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記住本站域名
《華盛頓郵報》報導了又一震撼性的新聞,吸引了整個世界的矚目!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宣告成立。
雖然法國一直都是五常之中日常被羞辱的一個,甚至網友調侃性的將其國旗定義作最純潔的旗幟,但五常始終還是五常,法蘭西依舊是個歐洲大陸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
當然,第五共和國的成立少不了一個關鍵人物——戴高樂!
也因為戴高樂的出山, 第五共和國的成立才會在聯邦成為一個熱點新聞。
要不然,一個沒能擋住德國兩個月就被攻克,投降的法國。
哪有資格吸引高傲的聯邦人?
戴高樂在聯邦的名氣很大,畢竟是法蘭西最後的英雄,聯邦人經常將其和拿破崙比較。
……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自1946年成立,之後的的12年中, 政府軟弱無力,內閣更換頻繁,加上陷入阿爾及利亞戰爭, 漸漸陷入危機。
今年五月,法國殖民軍頭目雅克-馬絮等人利用人民對政府的不滿,在阿爾及利亞發動叛亂,同時,法國南部也發生反政府的暴亂。
一片混亂之中,民眾要求戴高樂出來掌握權利,戴高樂也聲明發報,宣稱已做好接管共和國權利的準備。
五月末,科蒂總統邀請戴高樂組閣。
無數法國民眾齊齊盼望,千呼萬喚始出來!
就這樣,6月1日戴高樂出任新總理,上台後首先修改憲法,進行國家制度的改革,他任命德勃雷為首的工作委員會擬訂新憲法草案。
九月, 戴高樂在共和廣場向廣大人民宣讀新憲法草案。
又幾日,舉行公民投票,80%的人贊成新憲法。
就在今天,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宣告成立。
不出意外,就在年底,戴高樂會當選第五共和國的第一總統。
不得不說,戴高樂雖然下野的時間很長,但積累足,奪權的時間還不足半年,就重新成為法蘭西的絕對領導人,一眾法屬海外殖民國家的「高樂父親。」
戴高樂的上台,也標誌著「法式歐洲觀」的誕生。
沒錯,就是那個「歐洲就是我」的法式歐洲觀。
戴高樂一直強調法國應該是歐洲的「中心和首領」、「法國不居領導地位,歐洲就無法形成」、「法蘭西民族已經習慣於做歐洲的巨人」。
這些言論可能被後世的人視作笑料!
但它始終存在著,並且一直指引著法國人民在災難性的二戰後,尋找的自己的定位,捍衛法蘭西的榮譽。
作為法蘭西的天降猛男,法蘭西的救星,國家的太陽神、歐洲的總統、自由的旗手……
(花里胡哨的,這個傢伙稱呼太多,自行百度。)
戴高樂絕對是一個值得稱讚的人物。
二戰時期,德國未發一彈就輕易占領了巴黎,併入侵到法國境內的其他城市。
在以貝當組為首的法國新內閣,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時候。
當時任准將的戴高樂逃亡至英國,向邱吉爾請求利用英國廣播電台向法國發表一份抗戰號召書。
「將軍閣下,你覺得你一個人能代表法國嗎?」
作為英國首相的邱吉爾半開玩笑地質疑道。
戴高樂的臉上出現了不快,思考了很久後,從容地說:「當然能!沒有一個政府有權合法地出賣它的國家和人民。」
「現在,法國遭德國入侵,政府成員中只有我堅持抵抗。一旦現任政府宣布投降時,我就將代表法國人民執掌戰時政權。」
戴高樂的不妥協態度和獨立姿態是強烈的,戰爭過後,他的「自由法國」可以說是法國上下唯一的遮羞布。
洛林十字架在一片白色旗幟之中是如此的耀眼。
這種鮮明的態度、氣勢,也讓戴高樂成為法蘭西,乃至是歐洲大陸的英雄人物。
有人說,正是他的存在才讓法蘭西保留了戰勝國的地位。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概率,只能說概率,數學嘛,是或不是,總有50%。
當然,佩頓並不這樣認為,畢竟,戰敗國也沒那麼容易進去,沒看連義大利都是戰勝國?
正常情況下盟軍坦克開進巴黎,維希政府順勢倒戈就能搖身變成戰勝國身份。
同時,法國戰勝國的身份,才有利與聯邦和英國的利益,不然德國洗白白之後,蘇聯在歐洲大陸豈不是一家獨大?
當然,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在海外的鬥爭,以及之後法軍在進攻龍騎兵行動、諾曼第登陸和後面進攻德國本土的出色表現讓一切變得順利應當。
把法蘭西脫去的衣服一件一件穿了起來。
不得不說,此君的存在保存了法蘭西最後的尊嚴。
被調侃怎麼了?
真以為五常是假的?
誰家還沒點黑歷史?
再說,不還有底褲嘛?
同時,其主導的戴高樂主義更是成為法國數十年堅持的主體。
為戰後的法國尋找到自己的國際位置——
那就是除去要努力將法國本身治理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超級大國控制下的國際舞台上,爭當一個重要角色。
政策的宏偉,在于堅持認為法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舞台是一個大國,並建立支持這個要求。
基本原理則是:法國不應該依靠任何外國,其生存期(創建的法國核威懾),法國拒絕屈從於任何外來勢力,無論是聯邦或蘇聯。
簡單來說,戴高樂主義就是——法國必須是大國!
而且反對霸權,除非我就是霸權。
歐洲需要一個領頭羊,帶領大家反對霸權,我戴高樂覺得法蘭西就不錯,足以當此大任。
這一主義,為法蘭西奠定法國五常地位的基礎。
在六十年代,戴高樂力主法國發展核武器,對聯邦的霸權提出挑戰,並投票反對英國進入歐盟……
這一系列舉措重新使法國恢復了大國地位,捍衛了法國在全世界的榮譽。
無愧天降猛男稱號!
不過,這一則新聞沒有吸引聯邦民眾太久,只是成為一時的熱點。
畢竟,屬於時代的顏色已經逐漸消失,連當初三巨頭都齊齊落幕了。
且法國不是英國,聯邦人沒什麼特殊情懷。
現在的聯邦,已經在經濟發展的氛圍中,進入了娛樂時代。
在大多聯邦人看來,馬龍·白蘭度耍大牌和妻子鬧離婚的新聞,都比外國換了一個執政者讓人更感興趣。
(做個小調查,不要百度,誰知道2023年義大利總理是誰?)
而且,這些這幾天,又一件熱點新聞,占據了所有頭條,話題快速轉移。
聯邦的報刊已經被「音樂之聲」刷屏了。
《芝加哥日報》:「我該如何稱讚這部電影,他拍攝出來了我能想像到的所有美好!」
《華盛頓郵報》:「五天票房一千三百萬,下滑幅度低於美麗人生,他才是好萊塢的票房之王!」
《加州工人報》:「伊莉莎白·泰勒的表演是顛覆的,從今天開始,她就是瑪利亞。」
《曼哈頓熱約》:「sun的經典服飾,泰勒提前給出了我們一個驚喜。」
《紐約時報》:「家庭的溫暖、孩子的同趣,所有的家長都該帶著孩子去看看音樂之聲,自1946年嬰兒潮之後,許多聯邦夫妻還沒有學到應該如何做好父親、母親,裡面給出了最正確的師範。」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