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收視率有多恐怖?
這個數據直接就打破智能時代以來的最強記錄!
甚至可以說。
除了首屆春晚,再無這樣的巔峰記錄。
不過首屆春晚能有這樣的收視率,也是有一些特殊的歷史關係的。
首屆春晚第一次採用現場直播形式,觀眾可以點播歌曲、通過電話參與節目互動,以及第一次看到眾多明星雲集,這些創新元素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在當時農村脫貧致富,彩色電視開始出現,電視廣播技術的普及和運用為晚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得晚會能夠覆蓋更廣泛的觀眾群體。
而且沒什麼太多的節目或者娛樂方式,大家對春晚的忠誠度遠比現在高多了。
據不完全統計,首屆春晚的收視率突破了60%!
從此再也沒有可以超越這個數據的存在。
而50%!
已經是智能時代來臨以後,最強,甚至斷代級的收視率。
有此收視率,不但《打工奇遇》一戰封神。
就連本屆春晚也將一戰封神。
這豐功偉績將由在場的所有節目組人員來享用!
焉能不高興?
焉能不興奮?
.......................
.......................
另一邊。
春晚舞台現場。
果不其然。
經歷了巔峰級收視率後,接下來的第13個節目就顯的平淡無味了。
第13節目也是語言類節目,不過不是小品,是相聲。
有了《打工奇遇》的光輝籠罩,這個相聲顯得索然無味。
就像人嘗過美味佳肴後,再讓你去吃糠咽菜,一定受不了。
很快。
隨之而來的是收視率下降到了44%,跌幅有點嚴重。
觀眾都是現實的,節目好看就看,節目不好看就直接退出直播間去刷別視頻,或者打遊戲去了。
當然也有一些觀眾很忠誠,不管節目好壞都守在電視機前。
第十四個節目,是個朗誦類節目,收視率又下滑了一點,只有42%了!
第十五個節目,是個魔術表演,收視率稍微持平,保持在了42%。
第十六、十七個節目都是歌曲。
收視率又跌了一點,到了40%的關卡上。
總導演蕭武、總策劃老程領銜的導播組看到這樣的數據不由的有些心揪了。
這高潮來的快去的也快。
50%的巔峰收視率沒有維持幾下,就大跌到了40%。
看樣子40%肯定是穩不住了,跌破是遲早的事。
但是。
讓導播組更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後面呢。
十幾分後。
第19個節目來了。
又是比較吸引人的小品節目!
很多聽說有小品的觀眾又跑了回來。
收視率稍微回暖了一點點。
導播組總算稍稍鬆了一口氣,
這是整個春晚節目單里的第19個節目,小品分類里的第4個。
不過可惜的,並不是《賣拐》。
而是一個叫《催婚大時代》的小品。
表演者不是老牌小品大師,是一幫新進的喜劇人。
演過電視劇輕喜劇,這一次也算抄上了,竟然把小品搬上了春晚大舞台。
如果質量還可以的話。
有了這個春晚大成績的幾個喜劇新人將一步登天,乘風破浪。
但是很快。
現場觀眾們,以及直播間和電視前的觀眾們,發現自己高興的太過早了。
這個《催婚大時代》這演的都是啥玩意啊?
表情浮誇至極,表演痕跡過重,動不動吱哇亂叫的。
最令觀眾們感到不滿的是。
這個小品幾乎得罪了所有觀眾,從肥宅到女權主義者,從不婚主義者到扶貧志願者,每個人都有理由感到不滿。
小品里的一句單身是狗,更是引發了公眾的憤怒。
當小品進行到才一半的時候,直播間彈幕評論區已經罵聲一片了。
「這是什么小品啊?這是在給我們觀眾餵屎嗎?」
「噁心吐!」
「垃圾!」
「表演也太浮誇了,演技是出神入化,而不是張牙舞爪啊。」
「一看就是演的,和打工奇遇那種入微境界,天差地別。」
「諷刺誰呢擱這裡,選擇生活是每個人的自己的權利,還有生活所迫,不然誰願意這樣啊?」
「就是?誰不想風花雪月,誰不想醉臥美人膝,可是想有什麼用?」
「本來過的夠苦哈哈了,還要被這些鳥毛演員嘲諷,操!」
「和打工奇遇還有裝修比簡直天壤之別,差距太大了!」
「好難看的小品!」
「我就不該回來,我真是發賤,自己回來找罪受。」
「造孽啊.........」
「我原本看完《打工奇遇》就退了,聽說有小品,手賤又忍不住點回來了,這直接被.........」
「這種節目怎麼上來的啊?」
「就是啊,咋想的到底,選這種節目。」
「這幾個演員是之前那個拍喜劇電影的吧,電影拍的口碑拉稀,又來禍害小品了?」
「求你們了,退圈吧,可別再出來禍害人了.........」
「我感覺這第4個小品比之前的首發小品都不如。」
「那個首發小品就夠差了,誰踏馬能想到?這個是更差!!」
「首發小品叫啥來著?」
「叫《陽台上的溫情》,吳鴻翔的作品。」
「對,就是陽台上的溫情,哪會我罵的有點狠了,不應該的,原來《催婚大時代》才是更差。」
「現在想想,《陽台上的溫情》好像也能湊合看..........」
十幾分鐘的小品。
《催婚大時代》被從頭罵到了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