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承慶殿父子對話(完)

  第584章 承慶殿父子對話(完)

  雖然太子不戀權的心性,李世民心裡很是欣慰,但面對李言的保守,李世民又有些無耐,想到李言現在年紀確實還小,自己也才三十出頭,正值壯年,李言這個太子要接班。

  還早著呢,培養的時間還有得是!

  於是點了點頭,叮囑道:「嗯,可以,你說的那件事情也很重要,要是能把他做好,也不失為一次鍛鍊的機會。」

  「不過,以後你要有時間的話,還是要儘量參與朝會,或者到弘文殿來議政,就算你年紀小,也可以先聽聽那些朝中重臣們是怎麼處理國家大事的。」

  「甚至到承慶殿幫朕處理一下公文對伱也是大有長益的」

  人就是這樣,你越是想要,別人越是不給,你越是推辭別人硬要往裡懷裡塞,就兩人談話間,李言就擁有了其他皇子做夢都得不到的隨時到這三個李世民常待的地方參與樞機要務的機會。

  「是,父皇!」

  李言恭敬的點了點頭頭:「對了,兒臣還有一事,希望父皇允准。」

  「嗯,你說,什麼事情?」李世民現在心情大好,大有你儘管提,我無有不允的意思。

  「是這樣的父皇,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這些年戰亂不定,不少皇室宗親都沒有後人,為免除意外,皇室的清明祭祀禮都改在城內的宗廟裡進行。」

  「在這些亡故的宗親中,有三位親王,七位郡王,六位公主因為沒有後人在世,都沒人去掃墓,這年復一年的,墳上的草都已經長得很深了,再不去清理一下,影響的可是我大唐的體面。」

  李言見李世民情緒不錯,將長孫皇后託付的事情說了出來:「父皇忙於國事,龍體又欠安,您和母后崇尚孝道,兒臣身為長子,理應為那些亡故的長輩們進些孝心,也為天下人做些表率。」

  「所以兒臣想趁著清明節,前去祭奠一番,還望父皇允准。」

  李世民一聽,臉色一瞬間沉了下來,不過李言沒有提及隱太子,說的又在情理之中,李世民也不好故做姿態,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這是自己的皇后在背後替自己分憂。

  「你準備去祭祀哪些人,說來聽聽」

  李言心裡一曬,明敵故問,這分明是想讓自己將話挑明,來個又當又立,暗暗鄙視了一番,於是開始扮演著自己該扮演的角色:「所有亡故的身後無人的李氏宗親,包括息王李建成和海陵王李元吉。」

  『嘭』的一聲燜響。

  李世民勃然做色道:「隱太子幾次想要殺朕,致朕於死地,甚至連毒藥刺客都用上了。當年,朕改葬他已經算是厚待他了,你還要搞這些東西,去祭祀他們,你就不怕朝中那些跟他有血債的人議論引發亂子嗎?」

  面對李世民的佯裝發作,李言眉頭都沒有皺一下,也沒有露出膽小怯懦的神色,而是正色看著李世民,緩緩的說道:「父皇,當年諸子爭嫡,為了天下黎明蒼生,無論使出什麼樣的手段,都是無可厚非的。」

  「但那是諸皇子之間的事情,誰是誰非,都是皇家自己的事情,外人無權干涉。」

  「而且現在隱太子他們都亡故多年了,正所謂人死債消,蓋棺定論,就算他們有再多對不住父皇的地方,你們兄弟有再多的恩怨,在他們離開人世的那一刻,往日仇怨都已經煙消雲散了。」

  「現在他們不是什麼仇人,只是父皇已經亡故的血脈兄弟,也是兒臣的叔伯,若是任由墳塋荒蕪衰敗,讓天下百姓知道,有損我大唐威儀。兒臣是晚輩,代父皇去看望一下他們,也在情理之中,就算朝中大臣們知道了,也不會太放在心上的,還望父皇允准?」

  李世民神情一窒,眼神中浮現一股痛苦的神色,一母同胞,血濃於水的親兄弟,為了皇位手足相殘,這是李世民這一輩子都不願面對的事情,也被死死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後人提起貞觀盛世,提起天可汗,就不可避免的想到玄武門下,骨內相殺,弒兄逼父。

  其實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影響最大的,就是以武力兵變,以幼帶長,給後世子孫豎立了一個極不好的榜樣。

  他將天下治理的越好,功績越大,越是使得後世子孫認為,不管以什麼樣的方式,哪怕殘殺兄弟,手仞至親,只要能登上皇位,將天下治理好,都是一樣的能名傳千古,那些骯髒事一樣可以覆蓋清洗掉。

  使得有唐一朝後世兄弟相殘,反叛不斷,比之漢朝要亂多了,就是少了漢朝的那一份德化之功,多了幾分兇殘的血腥爆烈之氣。

  漢朝之所以穩固,實際上離不開文景時期的守成靜養,漢初尊崇的以黃老之道治國,是很英明的策略。

  實際上為穩定天下,平復周朝諸侯爭霸,還有秦滅六國,楚漢相爭帶來的人心混亂,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這才為後來的武帝拓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甚至被王莽滅了之後,光武帝劉秀依然可以打起漢朝旗幟,再造大漢,就是因為人心歸附,天下趨漢。

  唐朝開國帝傳三世,就出了三件震驚後世的大事。

  一代開國皇帝李淵被兒子囚於後宮,形同軟禁;

  二代以弟殺兄,開啟以武力奪權,以幼代長之先例;

  三代李治更是將大唐江山被一女人所竊取;

  武代李興,要知道古代可是沒有人權的,男尊女卑,在這種社會風氣下,人們甚至允許一個女人堂而遑之的稱帝建制,何嘗不是因為對李唐沒有歸屬和認同感。

  唐朝相對於漢朝來說,也少了一份厚德來承載。

  唐人和漢人都廣為流傳,但為什麼後世主流以漢人自居,而不是以唐人自居,就在於此。

  李言歷經三世,見多識廣,打算著若是以後登基了,還是要穩一穩,以黃老之德教化天下,崇尚仁義道德,以化育天下,這樣堅持個幾代後,雖然可能會因暫息兵戈而導致國家孱弱。

  但卻會增加人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對大唐的認同感,使得國家的後勁更足一些,韌性更強一些。

  這樣即便出現安史之亂,也不會影響那麼大,使得國家元氣大傷,而後導致唐末五代十國的出現。

  這是李言在接到系統的特殊任務後,冥思苦想的,能影響到二百年後的時局想到的一些舉措。

  守江山,正在於一個德字.

  聰明才智能讓人飛得更高,變得更強,但厚德仁義卻能讓人淵遠流長,後勁十足。

  有了人心凝聚力的勢力,哪怕再弱小,生命力卻很頑強,從弱到強,只是時間的問題。

  否則,不管再強大的勢力,沒有人心所向,崩潰只是早晚的事情。

  當一個人或者勢力,只顧追求強大的力量而忽略了人心向背的時候,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李世民雄才大略,除了玄武門之憾,幾乎沒有任何大的缺點,胸襟,膽魄,智慧,格局,擔當,樣樣都是頂尖的。

  人心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他也能意識到,只是他為了上位,別無選擇。

  實際上這是李淵的問題,為了打天下,不得不拼命加強李世民的力量,在李世民的實力和功績,不但遠超太子,甚至超過皇上的客觀現實面前,卻始終下不了決心給李世民一個太子名份,才致有後面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上位後,對外抵禦強敵,收服無數勢力,極大的擴展了大唐的國土面積和勢力範圍;對內輕徭薄賦,撫民以靜,讓人民能休養身息;對臣子兄弟們也都很是寬容大度,在貞觀治世上更是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和功夫,才勉強聚斂了一點兒人心,淡化了一些玄武門之變的血腥氣。

  但李治卻沒能善終,江山易主,致使貞觀和永徽的心血付之東流;玄宗撥亂反正,先明後昏,從霸占兒媳楊玉環的時候起,已經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帝王,沉迷於享樂,寵幸安祿山,致使安史之亂,使得大唐由盛轉衰。

  他為大唐帶來的禍患,要遠遠超過了他對大唐的貢獻。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都是不該為天下之表率啊!

  遺禍無窮且久遠,說得就是這樣的情況,李言深深的嘆了一口氣,看著李世民臉上湧現的痛苦的神色,沒有再說話。

  至於良心上的愧疚,這本就是李世民應得的,這正說明了他還有些良知,還不算沒心沒肺,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對是錯。李言以後接手天下後,不知道要花多少功夫去消除玄武門之變所造成的影響。

  李世民痛苦了一陣兒,也知道和李言這麼一個太子談論當年的事情誰是誰非沒什麼意義,於是說道:「你說的也有道理,只是你要和朝中的那些臣子們解釋清楚,免得憑生事端。」

  「是,父皇!」

  李言見李世民情緒低落,於是站起身行了一禮:「兒臣這就讓太常寺準備相應的供饌,等過兩天清明,就去祭祀。兒臣也會將父皇對他們的關心和惦記帶到。」

  「想來他們在天之靈,知道父皇想著他們,也會欣慰的。」

  見李世民閉著眼睛擺了擺手,李言緩緩的退了出來,走到門口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句低沉的吩咐:「祭祀用的酒要用劍南貢上來的燒春酒,不要用些尋常的酒水。」

  「是,父皇!」

  李言回了一句,見裡面再無聲響,就默默的退了出來。

  回到綺雲宮,李言和長孫皇后說了皇上已經准許,過兩天清明節去祭祀的事情後,就和安康公主一起隨長孫無忌出了宮。

  至於安排太常寺準備禮制供饌的事情,自然交給長孫無忌去處理,李言和安康兩人在長孫府里待了一下午,等到將晚的時候,辭別長孫無忌一家人,李言陪著安康一起回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