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 唐版推恩令(上)
「三年?」
李世民收回看向地圖的目光,又看了看鬚髮皆白的房玄齡,似乎看到了自己現在的衰老模樣:「以前承乾常常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那時候,朕還年輕,不以為然。」
「可近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時常想起這句話,越來越感嘆時光的寶貴。」
李世民感慨的說道「玄齡,朕現在還能想起,那一年,在渭河北岸,秋高氣爽,旌旗林立,馬步連營。朕當時還是秦王,中軍帳外來了一位溫文儒雅的中年男子。」
「男子才華橫溢,學貫古今,要輔佐朕成就一番大業。」
「我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從此近三十年,君臣相得,不離不棄,一晃,咱們都老了」
房玄齡臉上露出一絲回憶之色,眼中充滿著莫名的神彩和光芒,激動的說道:「老臣記得,當初的陛下還不到二十歲,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神采飛揚。」
「言談舉止中那種蓬勃的朝氣,深深的感染了臣,也折服了臣。使得臣心甘心愿,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近三十年來,陛下櫛風沐雨、虛懷若谷,對臣深為信任,委以重任。若是沒有陛下,臣如何能有機會見證,並親自參與這貞觀盛世的締造。臣要感謝陛下,是您成全了老臣啊!」
君臣兩人如同老友般的回憶起往昔的崢嶸歲月,懷念了一番,都是唏噓不已。
房玄齡借著李世民剛剛的話勸薦道:「不過陛下,臣有一句話,不能不說了。」
見李世民疑惑的神色,房玄齡諫道:「臣知陛下深愛太子殿下,可這一轉眼,都過去了十五年,太子殿下恐懼再也不會回來了。大唐天下,卻是需要代代傳承,延綿萬世的。」
「儲位一直虛懸,人心不定啊,這立新太子的事情,陛下也要拿定主意了」
李世民一聽,臉色凝重下來,前些年,自己還年輕,可以壓住此事不提。
可這幾年,隨著自己年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議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御史言官提起此事,每次都被自己給壓了下去。可明顯的,大臣們議立新太子的呼聲是越來越高了。
自己尚且如此,房玄齡就更不用說了。
做為首輔之臣,無論是出於對國家長遠未來的考慮,還是受群臣委託,房玄齡都要對此事有個落實。
「玄齡,那你覺得,若是立新太子,朕的那些皇子皇孫中,誰比較合適?」
房玄齡一怔,臉上露出十分為難的神色:「陛下,若是別的事情,臣都可能替皇上謀劃。唯有此事,需皇上乾綱獨斷,豈是臣能妄議的,您就別為難老臣了?」
「臣等只能勸薦皇上早日立下儲君,以定國本,至於要立誰,非臣臣所以置喙的。」
房玄齡人老成精,知道此事一旦說錯,非但自己難以善終,還會禍延子孫,哪敢隨意開口推薦?
李世民看著一臉謹慎的房玄齡,理解的笑了笑,揮了揮手,門口的王德連忙退出御書房,守在門外,並將附近待侍的宮女和太監都趕走了。
「玄齡啊!」
李世民坦誠的說道:「在朕心中,你不僅是大唐的左僕射,更是朕的老友,一路走來,朝中之事和朕的處境,沒有人比你更清楚的了。此事關乎大唐的未來,於公於私,你都不能置身事外?」
「朕想聽聽你的意見,此時這御書房中就我們兩人,出得你口,入得我耳,不管對錯,朕都不會責怪你的。」
房玄齡見狀,又是猶豫一陣,做為宰輔之臣,貞觀治世也有他的心血,後續之君,他又怎麼能不關心呢?
躊躇良久,才小心奕奕的試探道:「其實,皇上的兒子們,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允文充武,無論選擇誰,都必不會辜負陛下重託,承擔起社稷的重任?」
如今的大唐,李世民的兒孫們雖多,可真正有望競爭儲位的,也就是那麼三個人。
在朝中也分了三個派系。
首先,最大的派系是東宮,雖然李承乾不在,可東宮系的力量沒有縮小,反而因為太子的缺失,東宮系儼然成為了帝黨,被李世民倚重,支持者眾多。
有太子傅張玄素,東宮右庶子孔穎達,東宮左庶子于志寧,給事中杜正倫,吏部尚書侯君集,治書侍御史、兼知諫議大夫馬周,尚書左丞令狐德棻,左監門衛大將軍常勝等。
還有以漠南大都督阿史那云為主的一乾子草原降將,和以薛仁貴、王玄策為中心的少壯派侍瀆群。
團隊中老中青三代齊備,文臣武將都是不缺,實力龐大,占有絕對的優勢。唯一至命的就是太子的缺失,導致整條大龍沒了雙眼,更沒有了靈魂,動不起來。
這些人以李承乾之子,皇長孫李象為主,支持立皇太孫。
第二就是以魏王李泰為主的魏王黨,核心成員有太常卿蕭禹,侍中王珪,工部尚書杜楚客,刑部尚書張亮,御吏大夫韋挺,殿中恃御吏崔仁師,中書侍郎岑文本,宗正卿竇誕。
另外,尚書右丞劉洎,和黃門侍郎諸遂良也隱隱傾向魏王。
再加上魏王以編撰括地誌為由,仿秦王府舊制建文學館,網羅了蕭德言、顧胤、蔣亞卿、謝偃等傑出人材,之後這些人都被安排進入朝堂和地方。
李泰在朝中勢力極大,三省六部中幾乎一半都是他的人,只是在軍中力量稍淺。
或許是為了彌補這一點兒,李世民對李泰本身賜予了大量的軍中職務。
李泰年紀輕輕就被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22州。除了都督的頭銜外,李泰還是雍州牧,在十六衛中擔任左武候大將軍,兼任右武侯大將軍。
太子黨與魏王黨,可以說平分秋色,一個強在下層軍中,一個把朝庭三省六部,因為李承乾不在的緣故,魏王黨在聲勢上,更勝東宮一籌,魏王更是當今朝中呼聲最高的人選。
吳王李恪雖然也有爭儲之意,可實力最弱,只有襲爵譙國公,任左屯衛大將軍中的柴哲威,還有御吏中丞權萬紀,大理寺卿孫伏伽,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
最近李恪和左衛大將軍程知節,兵部尚書李績,似乎走的很近。
還有一些是楊妃娘娘利用楊廣之女的身份,拉籠的前朝遺臣,組成了一個小派系。
吳王是現在朝中年齡最大的長子,排在魏王之前,再加上李世民有過英果類已的評價,隨著年齡漸長,吳王也漸漸穩重,行事風格隱有大將之風,在朝中也經常被李世民誇獎。
加上前幾年大唐西征,吳王做為監軍,大唐打下雪域高原和收回西域之地,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吳王威望上漲極快,不少東宮出身的少壯派將領,都隱隱有些向李恪靠攏,使得李恪聲勢大振。
或許是因為李象小了一輩,又沒有進入朝堂,只是個孩子,魏王並沒有把東宮列為頭號威脅對象,反而和吳王掐的你死我活。
吳王雖然實力弱小,可一方面不斷拉籠像程咬金,李績這樣的軍方大將,另一方面又團結在齊地就藩的齊王李佑和慢慢成年的晉王李治,倒也和李泰鬥了個旗鼓相當。
房玄齡猜測,若是不出意料,儲君之位,當不出李象、李泰、李恪這三個人之中。
剩下的李佑是庶子,並不受待見,除了自我感覺良好外,並不為朝中眾臣所認可;剩下的李治又一心向道,雖與長孫無忌走的近,在朝中並沒有根基,不足為慮。
其他的皇子上,連名號都叫不出來,更是不可能有半點機會。
房玄齡知道,李世民的詢問中,隱隱提起了子孫,其實就是把皇長孫李象包括在內。而房玄齡裝作無意的提起皇子個個出色,隱然將皇孫李象給排斥了出去。
不是房玄齡有偏見,而是李象年齡太小,今年才十四,剛剛長成。
又加上或許是長孫從剛剛誕生,太子就出事了。太子妃小心翼翼的在夾縫中生存,處處看人臉色,對李象的教導也是十分嚴厲。李象為人老實本份,默守成規,並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
在眾皇子皇孫中,表現在中等之下。
若是天下安定,倒也能做個守成之君,可大唐現在外有強敵,內有世家盤踞,情況十分複雜,不是平庸之君能應付的了的。
若是李世民身體康泰,再活個二十年,自然可以慢慢調教。身為李世的近臣,房玄齡最清楚李世民的身體情況了,或許是年輕時東征西討,受傷太多。
或許是國事操勞,太過熬人。
不到五十的李世民看起來一點兒也不輸年過花甲的自己,無論如何是撐不了多少年的。
還有一點兒,李世民從十多年前就招集道士練制所謂『長生不老丹藥』,房玄齡是知道這個世界上哪有長生不老藥,也隱隱的勸過一次,李世民卻不是很在意。
說即使不能長生,補補身體還是可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