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此計可安天下士子心

  「其實,陛下你要天下文人士子的心實在是有些難,畢竟人心各異,所需不同。」成淵將自己之前的法子在心裡掂量掂量,沒有說出來。

  「成淵!你錯了,沒有誰可以得到天下士子之心,朕只需要文人不反對永樂朝,這就夠了。」

  成淵捧著茶,衡量著自己心裡的那個計劃。

  朱棣道:「文人手中筆,他們的筆可以顛倒是非黑白,不要財不要權,非要虛無縹緲的留名青史,軟硬不吃,又不像武將那樣簡單。

  殺不下,刮不得,朕愣是將多年權謀都用只怕也不如他們一支筆。」

  文人不過就是想青史留名,誰說只有忠君殉國可以留名,修書立傳同樣可以,一部《永樂大典》便揚名整個大明乃至歷史上。

  永樂大典這部書,共分為兩萬兩千多卷,光是目錄就有六十卷。經過兩千多人用了五年的時間才修訂完成。其中所涉及到的大小書籍有七八千冊。

  每一冊都是長五十五厘米,寬三十厘米的大篇幅排版,這樣的寸的書,編寫上萬冊。

  成淵道:「陛下,那便給他們留名青史的機會便是,編寫一部讓天下讀書人都引以為傲的書籍,司馬遷不就是因那部《史記》留名青史,若是做的好也是陛下文治大功,豈不是兩全其美。

  只要陛下做的好,編寫一部《永樂大典》出來,讓天下士子參與其中來增強他們的凝聚力,說到底他們也是愛惜自己的羽毛。」

  朱棣身子一振:「你說的這個《永樂大典》果真可以。」

  歷史上不就是你搞出來的……成淵點頭:「陛下,臣不敢胡亂說話,著書立傳便是籠絡文人最好的東西。就像武將喜歡功德碑一樣。」

  朱棣來了精神,立刻站起來道:「你詳細與朕說說!」

  「這個呢類似《洪武正韻》,還需要陛下將翰林院的幾位編纂請來,解縉他們,臣才可以細說。」

  正在這時,徐皇后和朱柏他們也進了暖閣,看到成淵也在,又聽到朱棣火急火燎的請解縉他們。

  徐皇后笑道:「成淵,待會兒一起留下用膳,本宮有幾句話要與你叮囑。」

  朱柏對朱棣拱了拱手,看向成淵笑著道:「本王和王妃說過幾日重陽節請你去登高,你不在府上,原來是進了宮裡來。」

  朱棣卻不理他們,這會兒心臟砰砰直跳,成淵的建議與他心裡想的策略不謀而合。

  兩炷香後,解縉,楊士奇,楊榮和胡廣等人匆匆而來。

  徐皇后便自覺的帶著朱柏和湘王妃去了隔著屏風的內殿。

  「臣楊士奇見過陛下。」

  「臣解縉見過陛下。」

  「楊榮見過陛下。」

  朱棣看了眼他們:「今日朕讓你們來是有事,讓鎮國公給你們說。」

  楊榮他們聽到朱棣沒有說俺,十分驚訝的看向成淵,當是成淵勸朱棣改過來的,紛紛投來敬佩的目光。

  你們能不要腦補嗎……成淵站起來向三人拱拱手:「方才與陛下商議,想為請三位學士一同為大明留下一部名留青史的書。」

  楊士奇自動過濾其他,只聽到要修一部名留青史的奇書,呼吸急促起來對成淵道:「不知國公爺說的書,具體是指什麼?」

  解縉對成淵好感很多,又因為舉薦他寫過詔書,便高興道:「不知道陛下和國公爺想修什麼書。」

  楊榮也點頭,表示他們會盡力而為的。

  成淵看了眼朱棣。

  「朕修的這部書,需要你們集天下讀書人之智慧……啊,其他的事宜便由成淵來與你們說。」朱棣看了眼成淵說道:「成淵!」

  「臣遵旨。」成淵轉過身,「司馬遷用一部《史記》名留青史,成某以為永樂朝也該有屬於自己的巨作。

  集合從古到今,諸子百家,史經子集和佛經道經,民間戲曲,工藝和岐黃之術,占卜星象,陰陽之術,地理海志等。歷朝政事,歷史,文學名篇,等各方面的永樂全書,用它來宣揚大明。

  各位,我們將這些收集整理,編寫後豈不是一部大典,也是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名為《永樂字典》和《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呢,在檢索字的下面首先要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標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

  朱棣坐在身後,一旦成淵說的巨作修成,這將會鞏固他的皇位和實力。

  解縉沒想到,看起來年輕的鎮國公竟然懂的這麼多,有如此大志。果真是奇才。

  「此想法實在是妙!」楊榮忍不住拍手叫好,成淵原來還有如此一面。

  楊士奇道:「願意盡力修大典。」

  朱棣哈哈大笑起來,他善於察言觀色,從這幾個文官眼裡,他已經確定成淵說的《永樂大典》《永樂字典》對文人的吸引力。

  屏風後,原本喝茶的徐皇后也不禁聽著外面的聲音,她平時並不管前朝的事情,只處理後宮。

  她女諸生也是有真才實學,聽到成淵的提議,心裡很是贊同。

  朱柏蹭的站起來,被湘王妃示意後才坐下,對徐皇后道:「四嫂,方才聽到成淵的提議,忍不住激動,還請四嫂不要見怪。」

  徐氏搖搖頭:「我們都是一家人,不必拘束。」

  她隨後又聽著外面的話,只覺自己看重的駙馬沒有看走眼,就是不一般。

  也難怪讓自己女兒對他牽腸掛肚。

  朱棣和楊士奇他們,被成淵描述的《永樂大典》吸引著,催促道:「你繼續說下去。」

  「我們需要收集各地的藏書,抄本和原書都可以。對於那些願意為大典貢獻的,還可以將名字寫在大典中,以此鼓勵。

  此乃是大明朝的好事,由三位先生和翰林院帶頭,國字監與天下有才學的士子文人都可參與,這部巨作至少需要上千人。」

  楊士奇道:「我等願意為此獻出一片赤誠。」

  解縉和楊榮點頭,表示他們也可以做到。

  朱棣頓了頓,已經想要和成淵商量接下來的事情,道:「時辰不早,你們幾個都回去吧。」

  「臣等告退。」

  等幾人離去,成淵道:「陛下,如今還是洪武三十三年,明年才是正兒八經的永樂元年,此事到明年在宣布,如今可以先收集圖書。

  另外還需要一個人負責帶領楊榮和解縉他們。」

  朱棣道:「誰來帶領?」

  「湘王爺!」成淵推薦。

  朱柏在文學造詣上,並不比解縉他們差多少,能詩能畫,和朱權的博學多才不相上下,他正好帶著文人來做這件事。

  朱棣點頭:「既然如此,那便等到明年,如今先安撫各地才是。」

  朱柏他們從內殿出來,對朱棣拱了拱手道:「陛下,臣弟願意為陛下盡一份力。」

  隨後朱柏看了看成淵,表示他的感謝,待在京中也無聊,做個逍遙王爺不如貢獻自己一份力。

  御膳就只有六個菜,其中三個就是分盤裝著的白菜豆腐,一盤魚肉,一盤葷菜,一盤獅子頭。

  朱棣和朱元璋一樣摳,吃飯穿衣比較節儉。

  朱允炆平日裡是按照周禮的規格來的,擺多少個盤,多少個碗都很講究。

  畢竟周天子的主食有六種穀物,肉食有六種禽畜(牛、羊、豬、犬、鵝、魚),飲料有六種,各種美味食物一百二十種,精製的高級美食八種,醃製的各種肉醬一百二十瓮。

  還有八行八列美人伴舞,宮樂,都是嚴格按照周禮來的。

  登基第一天,那些內侍就是這樣給朱棣上的,每個菜吃幾口,實在是太浪費,朱棣就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所以,登基第一天朱棣說那些宮樂太吵,吃個飯還得唱歌跳舞。實在是太吵鬧,內侍便不敢再讓宮女來跳舞。

  徐皇后和朱棣坐上位,朱柏和湘王妃,成淵,在下位。

  徐皇后道:「本宮記得成淵和高熾喜歡吃紅燒獅子頭,便讓膳房做了一份過來,嘗嘗。」

  安成怎麼連自己吃什麼都和皇后說了,朱高熾不吃這個的……成淵立刻起身,用碗接過,恭敬的道:「臣,謝皇后娘娘。」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