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仙人五景

  寇先為傳說中的古仙人。閱讀嘗以釣魚為業,居睢水旁百餘年。宋景公求其道術,不告,因而被殺。後數十年,寇先踞宋城門,鼓琴數十日乃去。

  從此後,寇先便成了宋國人家喻戶曉、爭相供奉的神仙。

  道門諸多書籍里,寇先也偶爾會顯露一隅,只是與諸多古仙一樣,大多時候神龍見首不見尾,五道七寺也無法得知仙人蹤跡。

  寇先成仙后投靠幽冥,還變成了七十二幽王之一的「解幽王」。

  這實在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吳奇冷靜後轉念一想。

  「青龍呪」中所留觀想記憶,至人與幽鬼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仙人投靠幽冥,似也不是完全無法理解。

  說到底,仙人所求為問道,即超脫於天道,不再被這一方婆娑世界束縛。

  那麼如果不能成為至人,來去自如的幽鬼看起來是一條捷徑。

  「寇先與虛空藏菩薩,皆是道君之友。」

  黃天目光漸漸陰沉:「道君千年前便已是天仙,極有機會登頂至人,他們兩個還是寂寂無名之輩。當時一個在宋國釣魚悟道,僅為真人,尚未登仙;一個在靈山勝花敷藏如來佛國修行,沒資格進入兜率天等待一生補處,還不是等覺大菩薩。」

  「道君對他們進行諸般點化,寇先以釣魚之道踏足仙人之境,虛空藏菩薩也終於入世,得以收集功德。」

  講到這裡,黃天突然沉默了下來。

  吳奇隱隱感覺,寇先與虛空藏菩薩的反叛,背後或許還有隱情。

  他試探問道:「這兩位,一個仙人,一個即將成佛的菩薩,為何要自毀前程,投奔幽冥?」

  無常圖裡,盤坐祭壇上的黃天緩緩開口:「因求仙問道無望。鴆殺道君,便是他們給幽冥的投名狀。」

  吳奇心裡奇怪:「求仙問道無望?可寇先不就是登仙了麼?」

  「不一樣。」

  黃天搖頭:「寇先不過是地仙,求仙問道,說的是天仙。」

  「仙人有五景,依據其可見與可知劃分,也代表對道的理解與駕馭,五景從低到高,為太極、太素、太始、太初、太易。」

  「見太極,為人仙,視萬體之始,可達陰陽未分之態。」

  「見太素,為地仙,看眾質之始,一切原始之源。」

  「見太始,為天仙,其有形無質,非感官可見,可悟為開天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態。」

  「見太初,為至人,入無形無質,身入先天一炁,踏足比混沌更早之界。這也即是通常所說的問道。」

  「見太易,為億萬天道之始,置身無垠虛無,一念落,萬物生。」

  他隨即補充道:「所謂仙人五景,也是求仙問道到極致的階段劃分。」

  黃父話鋒一轉:「最初至人窺破天道,得以突破婆娑世界,後天道被古仙補缺,求仙問道就越來越難……如今很難誕生仙人,也有這個緣故。」

  吳奇懂了。

  這相當於打了天道補丁,讓後來修士難以利用漏洞求仙問道。

  有點諷刺的是,古仙補天,卻是為了讓後來者無法登仙……

  「其實並非是按部就班地一層層修行,與修行悟道本身有關。」

  「此前就有修士一夕悟道,一念成佛,直接跨過仙人前三景,化身至人,只是其中機緣福祉,卻是外人難以描述與理解了。」

  「求仙問道,一景一世界,便是這樣一個過程。問道之人,即為仙人。」

  吳奇又問:「我聽聞「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不知聖人與神人又如何來算?」

  「這段話源自三教古時論道,為聖人莊子所說。」

  黃天語氣平和:「至人為求仙問道最高目標,這毋庸置疑,其次神人卻是指的神祇正神,聖人卻是諸子百家的說法。這句話原本是論道,可後世卻將其引申為境界差異。」

  「古言今論大抵如此。」

  他稍作停頓,便說:「神人神位因脫胎自天道,能到的極限是天仙,在神樞之中,更是如魚得水。」

  「聖人是指的知行完備,有大善之人,算起來,聖人能到的極限亦為天仙,只是沒有神樞,鬥法上略遜神人一籌。但聖人優勢在於可一朝頓悟,以文光顯達於世,神人卻需要漫長時間錘鍊修行,而且會有任期,若是丟了神位,也就神威不再。」

  「按照這三者實力說的話,也不算錯。」

  「只是這段話本不是講修為與境界,如今卻是扭曲了真意,實在是舍本求末。」

  黃天嘆了口氣:「世人只想求仙得長生,大多都在修行路上忘了問道。或許是這條路過於艱辛,讓眾多道心堅韌之輩也望而生嘆,倒是長生更加實際,惹人遐想。」

  吳奇一一記下,又問:「前輩,那虛空藏菩薩乃是佛門菩薩,距離成佛僅有一步之遙,也要放棄靈山之路麼?」

  黃天不答,卻說:「你可知,世間多少佛?」

  吳奇想了想:「樹上說的最多的是過去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這四尊,但許多雜記上所敘,言靈山佛數如沙,難以計數,已歷經眾多劫數。」

  「不錯。」

  黃天臉帶讚許之色:「靈山有無限佛的說法,因佛橫渡過去和未來,故而身藏萬千。但你可聽聞靈山至人?」

  吳奇一愣,有些懷疑:「靈山難道……沒有至人?」

  「不,有。」

  「靈山萬千佛陀所化唯一,「佛道」存在,便是無數佛陀渡己渡人所塑,為所有神道之中,唯一穿過天道,穿梭於諸多世界的神道。若以不被天道封鎖而論,堪稱至人。」

  黃天淡淡道:「靈山雖同為神樞,卻是迥異於其他神道,天道無法制衡靈山,正是因為最初群佛涅槃,化身為靈山「佛道」。靈山眾不斷轉世重修,從而接引產生更多佛陀與菩薩。」

  「佛門另闢蹊徑,尋找另一條以諸佛突破至人的修行之路,試圖在靈山重現太初,另建天道。」

  「到時靈山諸佛陀、菩薩、羅漢便都是至人,他們是一群有大智慧,大毅力的智者。」

  吳奇聽得心裡悚然。

  佛門這路子的確狂野,直接要重塑天道,改天換顏。

  難怪一代代菩薩和羅漢,都在不斷轉世重修,既是渡人入靈山,也是渡己穩果位,獲取功德。

  「虛空藏菩薩是靈山諸菩薩之一,佛門可調用靈山諸多金身法身,乃至佛陀之力,因此菩薩實力其實不僅不弱,反而極強。」

  「過去,菩薩分三等。」

  「第一等為果地菩薩,也被稱之為等覺菩薩,即已經證得佛果,為了引渡眾生而倒駕慈航,應化為菩薩身者。其更進一步就是脅侍菩薩,常隨佛陀弘揚佛法,修行覺悟接近佛陀。最出名的當屬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四大菩薩。」

  「第二等是因地菩薩,依菩薩行而成就果位者。」

  「第三等叫願地菩薩,為發願心愿行菩薩道而尚未成就果位者。即可以看做是菩薩候補,尚未完成果位。聖山之中,一些金剛便是願地菩薩。」

  黃天臉上漸漸變得嚴肅:「虛空藏菩薩為因地菩薩,等同於地仙,但因背靠靈山,鬥法時地仙想要壓他都很難。」

  吳奇努力梳理佛門的實力等級:「也就是說,菩薩相當於地仙,佛則等同於天仙?」

  「難以估算。」

  黃天也說得有點艱難:「佛有三身之說,即法身、報身和化身。菩薩和佛關係複雜,許多菩薩都是佛的化身或是報身。」

  「虛空藏菩薩之所以強,是因他是「不空成就佛」的報身。」

  吳奇心說好傢夥,敢情背後是一尊佛。

  他猛地想到:「那虛空藏菩薩叛出靈山,皈依幽冥,難道是不空成就佛的指引?」

  「不得而知。」

  黃天搖頭:「只是這兩個已化身幽王,卻是大仇難報了。」

  「前輩,不死道君不是天仙麼?怎麼會被兩個地仙害死……我不太懂。」

  吳奇發現,不知是不是黃天一個人呆久了,說話有點抓不住重心,總是容易發散。

  這點還不如自己麾下道兵。

  「我也不明白。」

  黃天堅持道:「但魑斂天君說鴆殺,那必定是他們用了某種手段設計天君,導致天君隕落!」

  吳奇這時候有點懂了。

  難怪不死道君讓黃天鎮守三清像,他足夠忠誠勇猛,卻不夠機敏聰慧。

  當然了。

  幸虧黃天不是特別精明的類型,否則自己估計是沒法收入無常圖了。

  吳奇反正是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