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人情和籌碼

  「歌曲開始,一段精彩的木吉他分解和弦拉開了歌曲的序幕,在這裡,聖-安迪第一個和弦沒有用傳統的第一把位的am和弦,而是使用了第五把位的和弦,使音色更為亮麗而又不失哀怨,接著一個am7和轉位大c和弦緊跟著大d和大f和弦,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就展現在大家得面前了,簡單而又有力,為整首歌曲得氣氛進行了鋪墊。

  …………

  整首歌曲從慢到快,從輕到響,最後復歸與平靜,他們把整首歌演繹得出神入化,情緒控制也恰到好處,激情四溢的吉他的solo更是為這首歌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毫無疑問,《天堂的階梯》配得上一個五分(滿分五分)的評價。

  ——《芝加哥太陽報》,史蒂文-蒙哥馬利。」

  臥室里,一名頭髮染成粉色的朋克少女坐在床邊,放下手中的報紙,問道:「這是第幾個五分了?蒙哥馬利對你們還真是偏愛。」

  從樂隊成立早期開始,在西奧多的推動下,當時的唱片合約方二十世紀娛樂就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對以史蒂文-蒙哥馬利為首的一批樂評人進行公關。

  不過從樂隊的唱片合約轉入到MAD唱片之後,就減少了這方面的開支。

  不是因為吝嗇,而是沒那個必要。

  無論是電影還是音樂,亦或是傳統的暢銷小說界,評論家們的影響力都在逐步降低,這是網際網路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在過去的時代里,評論家們對市場的影響力很大,是因為公眾沒有自己的發聲渠道,在決定為某一部作品掏錢之前,只能從GG和評論家們的評論中獲取信息。

  如果買回去之後感到後悔,也只能告訴身邊的朋友,而無法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張專輯就是一坨屎,千萬不要為它花二十美元」。

  而現在,網際網路給了公眾這樣一個渠道,想知道一張專輯是否受到好評,去任何一個主流音樂平台上看歌曲下方的評論就知道了。

  自然而然,評論家們對市場的影響力就降低了許多。

  其它領域的評論家過得如何,羅傑不是十分清楚,但在樂壇,就算是史蒂文-蒙哥馬利這樣的頂級樂評人,這兩年的日子也不太好過。

  「記不清,大概有十幾個吧。」

  羅傑赤-果著上身,露出結實的肌肉,雙手交叉在腦後,開口道:「現在已經不是樂評人的時代了,沒必要太在乎那幫人的看法,歌迷們購買一張專輯只會是因為自己喜歡,而不是某個評論家給它打了滿分。」

  有一個很諷刺的現象是,雖然樂隊減少了在樂評人身上的「公關開支」,但那些樂評人們卻恨不得將羅傑三人的作品捧到天上去。

  尤其是《搖滾聖經》系列,從第一部《波西米亞狂想曲》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先導單曲《天堂的階梯》,每一部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比如說,在史蒂文-蒙哥馬利的專欄當中,僅僅只是四部《搖滾聖經》,就「誕生」了超過十首滿分評價的單曲。

  似乎是覺得自己的話有誤導的嫌疑,停頓了片刻,羅傑又說道:「格萊美依然是樂評人的地盤,雖然他們對格萊美的影響力也在不斷降低,但多少還是有點用處的。如果你對格萊美有想法,可以考慮在樂評人身上適當投資。」

  樂隊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徹底中斷樂評人方面的公關開支,原因就在於此。

  明星們和評論界一直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默契,對格萊美有興趣的大牌明星,必須要適當地給樂評人們一定的好處。

  這裡的好處,大多數時間裡是指現金,比如說這篇刊登在《芝加哥太陽報》上的專欄文章,就價值三十萬美元。

  當然,對格萊美沒興趣的純商業明星,或者是不可能得獎的小明星,就沒必要去花這筆錢了,評論界無法給他們帶來任何形式上的幫助。

  這幫老傢伙們雖然已經快要被時代所淘汰,但畢竟還沒有徹底被淘汰。

  雖然這是遲早的事,但羅傑三人絕對不會做這個出頭鳥。

  如果誰先砸掉這幫老傢伙的飯碗,一定會受到極為強烈的反撲。

  左右不過是一年兩三百萬美元的開銷,就當是花錢買平安了。

  「我的經紀人建議我競爭明年的格萊美。」

  雷蒙娜-拉維尼伸了個懶腰,抱怨道:「我覺得肯定爭不過你們,打算集中資源,專攻最佳搖滾女歌手。」

  她確實是在抱怨。

  《我的大團圓結局(My.Happy.Ending)》無論是銷量還是口碑都很出色,也讓加拿大女孩認為這是自己更進一步的機會。

  三大通獎不必去想,那是大牌明星們角逐的舞台。

  但搖滾類的分類獎項,總歸是可以爭一爭的吧?

  誰知,剛剛和經紀人確認了這一目標,連公關獎項的團隊都找好了,定金也預付了,卻得到一個讓人感到「驚悚」的消息。

  羅傑打算用《滾石》專輯橫掃2005年格萊美!

  在雷蒙娜-拉維尼想來,所謂的「橫掃」,就是拿下一切有可能拿下的獎項。

  很顯然,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無論羅傑的計劃能否成功,都意味著在這個頒獎季里,雙方是直接的競爭對手。

  和羅傑三人這種「怪物」競爭?

  只是想一想,雷蒙娜-拉維尼就覺得人生無比的灰暗,連半點希望都看不到。

  「我們的目標是年度專輯和最佳搖滾樂隊,如果有可能的話,年度製作和年度單曲也會嘗試著競爭。」

  羅傑清楚女孩的想法,開口道:「原則上來講,很少會有一張專輯同時獲得年度專輯和分類最佳專輯的獎項,單曲也是同理,所以我們不存在衝突。」

  同時獲得年度專輯和分類最佳專輯的,並非沒有先例,但卻極為罕見。

  絕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張專輯獲得了年度專輯,就默認放棄了分類專輯獎項的競爭。

  除非這張專輯出色到不給它頒獎,格萊美就會失去公信力的程度,又或者是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

  前者在格萊美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至於後者,更加不可能和《滾石》這張專輯扯上任何關係。

  至於說用反戰主題的《郊區的耶穌》去沖獎……

  得了吧,按照現在的大選局勢來看,象黨的鷹派獲勝的概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別看北美整天喊著言論自由,其實政.治風向那一套,一點都不比不可描述國度遜色,玩得無比順溜。

  與其去博那不足百分之十的機率,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將《滾石》作為沖獎的唯一選擇。

  至於《郊區的耶穌》,直接放棄申報,是最為明智的做法。

  用《滾石》去衝擊年度專輯和年度製作,用《郊區的耶穌》競爭搖滾類的分類獎項?

  這看起來很美好,但卻很有可能導致支持樂隊的會員們分散選票,然後一無所獲。

  若是出現了這種情況,那才是真的搞笑。

  「年度專輯……多久沒有搖滾專輯拿到這個獎項了?十年?」

  女孩的語氣有些古怪:「專輯類的獎項我沒什麼希望,那張專輯其它的歌是什麼水準我心裡有數。」

  《我的大團圓結局》這張專輯中,只有這一首歌的質量算得上優秀,其它歌的質量都要差一些。

  雖然沒差到低於水準線以下的程度,但也遠遠稱不上出色。

  這樣一張專輯,想要競爭格萊美,難度還是大了些。

  雷蒙娜-拉維尼的目標只是定在了單曲類獎項上面。

  至於最佳搖滾女歌手,純粹是因為沒什麼強力的競爭對手,只要表現稍微出色一些,就具備競爭這個獎項的可能。

  畢竟搖滾音樂和流行音樂不同,出色的搖滾女性實在是太少了,幾乎和圓滾滾一樣稀有。

  並非女性不能在搖滾領域獲得較高的成就,事實上,頂尖的搖滾女明星也是有不少的。

  例如有著搖滾教母之稱的蒂娜-特納(Tina-Turner),最巔峰的時期幾乎可以和貓王並肩。

  若非過於混亂的感情生活使得這位搖滾教母迅速墮落,或許就沒有後來那些天后們什麼事了。

  而融合了搖滾和流行的超級天后麥當娜,更是八十年代中絕對的樂壇第一巨星。

  但若是真的細數下來,就會發現,在真正出色的搖滾音樂人中,女性占據的比例實在太低。

  在羅傑的印象中,八十年代之後,稱得上優秀的搖滾女歌手,一隻手就數的過來,其中還有一半是某支樂隊的成員。

  至於最近的這一年……

  至少在北美,雷蒙娜-拉維尼就是搖滾女歌手中最出色的那幾個人之一。

  雖然有一個「之一」,但在彼此硬實力上相差不大的時候,比拼勝負的關鍵就在於那些場外因素,而不是誰的作品更出色,誰的影響力更大。

  在格萊美的競爭當中,有一個最為簡單的原則。

  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如果某位明星的公關經費遠遠超出其競爭對手,那麼只要沒有被格萊美的大部分會員所厭惡,勝率也會和經費一樣,遠遠超出其他人。

  想到這一點,羅傑很乾脆地問道:「你準備在格萊美上投入多少錢?」

  「兩百萬美元,外加接下來三個月的大部分時間。」

  女孩的臉上明顯有著疑惑,但卻沒有問羅傑的目的,很乾脆地說道:「兩百萬美元里,我自己出一半,公司也會出一半。」

  作為一個二線歌手,在格萊美上投入兩百萬美元,這已經是不低的開支。

  甚至可以說是冒著很大的風險。

  對於明星們來說,尤其是女明星,雖然收入不低,但開銷也同樣驚人。

  不花出大筆的美元,怎麼可能保持在人前的時候永遠光鮮亮麗?

  事實上,對於很多算不上大牌的明星來說,入不敷出才是常態。

  不需要專門去調查,羅傑也可以大致猜測出來,加拿大女孩的競爭對手們,在格萊美的公關上,投入的經費大致也就在這一檔次,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或許有個別人花的錢會多一些,但最多也就是三百萬左右這個數字,不可能會更高。

  畢竟都是同一個層次的明星,收入和開銷方面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再考慮到成本和回報,不可能有人拿出巨額的經費砸在格萊美上。

  格萊美能夠帶來的無非就是名氣,名氣可以一定程度上轉化為粉絲和可持續的收入。

  歸根結底,衝擊獎項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賺錢。

  當投入高於可預期的利潤的時候,這筆投資,就會變得不值得。

  更何況,還存在著沖獎失敗這個風險。

  也就只有那些早就不缺錢的大牌明星,才會僅僅只是為了提升名氣,不惜成本地砸下巨額的公關經費。

  但也很少有人這麼做,差不多十幾年才會發生一次。

  「兩百萬美元嗎?確實不算少了。」

  羅傑點點頭,思考了片刻,開口道:「別的獎項我幫不了你,最佳搖滾女歌手這一塊,如果你真的想要,我可以幫你拉到一部分選票。」

  加拿大女孩眼中露出驚喜,感謝的話語張口欲出。

  但還未開口,就被羅傑打斷了:「你先想清楚再告訴我要不要這座留聲機。」

  羅傑的話只說了一半,但雷蒙娜-拉維尼卻明白了羅傑的意思。

  幫忙拉票可以,但只會幫一次。

  是要用在這一屆格萊美上,還是用在其它地方,要女孩自己決定。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人情,用完了,也就沒有了。

  以兩人之間的關係而言,羅傑也只會幫她這麼一次而已。

  至於以後,即使還會幫忙,那也是以MAD唱片大股東的身份,為羅傑自己爭取利益。

  後者,是要考慮成本的,力度自然有限。

  這個抉擇不算困難,但雷蒙娜-拉維尼卻猶豫了許久,才開口問道:「我可以要一張精品專輯嗎?發行時間你說了算,唱片合約之內任何時間都可以。」

  這個回答有些出乎意料,羅傑詫異地抬起頭。

  這個女孩,比羅傑所了解到的,還要聰明。

  不,應該說是精明。

  兩人的目光對上,羅傑似乎明白了對方的想法,也清楚了女孩願意付出的籌碼。

  猶豫了半分鐘,羅傑點點頭,開口道:「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