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番準備當中,也就有問題出來了,按照趙禎遺詔所說,喪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務從儉約。【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可讓真到了辦事的時候,誰敢真的去節儉辦事,尤其是現在的這種情況。
繼任的皇帝年幼,不能主事,而且又非親生骨血,加上宮中又沒有名正言順的太后,只是由德妃苗氏進皇太妃主持。
但苗氏終究沒做過後位,在這件事情上也的確沒太多話語權,所以一切事物基本都落在了由歐陽修領頭的臣子身上。
趙禎執政數十年,在天下百姓心中仁名遠著,無論從自身考慮,還是為了趙宗漢的名聲考慮,歐陽修都不敢真的節儉行事,否則只怕會被人指著嵴梁骨罵的。
所以只能是按照真宗皇帝舊例,然後在其上繼續加碼,才定下的具體流程。
大略算下來,整體花費幾近相當於大宋的兩年的賦稅,幾乎要將國庫都給掏空了。
李皓等人自然知道這樣不太妥當,可事已至此也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了。
雖然事情很多,而且時間挺緊張的,畢竟北宋不像漢唐時期,會在皇帝生前就開始建造陵寢。
但卻又有規定,皇帝下葬必須在七個月內完成,否則靈魂無法順利進入太廟。
相對於陵寢建造這麼個大工程,七個月的時間顯然是極為緊張的,所以以申圖剛為山陵按行使、袁文紹為修奉山陵都護為首的陵寢建造人員,早早的便離開了汴京,去挑選合適的地點去了。
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的程序都有成例,人員安排到位之後照著去做就行。
反正這次李皓是幫著自己這一幫人都找了個位置,在這上面也得賺一波資歷出來。
剩下需要勞動所有人一起的,就是給趙禎確立諡號了,在這點上也沒人敢下絆子,所以倒也順利。
最終定下神文聖武明孝六字,安仁立政曰神、帝德運廣曰文、睿智天縱曰聖、安民和眾曰武、照臨四方曰明、慈惠愛民曰孝,以這六字幫趙禎做了最後的蓋棺定論。
然後等申圖剛他們選定好地址,呈報上來之後,便開始動工建造。
至此最忙碌的階段也就過去了,眾人便開始有了時間把目光重新調回到朝政上來。
雖然對犯錯官員們的大規模清洗暫時還不會開始,畢竟到目前為止,主要任務還是維持朝局穩定。
但針對個別重要人物,那自然是不能耽擱下去的,否則外面對有功之臣的封賞進行不了,總得有人給他們騰位置。
要知道現在只有歐陽修和英國公按照趙禎的遺詔,升了官,其他人可都還沒動吶。
歐陽修現在官職名稱也終於有一大串了,推忠協謀同德左理功臣、特進、吏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同平章軍國重事。
其中推忠協謀同德左理功臣是功臣號,只是以示有功之臣的作用;特進是正二品散官階和吏部尚書這個寄祿官一樣,是領工資待遇用的,只有昭文館大學士、同平章軍國重事是差遣,也就是真正的職務。
至此歐陽修才算是成為了名正言順的首相,在下任樞密使未曾任職之前,可以同時掌管政事堂和樞密院。
英國公的官職是推忠保節翊戴功臣、忠武軍節度、許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持節許州諸軍事、行許州刺史、上柱國、英國公、食邑八千七百戶、食實封三千戶。
從官階上講,英國公的品階倒是比歐陽修高,為從一品,但在官職上卻並沒有實際職權。
就算是監管西郊大營,也是持詔而行,相當於皇帝明確下旨讓你來管,你才可以管,否則是沒有這個職責的。
不過這倒也能理解,畢竟英國公現在不合適再掌三衙,再往上也沒其他位子好安排的了。
反正這兩位現在已經是站穩了腳跟,著手處置相應官員就容易多了。
其中文臣方面由歐陽修來處理,武將勛貴則由英國公出面處置。
但整體難度而言,文臣方面的處置更為難辦,尤其是韓琦這廝。
這傢伙在朝中的關係盤根錯節,這次又沒有直接參與進趙宗全的宮變當中。
雖然能找到人證,證明韓琦與趙宗全是有聯繫的,但卻沒有實質的物證來左證。
韓琦這人老奸巨猾,李皓他們在趙宗全的皇子位里,前前後後翻了個遍,都沒找到韓琦與趙宗全的來往信件。
在這種情況下,要定韓琦的謀反之罪,只怕是不太容易了。
而且文官們素來官官相護慣了,不少人雖然想看韓琦倒霉,但真要是處罰太重,只怕他們就又有話說了。
畢竟人總有犯錯的時候,他們還希望在自己犯錯的時候,也不會被處罰的太重,自然就不願意去破壞這個潛規則。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便來到了大相國寺,要親自和韓琦談談。
說起來,韓琦從為趙禎祈福開始,到現在已經在這住了有一個多月了。
對此韓琦自然是有所不滿,開始面對英國公派去的士卒是大發雷霆,百般刁難。
直到後面開封府情況明朗之後,看守的任務便交給了開封府來管,由曾公亮派了人來,這下韓琦才算是消停下來。
畢竟文武有別,韓琦非常篤定英國公不會對自己動手,反而會小心翼翼的保護,以免引起文武對立的情況發生。
可到了曾公亮手上,他就不會有這些顧慮,自然韓琦也就消停了不少。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韓琦心裡倒是越來越踏實,時間拖的越長,就證明對方手上越沒有多少證據。
否則對於自己,對方肯定會快刀斬亂麻的處理,而不是給自己留下這麼多時間。
所以面對歐陽修的到來,韓琦心裡並沒有多奇怪,甚至還很是心平氣和的說道:「咱們有多長時間沒一起喝過茶了,我們最後一次喝茶是什麼時候來著。」
歐陽修答道:「是挺長時間的,應該是從你投入趙宗全門下之後,我們就沒在一起喝茶了吧。」
韓琦聽後一笑,不落話柄的反駁道:「你這話可說的不對,我何時投過趙宗全,這事我怎麼不記得了。
要說公事上面的聯繫就是投靠,那當初趙宗全還是我們兩人去到禹州給接回來,難不成你也投靠了趙宗全。」
面對韓琦的回答,歐陽修回道:「此事的前因後果,你我都心知肚明,實在沒必要去爭辯什麼,今日我來也不是想細究這事。」
韓琦聽後問道:「能讓你這位新晉昭文相親自來說的,想必不會是一件小事。
說說吧,是不是已經商量好了要怎麼處置我。」
歐陽修說道:「處置談不上,只是我們都希望你能主動上奏請辭,致仕還鄉。
到時一應恩俸、蔭補待遇都可依常例而行,也免得傷了大家和氣。」
這話一出,韓琦是哈哈大笑,說道:「朝廷之制,七十致仕,我如今才五十有餘,還有大把時間為朝廷效力,為何要上奏致仕。」
歐陽修說道:「何必呢,只要你上書致仕,今次之事便能就此了結,這對於你我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否則你再頑抗下去,之後會發生什麼,可就說不準了。」
這番道理韓琦自然明白,但韓琦心中終究放不下這功名利祿。
最終韓琦還是想在努力一把,就算是貶官流放,只要還能留在官場之中,那至少就還有重回中樞的可能。
而且韓琦自詡在外朋黨眾多,認為只要自己堅持,總會有人幫著自己說話的。
所以堅定的說道:「那咱們就來看一看,之後到底會發生什麼吧。」
見韓琦是鐵了心的要掙扎一把,歐陽修只留下了一句,好自為之,便離開了。
本來歐陽修顧念著這麼多年的交情,是想給韓琦一個體面的,可沒想到韓琦自己不想要啊。
既然如此,那歐陽修就只能去做那些早就該做的事情了。
其實對於韓琦如此固執的原因,歐陽修大致也能想的明白,無非就是覺得自己還有倚仗罷了。
畢竟韓琦執掌中樞已有七年,譽滿天下,這門生黨羽自然眾多。
韓琦認為這些人能幫他度過這個難關,可歐陽修卻不這麼認為。
若是這次朝廷打算大搞株連,那或許這些人會抱團取暖,合力將韓琦給保下來。
因為那個時候,保住韓琦就是保住他們自己。
但可惜這次歐陽修為了能儘快穩定朝局,只是想殺雞儆猴,能將一部分官位空出來給有功之人就行,順便將一些關鍵位置控制下來。
這次宮變文官的參與度不高,所以真需要調動的官位並不是很多,自然也就沒必要把範圍擴大。
在不觸及到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歐陽修不覺得這些人會冒頭幫韓琦說話,畢竟在官場上,那些腦子裡一根筋的傢伙終究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會去權衡利弊的。
歐陽修接下來便讓諫院的人在朝堂上開始一一彈劾,把那些該點到的人都給點了點。
然後再找他們一一談話,該拉攏的拉攏,該安撫的安撫,至於那些需要被處理的,歐陽修就不去管了。
這一番操作下來,朝堂之上的官員自然也就明白了歐陽修的意思。
基於對歐陽修誠信的認可,原先打算抱團取暖的一眾人,迅速被歐陽修給瓦解掉了。
並且還有人為了向歐陽修表忠心,也是為了能儘快將此事了結,以免多生事端,甚至主動給歐陽修提供證據,方便歐陽修能儘快結桉。
另外在眾人面前,歐陽修還隱晦的提道,自己想給韓琦一個體面的結束,但被韓琦給當面拒絕了。
現在其他有罪的官員都已經在處置了,可要是韓琦那裡一直沒有結果,只怕這件事可能會再起波瀾。
所以想讓他們一起去勸勸韓琦,讓韓琦不要那麼固執,接受下自己的好意。
聽到歐陽修的話,眾人都說歐陽修是正人君子,有容人之量,紛紛答應會去勸一勸韓琦。
歐陽修倒也沒覺得他們一定能說動韓琦,反正說的動最好,大家都能省事。
而要是說不動的話,想來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主動想辦法幫歐陽修把韓琦給解決的。
事情上也確實如此,在韓琦當著他們的面剛了一波之後,這些人便開始想法設法的給韓琦潑髒水找證據。
即使朝中有那麼幾個為韓琦洗白的人,也抵不住這些人的強大戰鬥力。
在朝堂之上的意見統一之後,歐陽修便奏請趙宗漢同意,將韓琦、陳昇之等重要官員除名勒停,追毀出身以來文字,發還原籍,交地方官員看管。
而這也基本上是針對官員最嚴重的處罰了,畢竟宋代對於文官一向不怎麼開殺戒。
至於其他官員的,被流放、貶砥也有一批,反正匆匆忙忙了一個多月,算是將要處置的人都給處置了。
之後便是李皓他們最期待的時刻,因為隨著官位被空了出來,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封賞可以落實下來了。
李皓這次本職從鹽鐵使升遷到了三司使上,接替了陳昇之空出來的位置,開始徹底接管財權。
而具體官職變成了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右丞、權三司使,變成了從三品的朝中大員。
這也是當初盛紘覺得自己榮休時能達到,就很心滿意足的職位。
當然現在盛紘的目標肯定要遠大一些了,畢竟這幾年跟著李皓也確實升遷的挺快。
就比如這次,雖然盛紘是沒有趕上立功,但李皓還是給他爭取到了接任鹽鐵使之職的機會。
畢竟他對於鹽鐵司的事情確實了解,而且也比較聽話,加上這次把他支出汴京,讓他沿著大宋繞了一圈,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
至於顧廷燁他們就不用李皓操心了,這次武將這邊的事情有英國公出面主持。
自然是不會虧待顧廷燁他們的,基本上所有人的官階都有提升,其中顧廷燁被推到了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的位置上。
楊文遠也接替了原先畢仲游的位置,成為了殿前副都指揮使。
當然他們兩的位置一部分是英國公幫忙,但更多的還是兩家自己都出了大力。
而剩下的袁文紹、張溫他們就要差的多,只能落到下面各軍之中。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