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秘典該加經濟篇
貨幣制度,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絕對不能草率決定。
魯錦起身在屋內來回踱步,仔細想了想,其實元末這個時代的貨幣環境,是有好有壞的。
好處是,終元一朝一直流行紙幣,如果今後繼續使用紙幣制度,不用擔心太大的阻力,老百姓已經普遍習慣了紙幣的存在,注意是習慣,而不是甘心接受。
至於超發什麼的,那屬於沒有經濟理論支撐的緣故。
紙幣這玩意原本是宋朝開始搞出的交子,之後金朝看宋朝這麼搞,就也跟著學,金朝也發行了不少交鈔,元滅金、滅宋,相應的也繼承了金宋兩家的制度,學著他們發行紙幣。
只不過金宋那時候除了紙幣,還有金屬貨幣存在,元朝則更進一步,倒也沒官方廢止金屬貨幣,說銅錢鐵錢不能用,但終元一朝,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幾乎就沒再鑄過多少金屬貨幣。
當然這話也不是絕對,比如現在的至正朝,官方就鑄造過鐵錢,但發行量極少,基本約等於沒有,見過這玩意的都沒幾個人,銅錢也發行量極少,很快就落入了地主士紳的窖藏里。
銅錢百姓基本見不著,鐵錢就更別提了,尤其是伯顏當政時期的漢人鐵禁制度,能讓你大量使用鐵錢才真是見鬼了。
這就導致了元朝紙鈔徹底代替金屬貨幣,成了主流貨幣,老百姓為了生活和交易,被迫只能使用紙幣,於是就慢慢習慣了。
如此一來,將來再推廣紙幣政策,百姓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這是好處。
壞處當然也有,那就是宋金元三朝,基本把紙幣的信譽玩崩了,百姓很不相信這東西,普通小民更願意用金屬錢幣,反正他們貨幣需求量不高,但發達的商貿一定會催生出紙幣,因為這玩意方便。
宋朝亡國之前,就爆發過一次嚴重的通貨膨脹,元朝的通貨膨脹更是從頭到尾。
元朝忽必烈時期最開始發行的是『中統元寶交鈔』,官方定價,兩貫中統鈔可以兌一兩白銀,然而發行量太大,僅僅過了十來年,中統鈔就貶值了十倍,原本的一貫鈔購買力僅相當於原來的一百文。
元朝為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於是後來又發行了『至元通行寶鈔』,新鈔的定價是,原本的五貫中統鈔兌換一貫至元鈔,至元鈔的定價還是兩貫鈔兌一兩白銀。
然而根本沒有屁用,後來又繼續超發,到了成宗大德朝的時候,民間的銀鈔兌換比已經變成20貫至元朝,兌一兩白銀的地步了,又貶值十倍。
從開國到元中期,寶鈔的價格直接貶了近百倍,也是離譜。
到了後來更是臭不要臉,直接官方下令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也就是讓後世很多人詬病的明初政策,金銀不是官方貨幣,只能用紙幣和銅鐵錢交易。
所以但凡看不懂明初朱元璋的操作,只要看看元朝就知道了,一定能從元朝找到原因。
朱元璋的明朝雖說是去胡俗,恢復唐宋舊制,漢官威儀,但也繼承了元朝的不少糟粕,尤其是戶籍制度和寶鈔這兩樣。
最離譜的是,明朝的寶鈔和元朝的寶鈔,幾乎就是一個模子刻的。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民國時大量地痞流氓、幫派人員,湧進了警務系統,把警察這個名字敗壞了,於是新朝建立後,還知道給警察換個名字,改叫公安以示區別,我們和那幫雜碎不一樣。
明朝的寶鈔倒好,直接把『至元通行寶鈔』改成了『大明通行寶鈔』,紙質一樣,尺寸一樣,格式一樣,上面的內容差別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總共就特麼改了兩個字,把至元換成大明。
寶鈔的好處一點沒繼承到,元朝寶鈔的破產信譽卻被大明全面繼承,也是奇葩
元朝都知道把『交子』『交鈔』改成『寶鈔』,示意和之前的不一樣,你明朝哪怕改個新名字呢?換換尺寸換換格式呢,就一點沒有,換倆字直接用
當然,除了這個槽點之外,明朝貨幣政策和元朝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是明朝建國之初,禁止金銀作為官方貨幣,強行推行寶鈔,也算穩定了一些混亂的金融秩序。
第二就是明朝一直在大量鑄造金屬貨幣,朱元璋從建國之前就在南京建立寶泉局和寶源局,兩個鑄幣機構不停的鑄錢,到了永樂時期,永樂小平錢的鑄造規模更大,流通更廣。
這就導致了雖然『大明寶鈔』一直在瘋狂貶值,但民間還有大量的銅錢可以兜底,最後實現『寶鈔軟著陸』,直到後來徹底廢除寶鈔。
這就好比你金圓券崩了,但是你還有銀元可以用啊,銀元『銅錢』的價值百姓還是承認的。
大明之所以能夠徹底廢除寶鈔,一來是有銅錢可以兜底,二來是隨著明中期的白銀流入,間接解決了錢荒,不然沒有白銀流入,就算寶鈔崩了,也肯定會發行新的紙幣,這是市場需求決定的,僅用銅錢肯定通貨緊縮,不足以支持商業貿易。
搞明白了這些,那貨幣政策就好定了。
首先要確定一點,金屬實物貨幣是肯定不會淘汰的,哪怕是到了現代,也就基建發達的中國可以用電子支付淘汰現金和硬幣,而那些自詡發達的國家,都不能實現5G網絡的全覆蓋,和全民使用智慧型手機,依然只能用現金和硬幣。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金屬貨幣還是主流。
至於今後要不要繼續發行紙幣,那是肯定會發行的,原因也很簡單,沒有白銀輸入,銅礦輸入,僅靠國內的貴金屬礦產來鑄幣,那是肯定不夠用的,一定會造成通貨緊縮。
再加上魯錦必然要大力發展工商業,到時市面上貨物肯定會變的更多,這會更加加劇市場上的錢荒。
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只有三種辦法可以解決。
一,發行紙幣解決通縮;
二,在家等著歐洲佬去發現新大陸,挖了新大陸的金銀礦到中國買買買,然後歐洲佬迅速富裕起來;
三,自己去新大陸挖礦,往新大陸殖民,殖民地拿著金銀到中國買買買,然後中國左腳踩右腳原地經濟飛升,讓歐洲佬繼續去當窮鬼.
先不說去新大陸挖礦的事,不管是誰去挖,那都不是短期內能看見的,李善長問的是眼下的情況。
鑄錢,當然要鑄,問題是拿什麼鑄錢,銅,魯錦肯定是不願意的,銅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而且中國本來就缺銅。
鐵錢?老百姓不喜歡用,因為古代只能鑄造生鐵,也就是白口鐵,白口鐵比較脆,鑄成薄薄的方孔錢,用力往桌子上一拍,然後錢碎了,多尷尬.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鐵錢容易鏽蝕,難以保存,如果是不鏽鋼的,那肯定受人喜歡,但魯錦目前造不出來。
銅不夠用,鐵不喜歡,暫時又沒有別的金屬可以大量鑄造錢幣,怎麼辦?還是只能在鐵錢上想辦法。
生鐵怕碎,那就用熟鐵,或者先鑄造白口鐵,再經過熱處理使其變成可鍛鐵,也就是灰口鐵,這樣就不會輕易碎裂。
再就是鐵錢生鏽問題,要麼烤藍發黑,這種成本最便宜,不過做出來可能不好看,畢竟是『黑錢』。
要麼鍍層防鏽,比如鐵芯鍍銅,只需要用硫酸銅溶液浸泡一下,就能用置換反應,化學鍍銅,不需要電力,這個是目前最有可能實現的,銅和鐵都是現成的,火藥司那邊也有硫酸,材料倒是都不缺。
用置換反應的濕法煉銅,宋朝也早就有了,對於古人來說也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技術。
「大帥?我們要鑄錢嗎?」李善長見魯錦想了半天,於是追問了一句。
魯錦已經理清了思路,當即說道,「錢是肯定要鑄的,但我不想鑄銅錢,一來廬江本就產不了幾個銅,總共就那點產出,還不如做點別的,拿來鑄錢可惜了,二來廬江的鐵多,若能用鐵鑄錢,那自然是最好的。」
李善長聞言點了點頭,略微思忖片刻才說道,「鐵錢也行,中國之地歷來缺銅,前宋川蜀漢中之地便多興鐵錢,也是無奈之舉,不然也不會有交子問世。
「只是鐵錢脆而易折,又易鏽蝕,百姓慣不喜用,因此這鐵錢兌銅錢也兌不上價,若是大帥想以鐵錢為主,恐怕要比銅錢多鑄數倍啊。」
魯錦卻說道,「就算多出數倍,那也無甚大礙,中國起碼不缺鐵,我們想鑄多少就鑄多少,但沒有銅你是真的無可奈何,便是值錢又有何用?
「而且我還有法子鑄出不易折,且不生鏽的精美鐵錢,雖還是鐵做的,但想來價值也要高上一些。」
李善長聞言頓時眼前一亮,看向魯錦,他知道魯錦的家傳,想來也對,公輸家肯定有這方面的本事。
「大帥真有此種妙法?如何為之?」
魯錦當即道,「鐵錢易碎,蓋因其為生鐵,生鐵本來就性脆易碎,若以熟鐵鑄造,或先鑄生鐵再經熱處理,則可使其堅韌,可彎而不可折,此不折也。
「待鑄好打磨清洗之後,再往鐵錢外面鍍銅,以多層銅皮包覆外表,內里為鐵芯,外表為銅衣,則可美觀防鏽,還可省銅數十倍。
「至於與銅錢兌換價格嘛,我們只需將鐵錢重量稍稍加重即可。」
歷朝歷代,大部分的銅錢一般都是3.3克左右,而現代的一元不鏽鋼硬幣,重量是6克多,魯錦只需要做到5克,比銅錢稍微厚一點點,這多出來的一克重量,就足夠抹平與銅錢的差距了。
李善長聽的連連點頭,熟鐵堅韌這個道理他懂,然而魯錦說的鍍銅他卻是聽都沒聽過,頓時驚愕道,「還能在鐵芯外面包銅衣嗎?這,會不會用久之後被抹掉,或者被人刮掉?
「還有,這錢要是鐵芯包銅,那我們是當銅錢用還是當鐵錢用,百姓能認嗎?」
魯錦笑著擺擺手,「為何不認,這錢雖是包了銅,但鐵就是鐵,我們造出來直接告訴百姓就是鐵錢也無妨,百姓見其精美又不生鏽,定然喜歡使用。
「至於是否會磨損,或者被百姓刮去銅衣,這其實不必糾結,錢用的久了,銅衣自然會有磨損,可人刮銅衣卻幾乎無用,那層銅衣比紙還薄,若是真有人刮,那就讓他刮去,刮上一天也攢不出一個銅板的銅料,豈非愚人耶?」
「原來如此。」李善長聞言也笑著捋了捋鬍子,又問道。
「若能鑄此精美鐵錢,則可緩解如今錢糧之憂,只是自前宋以來,銅鐵錢便一直不足用,故而又發行了交子,那大帥,我們今後是否也要印鈔?」
「鈔肯定也是要用的,但自前宋發行交子以來,至今日,紙鈔卻屢屢崩壞,這是為何?皆因當今天下無人研究管子之學,儒生多鄙視商賈,不精研此道,又如何懂得紙幣發行原理?」
魯錦嘆了口氣又道,「其次則是目前紙鈔製作尚不足用,一來桑皮紙貴而不堪用,二來防偽技術還不夠過關,民間多有仿造假鈔之輩,上不知如何發鈔,下又有人制假鈔,上下夾擊之下,紙鈔如何不崩?這個以後再說吧。
「不過紙鈔雖是不發,但等定遠有了食鹽產出,卻可印一些食鹽券,以食鹽為信用保障,算是一種代幣,先小規模使用。」
這個李善長懂,當即道,「大帥說的是鹽引?」
「是,也不是,不論是鹽引,還是紙鈔,終歸要有一樣錨定物,鹽引控制發行量,又有產出的食鹽可以兌換,如此一來,鹽引這樣的紙張才會值錢,而宋元兩朝的紙鈔沒有錨定物,又濫發超發,崩潰是必然的。」
魯錦尋思著有空得寫一本經濟學出來,給公輸秘典增加增加厚度,不過他一個工科生,對經濟原理也是一知半解,經濟領域的公式模型更是一竅不通,但哪怕只是教給古人通脹通縮的基礎,也比睜眼瞎濫發鈔票強。
經濟學上他能寫的不多,但鈔票印刷他卻懂得一點,比如凹版印刷和變色油墨,能把這兩樣技術搞出來,起碼能打造上百年的印刷技術壁壘,真不怕有人仿製。
印鈔紙方面,也可以試試棉麻混紡的紙漿,這兩種東西材料易得,總比扒桑樹皮要強,桑樹還能用來養蠶呢,那是生產資料。
魯錦想了想,回憶著那些工藝,心頭突然浮現出幾個詞彙,感光材料,重鉻酸鹽。
賽璐珞=塑料=膠捲=無煙發射藥。
雷汞、鹵化銀=黑白膠捲感光劑=子彈底火。
重氮金屬鹽=彩色膠捲感光劑=二代子彈底火。
實際上攝影術和子彈是一條科技樹啊!
有些人只知道歐洲佬的軍工科技發達,然而這其實都是其他產業里衍生出來的。
其實攝影術的感光材料上不止分出了子彈科技樹,還分出了一條印刷科技樹,甚至就連後世的光刻機也是攝影術的延伸。
具體到印刷上面,就是說感光材料,除了鹵化銀這種感光後會析出結晶顯影的,還有一種重鉻酸鹽,被光照射之後不會顯影,但會變硬,曝光的地方變硬,沒曝光的地方洗掉,這不就是一張現成的『雕版』嘛。
理論上再把這種底版轉印到其他的軟金屬模板上,比如鉛,或者鋁,就能批量印刷照片,哦對了,報紙其實也是用這種方法印的。
因為是光照製版,因此也叫曬版,同樣也能用來印鈔票,是最原始的光刻製版技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