什麼傲人之處,軍事謀略更是一竅不通,身子骨雖稱不上手無縛雞之力,但也跟猛將不沾邊,唯一讓世人所稱道的,就是他遠航萬里的經歷。

  難不成這位反賊頭子是想讓他出海?可一來廬州又不靠海,二來讓他出海乾什麼呢?總不能是像秦始皇那樣找仙丹吧

  最關鍵的是,他汪大淵可是一個正統儒生,根本不屑與妖教香軍為伍,更別說這還是殺頭的買賣。

  於是他神色猶豫了一番,來回翻看了幾下手中的摺扇,雖然心裡十分喜歡,但最後還是將扇子合上,遞還給了魏梓明。

  魏梓明有些驚訝道,「先生這是?」

  汪大淵端起茶水抿了一口,「你家長輩的好意汪某心領了,只是鄙人讀慣了聖賢書,對這彌勒教義一無所知,更不會幫人傳教,亦聞不慣煙香之氣,即便去了,恐也跟你家人不甚投機。

  「汪某不過一閒雲野鶴之人,年少時出海也是出於個人好奇,現在更是無甚志向,你家長輩願做我的伯樂,可惜汪某卻不是他想要的千里馬啊。」

  魏梓明聞言一愣,隨即笑問道,「先生是不是誤會了什麼,我家並非信教燒香之人,先生明鑑,晚輩雖非名士,可也是儒門子弟,先生尚且不喜燒香拜佛,晚輩又怎會與之同流合污呢?」

  「哦?」這回輪到汪大淵驚訝了。

  魏梓明看他的反應,試探道,「先生家中可有靜室,能否借一步說話?」

  汪大淵想了想,反正這裡是自己家,量對方也玩不出花來,看在魏梓明也自稱儒門子弟的份上,只要不是妖教,那說說也無妨,於是便點了點頭,將魏梓明帶到了書房,又囑咐家僕不要靠近。

  等二人來到書房,魏梓明說話這才放開了些。

  「先生對我家知道多少?為何會以為我家也是燒香之徒?」

  汪大淵這下也放開了,乾脆道,「我也是去歲聽人說起,說起燒香之徒,你應該知道那個被朝廷通緝海捕的彭和尚吧?他十數年前就在我們江西造過反,後來事敗,潛藏到了江淮。

  「我聽聞去歲仲夏,他又在廬州路起事,結果再次事敗,逃去了湖廣黃州,又與黃岡之徒徐壽輝再次起事,而廬州那邊的殘部,聽說是他的徒弟在帶領,難道我聽說的有誤?」

  「沒有,先生說的雖不詳細,卻也句句屬實。」魏梓明點頭承認道。

  「那你還有何話反駁?」

  魏梓明又道,「先生所知的,都已是去歲九月之前的狀況的了,去歲七月,彭和尚帶三個徒弟號召教眾,在廬州起事,當月事敗,領頭的女徒弟被官軍陣斬,兩個男徒弟李普勝、趙普勝,各帶一支殘部在無為和含山結寨自保,另有一股以巢湖疍戶漁民為主的巢縣義軍,獨自在巢湖建立水寨。

  「巢湖距離廬州太近,旁邊的廬州就有左君弼麾下的數千官軍,打的義軍縮在湖裡不敢上岸。

  「而那彭和尚的兩個徒弟,早已被官軍嚇破了膽,不敢駐紮在巢湖,紛紛躲到了沿江的含山和無為,早早的便與巢湖水師分駐三地。

  「然而那廬州的左君弼卻也不是什麼好鳥,他手中無船,對巢湖水師無可奈何,便四處劫掠百姓,殺良冒功。

  「我家主公從海外遊歷歸來,路過廬州時,恰巧遇到官軍為惡,一怒之下便殺了個官軍,與那被害的兩家在村中招募了八百青壯,於去歲八月中旬投了巢湖水師。

  「我家主公乃公輸氏嫡傳,自幼熟讀兵書,擅用奇謀,剛投軍時便施展才華,成了巢湖八個千戶之一,後面更是巧設妙計,引左君弼官軍主力出城,被主公在城外一舉殲滅,後又三戰三捷,這才有了廬州、梁縣、六安三城,被巢湖諸將共舉為首領。」

  汪大淵聽完,這才知道廬州紅巾的發展細節,「這麼說,你家長輩並非是和那彭瑩玉一夥的?」

  「然也!」魏梓明點頭肯定道。

  「那彭瑩玉留在廬州的兩個徒弟呢?」

  魏梓明又解釋道,「主公先斬了左君弼,又擒了六安朱亮祖,奪下三城,周圍便只剩下了和州的淮西宣慰使康茂才為敵,那康茂才擁兵三萬,距離含山更近,聽說廬州被義軍所奪,擔心無法跟朝廷交代,便先下手打了駐紮在含山的趙普勝,斬其首級給朝廷交差。

  「另有無為的李普勝部,此人起初先是觀望,後來見我家主公在巢縣郊野,一戰殲滅康茂才上萬主力,連奪沿江數城,幾乎將廬州路收入囊中,自主公投軍以來,所向披靡,至今還未嘗一敗。    「而他師傅彭瑩玉,卻屢試屢敗,每次事敗都用徒弟殿後,自己卻跑的飛快,這才改換門庭,投了我家主公,如今此人已改邪歸正,跟湖廣的徐宋再無瓜葛,故而我家雖起於妖教之手,可現在家中卻再無一個燒香之徒。」

  「原來如此。」

  汪大淵恍然大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廬州現在還真的跟彭瑩玉那些妖教沒什麼瓜葛了。

  不過和妖教沒瓜葛是一回事,這人之後如何行事就又是一回事,汪大淵本來就沒想過造反,更不會僅憑對方和妖教不是一路,就公然跑到千里之外去投賊。

  正好這時魏梓明再次開口道,「先生可知我一個儒門子弟,又是如何投入主公麾下?」

  汪大淵還真有點好奇,這魏梓明二十郎當歲,也不像是什麼有才名之輩。

  「小友不是說你家在無為嗎,莫非是因為反賊占了廬州全境,你家中被迫為賊效力?」

  「非也,怎會是被迫呢,我家主公素有仁義之名,因見不慣官軍殺良冒功,怒而殺官投軍之人,怎會強迫士子做事?」

  魏梓明搖了搖頭,這才說起了魯錦的施政措施。

  「我家主公占據廬州後,貼的安民榜上書『翦亂世,誅暴元,驅逐韃虜,復我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主公所行之事,盡在此言之中。

  「主公奪取廬州後,立刻開倉放糧,以工代賑,一邊賑濟百姓,一邊加固各地城防,又行廢奴令,廢貸令,元廷之買賣人口,官放高利貸等暴政,悉數被主公廢除。

  「淮西近些年連年大災,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時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百姓皆苦元廷暴政久矣,主公只靠廢除高利貸,釋放奴僕,讓被官府用高利貸強行收買的奴僕歸家,便有無數百姓嬴糧景從。

  「主公又招納流民,給百姓分田落戶,編戶齊民,墾荒治水,恢復生產,還在廬江、巢縣等地開礦,採煤冶鐵,打造兵甲,招兵買馬,練兵備戰。

  「主公欲革除元廷弊政,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員為其做事,便在轄內各縣廣貼招賢榜,召各地有識之士前去廬州考試,雖無科舉之名,卻與科舉無異,選材必以成績為準,絕不任人唯親。」

  魏梓明說了這麼多,將魯錦的施政大略講了一下,僅從廢除高利貸,廢除買賣人口這一項,便知這魯錦絕非歹人,還有那句驅逐韃虜,復我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也表明了其立場。

  招納流民,分田墾荒,恢復生產,開倉放糧賑濟百姓,更是仁義之舉,不過最讓汪大淵感興趣的,還是魯錦搞的小科舉。

  這才是汪大淵覺得魯錦和其他反賊最不同的地方。

  科舉啊!哪個有志做官的讀書人會不關心呢?

  「哦?那小友也是去應了廬州的科舉考上的?」

  「然也。」魏梓明點點頭。

  「只可惜如今主公治下城池太少,不過二十餘州縣,初試只錄了三十多名,頭名直接被點為廬州知府,好不風光,在下才疏學淺,雖未能錄中,卻也被留在崇文館學習,一邊讀書,一邊等候空缺,館中士子皆盼著早日開疆拓土,打下更多州縣。

  「不過我雖未錄上,但那場考試至今仍讓在下記憶猶新,真箇是別開生面。」

  汪大淵頓時好奇心大起,「你家長輩都考了什麼?」

  「那次考試有三百多士子應考,主公親自出題,分為刑律、數算諸科,皆實幹之學,最後還有一道策論題。

  「主公初入廬州時,廬州有兩座王府,主公卻立志律己,也是為了不讓麾下將領放縱喪志,便放著王府豪宅不住,住在州衙後宅之中,平日勤勉樸素,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將城中王府當作貢院,給士子們考試。

  「考試那日,主公出題之言猶在耳邊,第一題刑律題,主公言稱不考判案,因為判案需有法可依,不可憑著性子胡亂判案,然元廷新編的至正條格卻多有暴政,不可使用,新編一部律法又耗時良久,非一朝一夕之功。」

  汪大淵聞言連連點頭,「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可操之過急,你家長輩所言有理,然後呢?既然無法可依,那這刑律題又該如何出題?」

  說到此處,魏梓明頓時一拍巴掌,激動道,「出題真是絕了,當是時,主公對眾考生言,昔日漢高祖初入咸陽,也因秦法暴虐而不足用,故而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盜竊者罰,關中遂定,百姓皆喜。

  「主公言欲效法漢高故事,與廬州百姓約法,可不必拘泥於三章,讓應考的三百多士子,每人寫出二十條當下最為要緊的律令,最後擇優匯總一百條,編撰成冊,這才有了廬州現在用的臨時律法,讓各地官員判案皆能做到有法可依!

  「此政一出,廬州百姓無人不服,皆以為聖人出世,應考士子亦覺得明主當面,甘願為其效死。」

  汪大淵聽完也不由得一呆,愣了半晌才驚嘆道,「真治政奇才也,先將各地考生召集於一處,又讓各地考生自陳二十條律令,最後彙編成冊,那這部律法必然十分適合廬州民情,為何?皆各地百姓心聲也。

  「此舉雖是效法漢高故智,卻又不拘泥於一格,每人列舉二十條當下最緊要的律令,這題目看似無甚難度,誰都會寫,但出題人卻可從考生所出律令之輕重緩急,刑罰輕重,看出眾多考生的治政水平。

  「就出這道題而言,他既收了廬州軍民之心,二來得了部堪用的臨時律法,三來,又能從題目後面窺見眾多考生的心性良莠,得到真正想要的人才,可謂一石三鳥,真是智謀盡顯。

  「我現在算是相信你前面說的那些話了,此人放著王府不住,住在州衙,勤勉樸素,嚴於律己,從其『驅逐韃虜,復我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的豪言,更是能看出志向遠大。

  「而且又懂軍事謀略,帶一支剛打了敗仗的香軍殘部,卻能屢戰屢勝,發展壯大,打贏了更能做到不驕不躁,還能安邦治民,其治政手段既有機智,又有仁義,還十分狡詐,有能力,有志氣,有手段,還有一顆仁者之心,的確可稱上是一位明主。」

  「吾亦覺得如此!哈哈哈哈,如何,先生心動否?」魏梓明當即笑問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