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文白之爭
魯迅說寫就寫,成稿速度很快。
至於筆名嗎,他聯想到在東京期間用過的「迅行」別號,便使用了其中的「迅」字,表明自己的想法開始於青年時代,有一些反抗時代的味道;然后冠以母親的姓,這樣一來就成了「魯迅」二字。
魯迅也屬於橫空出世,誰都想不到一個北洋政府的官員能寫出這麼有批判性的內容。
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大名鼎鼎的《狂人日記》,一炮打響,其中的警句李諭倒背如流:
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穿透一百年,這些文字還字字如刀。
緊接著魯迅又寫了《孔乙己》《藥》等名篇。
有意思的是,魯迅還挺慎重,針對《藥》這篇小說,他專門跑到北大,找到剛開完一場講座的李諭詢問:「癆病是不是真的無藥可治?」
李諭不太懂醫學,但抗生素何等威名,所以自然知道在40年代鏈黴素出現之前,肺結核就是絕症。
「如果得了癆病,的確無法治癒,」李諭坦誠說,「不過並非毫無辦法。」
「什麼辦法?」魯迅問。
李諭說:「我在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見到了兩位研究員,正在研究針對肺癆的疫苗。」
「就像治療天花那樣的種痘?」魯迅問。
他三歲就在家鄉紹興種了牛痘,在當時人痘普及的情形下,已經算相當先進。
「差不多吧,這種疫苗可以有效防治常人染上癆病。」李諭說。
魯迅好歹是學過醫的,很容易明白李諭所說。
「這麼好的東西,疏才兄的藥廠有沒有生產?」魯迅立刻問。
「肺結核的疫苗還在研究階段,法國的情況你曉得,是戰亂前線,很多科研項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衝擊。」李諭說。
「太可惜了!」魯迅握了握拳頭。
「再過六七年,他們就能成功,」李諭說,「到時我會第一時間引入國內。」
魯迅嘆道:「連天花種痘都沒完全普及,更何況癆病的疫苗。」
李諭明白他的意思:「愚昧不除,老百姓不僅會吃人血饅頭,還會相信跳大神、江湖騙子。」
魯迅的那篇《藥》,講的就是清末一戶人家偷偷買人血饅頭治療孩子的癆病,人血來自一名慷慨赴死的革命者。
魯迅說:「以前我與弟弟作人並不想與陳仲甫和胡適之等人有太近的聯絡,總感覺他們的做法太激進,現在想想,激進就對了。」
置身於這個時代,李諭已經不知道感受了多少次「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有類型的驚濤怒浪都要以異常壯烈的形態在中華大地上演一次。
新文化運動在後世的教科書上就是幾頁紙的內容,但雙方的鬥爭絕對異常激烈。
比如典型的「文白之爭」,就已經大大超出了語言學的範圍。
中國的文字長期以來近乎上流社會的專利品。哪怕李諭時代的大學生,如果不是漢語言文學之類的專業,絕大部分人一定看不懂四書五經這些古文。
也不用說什麼思想壟斷,單單對文化普及來說,這就是一道無形又無法逾越的鴻溝。
所以陳仲甫、胡適、錢玄同、魯迅、周作人等人,才會那麼堅定地要把書面語言同口頭語言統一,以白話代替文言,可以為更多民眾所掌握,促進民主思想和科學文化傳播。
「文白之爭」已經成了文學革命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李諭說:「作為文明與知識的載體,語言的作用一直很大,在歐洲時,我遇見過一位叫做維根斯坦的哲學家,他便相當看重語言的作用。」
「哲學家?」魯迅問,「我沒聽說此人,胡適之研究哲學,他或許聽過。」
維根斯坦的鴻篇巨著《邏輯哲學論》要到1921年才問世,現在國內無人知道很正常。
「等歐洲大戰結束,物流、通信恢復正常,希望有人把它帶回國內,最好能翻譯成中文。」李諭說。
「說到翻譯,」魯迅又點了一根香菸,「過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的兩位正副監督,全都不贊成推廣白話文。」
「嚴復先生和林紓先生?」李諭問。
「嚴復先生倒還好,抵抗最激烈的是林紓。」魯迅說。
李諭感慨道:「琴南(林紓字)先生當年可是先進的維新派,反對纏足,反對迷信,反對大家庭制,而且提倡興辦女學。」
魯迅說:「琴南先生人品文化方面沒話說,不過清亡之後,成了一名堅定的遺老。」
「他好像沒有受過多少前清的恩惠吧?」李諭說。
「沒多少,但林老先生在清亡後自稱『清處士』,數十次遠赴河北易縣的光緒帝崇陵伏地磕頭,大聲啼哭,連守陵人都看不下去,」魯迅說,「或許他把自己比作了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奔波數千里十多次往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哭陵。」
「明末與清末區別大了去。」李諭說。
魯迅說:「紫禁城裡宣統小皇帝知道後,大為褒獎,賜了兩次字,『煙雲供養』和『貞不絕俗』。得到這八個字,林老先生更是淚如雨下,感激涕零,寫了一首詩抒懷,『從來無語不輕賜,自問布衣無此榮』。」
「他的改變如此大,或許當年就是想振興清廷。」李諭嘆道。
「如果僅僅這樣也就罷了,」魯迅繼續說,「為了反對文學革命,琴南先生前後寫了好幾篇文章,還給蔡元培校長寫了一封公開信,攻擊所謂的新文化是『覆孔孟,鏟倫常』,是大逆不道。甚至想要讓蔡校長帶頭反對文學革命,但蔡校長怎麼會被隨意說動。」
「琴南先生不過是個縮影,抱著如他這般思想的遺老遺少數不勝數。」李諭說。
魯迅吸了口煙,突然說:「真不如來場俄國那樣的革命,一勞永逸。」
「俄國現在也是剛剛開始。」李諭說。
就算再過一百多年,到了李諭穿越前,有皇俄思想的俄羅斯人仍不在少數,還有相當的政治團體支持。
魯迅說:「現在必須集中力量攻擊各種社會弊病,把那些打著『祖傳老病』旗號,反對吃藥的『國粹派』全部打倒。」
「國粹?」李諭對這個詞的理解貌似有點不一樣。
「所謂的國粹,」魯迅哼了一聲,「就如同無名腫毒,倘若生在中國人身上,便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以殘酷為樂,醜惡為美,腐朽為神奇,這就是國粹,是野蠻文化的混合體!」
迅哥說話還是挺狠的。
李諭說:「我想到了一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初中語文課天天掛嘴邊。
「正是這個意思,」魯迅說,「中國人自大而好古,而且沒有個人的自大,只有合群的自大,黨同伐異、扼殺天才的悲劇時常上演;自私取巧,專謀時勢,對一切只知冷笑,這又就是國人的事業。」
李諭說:「琴南先生其實也算新人物,可惜學了外國的本領,仍然沒忘舊時代的陋習。」
「就是因為有一部分新人物不夠新,才要用過繼手段,讓舊世界早點消亡!」魯迅越說越起勁,「那些抱著殘舊思想又想學點新事物的人,就是彷徨之人。世界雖然不小,但彷徨的人,是終竟尋不出位置的。」
李諭笑道:「現在的你才是我印象中的你。」
魯迅詫異道:「什麼印象?」
「額,」李諭頓了頓,「就是留學時候的你。」
「那時候想得也沒這麼多,」魯迅說,「不過這些人爭來爭去,總歸沒人敢說科學一個不字,疏才兄可是幾乎被毫無異義地稱為了聖人。」
「千萬別用什麼聖人字眼,我聽了好幾次,這個帽子不得了,戴不得,」李諭連忙說,「但想讓科學普及大眾,確實需要諸位先推行白話文運動。不僅白話文,最好順便把文字都改成橫排,不然翻譯引進西方科學典籍太困難,總不能把公式也變成豎排。」
魯迅點點頭:「仲甫先生要讓我做《新青年》的編輯,我會從這本雜誌做起,儘量把橫排推廣出去。我們也專門刊登相關的科學文章,讓更多人知道橫排好處。」
「太好了,」李諭高興道,「像我這種古文水平一塌糊塗的,真希望你們早點完成白話文的推廣。」
魯迅說:「先生貴為科學領軍人,還能寫出在歐美暢銷的通俗小說,已經讓很多新文化之人感到汗顏。科學這種高高在上的東西,在你手裡簡直可以信手拈來。」
「說不上高高在上,科學還是基於人文學科的,」李諭說,「或者是先要有文科鋪墊,才能誕生科學,歷史就是這樣的。科學這東西講究理性,需要大量時間投入,難度相應也要大很多,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出現的。但並非什麼上層建築之類的說法。還是那句話,沒有人文的科學是傲慢的;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濫情的。」
和迅哥聊聊天就是感覺神清氣爽。
兩人聊了大半天,不自覺中走到了校長辦公室外。——話說現在北大校園就這麼大,很正常。
蔡元培說:「兩位聊的什麼,這麼火熱?」
「關於最近新文化運動的事,」李諭說,然後建議道,「蔡校長,既然都講究包容並蓄了,北大再不招收女生,真的說不過去了。」
蔡元培想了想說:「其實教育部並沒有規定專收男生,從前女生不來上學,所以沒有女生;現在女生要來讀書,程度要是夠得上,北大就沒有拒絕的道理。」
「太隱晦了,」李諭說,「有幾個普通人知道教育部的這些規章?乾脆登在報紙上。」
蔡元培說:「沒問題。」
李諭在天津的中學裡,就有女學生有足夠學力。
報紙登出後,李諭給天津中學發了電報,立馬有一名叫做查曉園的女生前來報名,還是很勇敢的。
她很輕鬆通過了學力測試,入了學籍。
雖然有了女學生,但這時候的北大校風比較特殊,男生跟男生也沒什麼社交。女生來了後,與男生更沒來往,即使是同班有女生,男生也不跟她們有交流,北大的風氣一直如此。
你說校園戀愛,自然沒有。
但招收女生終究是件大事。
蔡元培佩服道:「都說天津的教育領先於京師,果真如此。」
「都是嚴范孫先生和張伯苓先生的功勞。」李諭說。
這名女生報入了外語系,蔡元培說:「今天正好是辜鴻銘上英文課,一定很有意思。」
李諭幸災樂禍道:「班上就有兩條辮子了。」
蔡元培哈哈大笑:「你可真會開玩笑。」
兩人忍不住好奇,來到課堂外。
辜鴻銘提著文明杖,一本講義都沒帶,略顯瀟灑地來到課堂上。
此前北大學生笑話他不剪辮子,辜鴻銘回頂了一句「我的辮子長在頭上,你們的辮子長在心裡」,直接讓全校啞口無言。
——這句話就算放在後世,也足夠炸裂。
但他還是有些保守,剛想講課,眼神突然僵住,使勁看了看,「那位同學,莫非是女生?」
前排一個學生說:「先生,她是剛招來的女學生。」
「女學生?!」辜鴻銘一愣,「你叫什麼?」
「先生,我叫查曉園。」女生回道。
「你懂英文嗎?就來北大上我的課?」辜鴻銘問。
查曉園不緊不慢地說:「我學了五年英文。」
「五年?」辜鴻銘對前排那個男生說,「把你的講義給她,讓她讀一讀。」
查曉園接過講義,非常流利地朗讀了一遍,可以說在全班都是上游。
辜鴻銘卻眉頭皺了皺,硬生生挑刺道:「你的發音還是有點問題,總之,嗯……不適合在我的課堂,請你出去吧。」
李諭張口說:「辜先生,雖然這位女生沒有純正的倫敦腔,但發音很標準,作為播音都夠格,放眼全國,已經非常不錯。」
辜鴻銘看到蔡元培也在他旁邊,於是走出教室,說:「校長,教室中怎麼能有女性,男女授受不親,如果一定如此,請讓我辭去教職。」
蔡元培笑道:「剛才疏才說了,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多年前就開始招收女生,辜先生,這是大勢所趨。」
辜鴻銘說:「美國人有什麼文化,能和我們比?」
李諭說:「不僅美國,瑞士也有很多大學招收女生,還有英國、德國、法國。」
辜鴻銘一時語塞。
蔡元培說:「辜先生,女人受教育自古有之,也算我們的優秀文化嘛!」
還是他會開導人,辜鴻銘只能勉為其難地接受:「以後我少往台下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