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的登基詔書,內容十分令人滿意,簡潔有力的敘述建文帝受奸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練子寧,陳迪,卓敬等人慫恿,蠱惑削蕃之策。
新帝永樂如何被迫起兵,今日要恢復洪武祖制的做法,解縉表明永樂繼承洪武衣缽,並不承認建文帝之類。
原本成淵想勸朱棣留下建文兩年這歷史,又想到朱允炆和那些文官揚言斬他頭顱的事,積極性也就沒了。
他沒那麼大奴性。
登基詔書下,宣布今年是洪武三十三年,次年為永樂元年,緊接著宣布開國皇帝,洪武祖制的法律和制度。
登基大典急促而簡陋,卻不失大氣,沒有四方來朝,但是個好的開始。
昨夜,朱棣和成淵商議過開國頭幾件事。
首先安排建文帝,馬氏,太子朱文奎喪禮,依照帝後祖制和太子禮制舉辦,算對建文舊臣安撫,卻沒給建文諡號。
緊接著便是另一道皇室冊封的聖旨,冊封徐氏為皇后,朱高熾為太子。
高陽郡王朱高煦為漢王,封藩地雲南,朱高燧暫且不表。
朱高煦有些不爽,不是答應好給自己賞功,老頭兒說話不算數。
永安郡主朱玉英升為公主,儀賓袁容升為駙馬。
永平郡主升為公主,儀賓李讓封駙馬都尉。
安成郡主,咸寧郡主,常寧郡主,徐氏義女康寧郡主,升公主。
周王在召回的路上,齊王,代王都被放了出來,各自返回封地。
接著便是湘王,原本文臣想為建文討個諡號,但看到湘王朱柏時便慫了,他們心知肚明建文對朱柏做的事情,便都閉了嘴。
朱棣看向朱柏道:「恢復湘王爵位,可返回封地,厚賞,十二弟可以提條件。」
朱柏早就不想再回荊湘,但也吸取建文的教訓,不願意牽扯進勾心鬥角里,恭敬道:「陛下,臣弟喜愛舞文弄墨,只想陪妻女留在京城度過下半生,請陛下恩准。」
有從龍之功,但朱柏也是個聰明通大義的人,表示自己要個府邸就好。
朱棣欣然答應,看向朱權的時候,朱權有些猶豫。
原本他還想著看看朱柏提了什麼要求,自己提個。
現在朱柏什麼也不要,朱權也不知道該要什麼,在家時達娜兒和寧王妃也都勸朱權跟著湘王朱柏的決定走。
朱柏自己不要兵馬,朱權原本想回大寧的心思也淡了,如果要回八萬兵馬,朝廷也會懷疑,便猶猶豫豫的。
朱棣看出他的猶豫,便道:「有什麼要求都可以提。」
當初大寧衛也是成淵,道衍和陳亨的功勞,朱權知道自己那時候做的事情,他謹慎,並不想做什麼太大的事,便表示聽從朱棣安排。
「那你就去南昌吧,俺也給你厚賞,若是朝廷需要你,你隨時便要進京來。」
朱權對這個決定有些苦澀,但是分天下的想法他也不敢有,畢竟朱允炆的削蕃,已經讓他們覺得活著便很好。
原本成淵提議寧王兵馬,好抵制遊牧民族,但朱棣不同意,直接否定。
百官靜靜聆聽,都還不明白朱棣什麼意思時,靖難功臣便開始冊封起來。
按照洪武祖制進行冊封。
洪武初規定,國公都是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是千五百石至千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二等奉天靖難推誠,三等奉天翊運推誠,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朱元璋冊封的十幾個國公為一等公爵,朱棣冊封二等公爵,奉天靖難。
首倡靖難功臣。
東昌之戰聽從成淵建議,張玉也健康活著,被封英國公,在濟南時救過朱棣。
道衍大師,俗家名姚廣孝,官授太子少師,榮國公,第三位定國公徐增壽,第四位成國公朱能,第五位是淇國公丘福。
以上五位都是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接著便是伯,忠誠伯茹常,順昌伯王佑,平江伯陳瑄……忠義伯楊賢之,等為奉天與詡運文臣,推舉之功。
廣寧伯劉榮,永新伯許誠,忠勇伯王金忠,永順伯薛斌,安順伯薛貴……等,王金忠他們是蒙古人。
接著便是西寧侯宋晟,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善,靖安侯王忠和同安侯火真,隆平候張信……
朱棣清了清嗓子,內侍繼續念著:「李景隆,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太子少師。」
群臣不淡定了,楊榮,茹常他們都看向李景隆。
建文舊臣看不起李景隆,靖難武將痛恨李景隆,這樣的貨色卻是左柱國,太子少師,曹國公,還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誰能容忍這個。
北平武將也不滿,都寫在了臉上。
朱柏忍不住了,李景隆開城門還是楊賢之他們一起做的,成淵才是最大的策劃者,怎麼好處都讓李景隆得了。
朱柏和朱能他們有些不滿。
朱棣將大家情緒盡收眼底,見成淵雲淡風輕,不由暗加讚賞他的定力。
成淵肯定是疑惑的,所有人都封完了還沒輪到自己,他的耐心已經被消耗完了。
這些國公個個都是俸祿兩千五百石還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但是他也明白,朱棣不會虧待自己。
不知道朱老四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
他只是奇怪朱棣會給他個什麼官噹噹。
「成淵,上前來,俺,有事跟你說。」朱棣坐在大殿上,聲音洪亮如鍾。
成淵上前。
朱柏和袁容他們看著。
「俺還要特封一個人,他救了俺十二弟,也救過俺數次,若是沒有他的話,東昌之戰,濟南之戰,俺和張玉就沒命了,燕軍的一半糧草都是他做的……他從俺還是個王爺時就跟著俺……」
朱棣說話還是很大白話,但是言簡意賅。
「成淵,俺封你為鎮國公,食祿五千石,官授太子太師,特進榮祿大夫,左柱國,將當初俺在應天時的府邸賜給他。另外特准他自擁人馬一千。」
朱棣說的自然是當初和朱棣一起靖難的斧頭幫兄弟,除了戰死的百人外,剩下的都還給了成淵。
群臣不免哄哄起來,這個小子是誰啊,封了鎮國公,還食祿五千石,所有國公里最高的。
這也是居於文官之首,這鎮國公位高爵顯,地位已經不次於公主和郡王,就連內閣大學士也要退後半步。
也算是永樂朝第一公。
還可以擁人馬一千多,這是個什麼傢伙,都想把成淵看個裡里外外,仔仔細細。
但是北平府的武將卻沒有任何人有意見,包括朱權,朱柏,朱高煦他們都很習以為常。
就連平日裡看不慣成淵的袁容也沒有意見。
要是朱棣不封,他們才驚訝。
茹常成了兵部尚書,楊賢之成了禮部尚書,最傳奇的應該是戶部尚書夏原吉。
成淵聽說,城破時去抓,戶部主事夏原吉還在算帳,朱棣對他很是佩服。
對於這些人,朱棣並不想大動干戈做什麼,除了那些名單上的人必須死,其他的照常。
隨後又封了雲南沐晟。
洪武二十五年,因為太子朱標去世,沐英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
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
如今,朱棣考慮到雲南的複雜情況,以及自己新登基不久,需要穩定。
於是朱棣就以沐英有大功於朝廷為由,不但沒有處理沐晟,反而加封其為黔國公,並且還特賜世系鐵券。
「俺今為天子,就當做天子該做的事,你們都要齊心協力協助於俺治理大明,都記下了嗎。」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