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2章 打通烏江

  山地一師共兩萬餘人,還有萬餘匹西南軍馬馱載著物資,從重慶一路南下,走的還是蜿蜒崎嶇的川黔古道,但是官兵們卻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抵達了遵義縣,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因為時間緊急,官兵們在遵義縣城簡單的吃了一口熱乎的飯菜,燙了下腳,雖然戰士們的身體已經到了極限,但依然繼續向南挺進。

  如今遵義縣城已經成了山地一師的師部,工兵部隊還在城外平整了一處土地,做為臨時飛艇起降場。

  從各個地區趕來的飛艇已經陸續趕到了川黔空域,遠東軍工兵部隊在重慶附近建立了大批的飛艇起降場,每天這裡都有大批的飛艇起飛降落,顯得非常的忙碌。

  還有從江浙和武昌府駛來的內河機帆船和蒸汽甲板駁船,每艘船都裝載了大批的各類物資,在長江上形成了一條連綿不絕的長龍,幾乎鋪滿了整個江面。

  如今重慶地區,工兵部隊已經沿著長江兩岸建設了大批的簡易碼頭和倉儲區,遠東軍後勤部在重慶建立了一個後勤分部和一個大型的後勤物資集散地,保證部隊在川黔地區的需要。

  現在唯一面臨的問題,就是物資的運輸遇到了極大的阻礙。根本無法將各地調集過來的物資,及時運送至前線。僅憑一條川黔古道根本就是扯淡。

  山地一師三個旅九個團,共兩萬餘人的大編制部隊,每天需要的物資可想而知。雖然山地一師依靠自身攜帶的物資,可以滿足部隊七天的需要,但現在已經過去三天,遠東軍後勤部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在四天的時間裡把物資送到前線戰士們的手中。

  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打通烏江中上游水路,將各種後勤物資通過烏江水道直接送往川黔古道上的烏江關。

  烏江,古稱巴江後稱延江,亦名黔江、涪水,思南地段唐稱內江後改稱德江,是貴州省境內第一大河。

  可這個時代的烏江還是一條原始河流,幾乎都在深山峽谷中穿行,很多地段崩石堆積,坡陡流急,落差集中,暗礁較多,平均每公里落差一公尺。

  烏江灘險水急,從發源地到涪陵入長江口總落差兩千多米,自古就有「烏江河水灘連灘,十船必有九船翻」的說法。

  江面潮砥、險灘,因崩岩堵塞,巨石橫亘,落差大於五米,流速每秒八九立方米,水勢洶湧,航行中稍有不慎就有覆沒之災,流傳著「走遍天下路,難過烏江渡,千里灘連灘,十船九打爛」民諺。

  就算是目前已經通航的思南至涪陵的三百餘公里下游航段,大小險灘就有近兩百多處。烏江船舶逆水上行,每船需纖工十幾人,在船隻航行遇到陡壁時,縴夫們要泅水上岸拉縴,即便是寒冬也是如此。

  即便如此,思南至涪陵的整個航程,也必須分段航行。而且船舶在烏江航行的速度極為緩慢,百里河段往往需十天半月。就算在現代社會,烏江河段的開發也非常滯後,使得運力成本很高,長江一匹馬力能拖八噸貨,烏江四匹馬力才能拖一噸。

  好在遠東軍裝備的都是內河機帆船和內河蒸汽甲板駁船,從陪陵到思南這一河段,基本沒有遇到困難,但蒸汽甲板駁船無法拖拽太多無動力船舶,最多僅能拖拽兩三艘,而且在很多險灘都要先卸下,然後分幾次將無動力船舶拖過險灘。

  遠東軍後勤部組織的的運輸船隊抵達思南以後,隨即派出先遣船隊,開始深入思南以西的河段探索河道,為後勤運輸船隊打通航道。

  先遣船隊的船隻,都是裝備了兩台大功率蒸汽動力機組的拖拽駁船,搭載著工兵部隊和各種施工設備,沿途可以利用各種機械設備,對影響船隻航行的河段進行人工開鑿、疏浚,特殊情況下還要利用炸藥,炸毀沿途阻礙航行的暗礁、巨石等障礙物。

  當遇到船隻無法抵達的河段,工兵部隊會利用皮筏漂流至危險河段進行爆破和手工疏浚。甚至會動用空中的飛艇投擲重型破障彈,炸毀江面的一些難以摧毀的堅固目標。

  空艇部隊還吊運設備,搭載工兵部隊深入烏江縱深險灘河段,對各個危險河段進行爆破、開鑿和疏浚,大大的節約了打通河道的時間。

  在一些險灘和窄峽河段中,在低水位時形成狹窄的槽口,在高水位時兩岸的石壁陡立,向江心傾斜成為閘槽。使得急流捲起一個個巨大的漩渦,再加上暗礁遍布,即便動力船隻,稍有差池就會被撞得粉碎。

  在這樣的河段,即便工兵部隊想盡辦法也不能保證船隻安全通過。最後只能通過飛艇吊運各種物資,工兵部隊在烏江沿岸一些地區,建立了數十座簡易的絞灘站。

  其中大部分絞灘站採用蒸汽動力機械,還有十幾處險灘岸邊環境複雜,無法安裝蒸汽動力機械,只能採用人力絞灘站。

  但幾百公里的烏江中遊河段,遍布著險灘等艱難的河段,先遣船隊的工兵部隊,雖然日夜不停的進行施工作業,但是進程依然非常緩慢。而且即便是打通的河段,也僅僅是勉強航行,更別說拖拽無動力駁船了,航速那就更慢了。

  李玉坤也是心急如焚,他乘坐飛艇親自趕到了思南,並坐上了內河機帆船,與先遣船隊一道在施工作業現場督戰指揮。

  為了打通烏江河道,先遣船隊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一艘機帆船因為操作不當,被洶湧的激流掀翻了船體,造成船上十幾人失蹤的惡劣事故。還有幾艘蒸汽甲板駁船也在一些環境複雜的觸礁,造成數十人傷亡,船隻在險灘擱淺的情況就更多了。

  但是為了儘快打通航道,先遣船隊的官兵,以及隨船搭載的大批工兵部隊,依然不畏艱險,拼盡全力在各個險灘施工作業,僅用了十幾天,就打通了思南至烏江關的河道。

  當然,這條新打通的河道,依然非常的危險,遠東軍的各類船隻航行依然十分危險,後勤部組織船隊通過這條艱險河段向貴州運送物資期間,共有十餘條船隻傾覆、觸礁,造成數十人死亡、失蹤,物資損失數百噸。

  雖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是後勤部卻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利用這條烏江水道,將大批物資源源不斷的送往貴州各個地區,保證了西南野戰軍在川黔地區的所需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