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夜襲

  第163章 夜襲

  廣州府衙,大堂之中,朱朗坐在上方,下方左側是呂大器陳子壯蘇觀生三位閣臣,右側則是焦璉李明忠兩人

  除此以外,堂中再無他人,可以說廣州之中可以主事之人,如今俱在堂中

  朱朗放下手中的信紙,看向下方幾人,開口說道

  「城外提議夜襲,你等是何看法」

  下方幾人自然也是提前看過抄送的密函,此時呂大器等人眼神交流一番,陳子壯便拱手開口說道

  「臣以為此事不必行險,如今清營之中雖有朝廷內間,但夜間襲營畢竟變數太多,若是為清虜所破,反而會折損軍中士氣」

  「如今清虜已被朝廷圍困營中,外無援軍,內無糧餉,據情報所言,這韃子總兵更是心生私意,欲圖臨陣而逃」

  「既是如此,我等明日不如提前備兵,待那韃子總兵逃離,便立即全軍壓上,以堂堂之師徹底擊潰這股清虜!」

  陳子壯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求穩,如今朝廷已然勝券在握,文臣們根本是一點險也不願冒,就是要穩穩拿下這場大勝

  自甲申以來,朝廷遇虜即潰,幾乎無一勝績,朝廷太需要一場大勝了

  雖然如今這近萬清軍已然是插翅難逃,但為了這場大勝,對陳子壯這些閣臣來說,朝廷就是因此再損去一萬大軍,他們也能接受

  只要能下這場大勝,朝廷不知能用這場大勝做多少事情

  旁的不說,只要取下這一勝,肇慶新朝就不再是兩廣士人自行擁立的小朝廷,而是名實俱在,堂堂正正擊潰清虜的國家正統!

  到時候肇慶之朝便是大明唯一的法統所在,是天下人心所向的正統

  那些地方督臣與此起彼伏的野心之輩,無論願不願意,到時候都只能服膺在肇慶中樞之下,再沒有任何人敢質疑

  而朝廷在確立了自身的權威以後,便能以朝廷大義,壓制各各地的督臣亂軍,逐步將權威收回朝廷

  而不是像如今這樣,地方督臣遙尊朝廷,武臣擁兵自重,出了兩廣則所有外臣皆自行其是,朝廷根本無法管束,連錢糧都收不上來,不錯,他們說的就是湖廣總督何騰蛟,貴州總兵皮熊

  只要取下了這一勝,不僅能鼓舞天下人心,確立朝廷的中樞權威,更能震懾各個方向的清軍,為朝廷爭取到足夠的時間進行鉦兵布防

  若是朝廷能憑此戰逐步收回湖廣,貴省,滇省的權力財賦,那朝廷就能徹底立住跟腳,至少也是一個南宋的格局

  相較大明如今風雨飄搖的狀態,這已經是呂大器等人由閩奔粵時,想都不敢想的絕佳的處境,是以為了促成這一形勢,呂大器三位閣臣早已達成了統一,那就是半分風險也不要冒,一定要穩穩拿下這一場大勝

  朱朗聽完陳子壯所言,卻是沒有表態,又是去問呂大器蘇觀生兩人,果然這兩人也是齊聲一致,皆是贊同陳子壯所言

  而對面的焦璉與李明忠兩人原本也欲發言,但此時見得三位閣臣意見如此統一,相互對視一眼,而後皆是沉默不語,坐在座位之上

  焦璉兩人原本以為此事便要就此定下,但未想到監國殿下問完三位閣臣以後,緊接著便看向這邊,開口說道

  「兩位將軍呢,你們是何看法」

  隨著朱朗開口,對面的呂大器陳子壯三人也是齊齊看向右邊的焦璉兩人,焦璉兩人見此,臉上神色更是猶豫

  雖然他們心中看法不同,但此時朝中幾位閣臣都發話了,他們還能怎樣,難道還要他們這些武人,去駁斥三位閣老的意見不成

  大明以文制武已久,仗怎麼打歷來是由上官文臣來定,他們也早就習慣了聽從朝廷旨意打仗的路數

  關鍵的是他們雖然另有看法,但也並不認為三位閣臣所言是錯的,因此場中氣氛一時間便僵持在此處

  朱朗見得欲言又止的兩人,也是明白了這兩人顧慮,於是也開口說道

  「此時為軍議,既召你們來,便是要讓伱們暢所欲言」

  「你們也不必顧忌陳閣老等人的意見,閣老們有閣老們的想法,但終究你們才是武臣,軍事上的事情,還是要你們的意見為重」

  呂大器等幾個閣臣聞言,相視一眼,皆是神色微變,此時雖然聽著是殿下的隨口之言,但他們此時卻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若是按著殿下的意思,以後軍事上的事情,他們文臣的話語權豈不是要大大減少

  而下方的焦璉兩人此時聽得殿下所言,臉上神色也是微微一動,作為一方武臣,他們能接受文臣決定打與不打,能接受文臣確定要往哪個方向打

  但總不能遇到敵軍時連怎麼突襲,怎麼追擊,由哪條路線追擊,都由文臣來決定吧,如果是這樣,那和後世機槍陣地往前平移一米有什麼區別

  那些文臣當真能做得出讓他們一日奔襲兩百里,然後立刻進攻敵軍的事情

  這些問題其實早就有人提出來過,只是朝廷以文制武已成慣例,朝廷又一意防備武臣做大,是以這以文制武的傳統,竟也這麼一直維持了下來

  朱朗卻是不管下方兩邊文武心中所想,直接開口說道

  「你們兩人有何想法,直接道來,不必顧慮,我自會決斷」

  焦璉兩人聞言,相視一眼,而後不再猶豫,焦璉直接開口說道

  「此事誠如幾位閣老所言,清虜為我大軍圍困,已入絕地,朝廷已然穩操勝券」

  焦璉對著對面的陳子壯等人一拱手,而後卻是話鋒一轉,開口說道

  「朝廷此番是定然能勝的,幾位閣老的法子勝在一個穩字,清虜內部各生異心,我朝廷大軍堂堂正正列陣而戰,清虜絕無翻盤之機」

  「而若是用夜襲之策,則勝在一個全字」

  「清虜此時雖然已被朝廷大軍圍困,但仍有萬餘人,此時眼看身陷絕地,明日清虜為求生路,反撲定然極為激烈,若是列陣而戰,恐怕朝廷大軍會有損失」

  對面的呂大器與陳子壯相視一眼,便立即開口說道

  「焦候此言卻是不妥,既是戰陣交鋒,豈能沒有損失,只要能夠穩妥取勝,些許損失朝廷亦能接受」

  焦璉聞言,看了一眼呂大器,臉上卻是神色不變,繼續開口道

  「呂閣老所言甚是,清虜雖是絕地反撲,但畢竟我軍人多,敵方縱能有所殺傷,但最終還是要敗」

  「但今日交鋒,臣與李候卻是發現清虜此時竟仍有近三千騎卒,而我軍如今僅有兩千五百餘騎軍」

  「清軍騎軍向來鋒利,明日戰時,我軍騎軍未必能攔截住清虜騎軍,而一旦這股騎軍拼死沖陣,恐怕會生變數,我軍步陣會有極大損傷」

  對面的呂大器幾人聞言也是神色微變,此時幾位閣臣皆是積年老臣,也沒有人去用什麼兩方騎軍相當,大明騎軍如何便不如清虜的大義壓人

  此時眾人商議的皆是實務,既是實務,那就必須去面對真實的情況

  如今的情況就是清軍騎軍比明軍強,清虜騎軍就是馬匹更好,兵員的馬術弓術,也比明軍強出一籌

  焦璉見得對面呂大器等人沉默不語,又是繼續開口說道

  「但最可慮的還不是此處,若是明日清虜以騎軍沖陣,我軍雖有損失,但終歸還是能吃下這批人馬」

  「但若明日那些清虜放棄步卒,直接領著騎卒突圍離去,這才是朝廷大患」

  「若是清虜以騎軍突圍離去,清虜騎軍雖是乏糧,我軍騎卒雖可尾隨追擊,但這樣一來我軍人數便不再占優,最終能否留下這幾千騎軍,臣也無把握」

  而朱朗聞言,臉色也是嚴肅起來,若是讓清軍領著那幾千人逃走,那這次的勝利便要大打折扣

  騎軍向來是一軍精華,若是讓這兩三千人撤走,恐怕清軍很快又會捲土重來

  下方的李明忠此時見得眾人沉默,也是開口說道

  「臣之意見與焦候一致,清軍騎軍若是突圍而去,我等雖可尾隨襲殺,但未必便敢言勝」

  「而若是今夜能夜襲成功,則清虜立時便敗,清虜這幾千騎軍不僅不再為患,反而還能為朝廷所用」

  「臣與焦候意見相同,還是覺得今夜應當嘗試襲營,直接擊潰清虜」

  李明忠看著上方的監國殿下,臉上神色一肅,又是繼續開口

  「如今唯一可慮的,便是不知清營中那人是否可信,若是真如此人所言,今晚可奪下營門,那我軍便當趁夜襲營!」

  「敢問殿下,那馬寶到底是否可信」

  「八成吧」

  朱朗聞言,略一思索便開口回道

  實際上此時馬寶送來的情報基本不可能為假,先前若無馬寶送來的消息,廣州城早就被清軍攻下了

  先前不叛,如今清軍為明軍所圍,如果此時有的選,恐怕連李成棟都想降了大明了,馬寶此時有什麼理由背叛城中

  李明忠聽得朱朗所言,臉上也是神色一定,不再說話,而呂大器等人也是看向監國殿下,等待監國殿下的決斷

  朱朗坐在座椅上,眼中目露思索,兩邊文武意見雖是有所差異,但朝廷這場大勝已經是肯定的了,區別只是斬獲多少的問題

  若按呂大器等人的說法,等明日堂堂列陣而戰,如此做法變數最小,但後續卻可能要繼續追擊清軍騎軍,一個不慎,還很有可能會放跑了清軍騎軍

  但若按焦璉等人的說法進行襲營,則得失皆是明顯,若是襲營成功自然是通吃一切,但若是襲營之軍被清軍擊破,清軍定然士氣大振

  李成棟等人可能也會放棄獨自逃離的心思,選擇與明軍決戰,明日兩邊列陣而戰,搞不好真可能被對方突圍而去,這便又添了變數

  朱朗心中此時心中也是有些猶豫不定,看向下方焦璉連人,開口說道

  「你們兩人都認為襲營更好?」

  焦璉與李明忠相視一眼,而後焦璉也沉聲開口

  「是,此時地利人和皆在朝廷一邊,乃是難得的機會」

  「若是襲營成功,則可一戰而收全功,將這萬餘清虜全數殲滅在城下」

  「那就襲營!」

  朱朗聽到此處終於是不再猶豫,既然焦璉兩人都認為襲營更好,那還有什麼可猶豫的,自己在軍事方面的判斷,不可能比焦璉兩人更精準

  況且實際上朱朗心中其實也早有傾向,清軍營中有著三千餘騎軍,這些可都是難得的遼馬

  若是能一舉擊潰清軍,那朝廷立時便可組建出三千騎軍,若是放跑了這股清軍,大明恐怕耗上十幾萬兩銀子,也未必能再買到三千遼馬

  朱朗此時做下決定,也是不再猶豫,開口說道

  「雖是決定襲營,但呂閣老等人所說也不錯,此時還是要以穩妥為主,今夜讓劉起蛟和鄧耀領兵去襲營,你們就不要去了」

  「還有,告訴劉起蛟和鄧耀,讓他們見機行事」

  「朝廷雖是定下襲營之策,但也不是非襲不可,若他們覺得不妥,也可放棄襲營,總之一切以穩妥為上」

  「臣等明白」

  此時見得朱朗做下決定,眾臣也不再反對,皆是拱手應是

  眾人商議完畢,便各自散去,而焦璉李明忠兩人也是匆匆出城,開始布置起襲營事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