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安撫好炸毛的女孩,羅傑給遠在北美的理查森打了個電話。
片刻之後,房間裡的傳真機就響了起來,等了足足十幾分鐘才傳輸完畢。
羅傑拿著一疊紙翻看起來。
十幾張紙看著多,其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
主要就三件事,《1》專輯的銷售數據、媒體的動向、以及一些需要羅傑做決定的瑣事。
經過一個災難般的首周之後,二十世紀娛樂緊急追加了訂單,在第二個周末到來之前,勉強將唱片全部送上了零售店的銷售貨架。
在除了夏威夷、阿拉斯加以外的四十多個州,以及加拿大的十個省份的主要城市,都有至少一家專門的唱片店,或者是連鎖便利店會出售《1》專輯。
不過絕大多數城市,也僅僅只有一家店面而已。
在整個北美,鋪貨的總店面數量大約有800多家,這也是二十世紀娛樂發行能力低下的體現。
相比之下,由環球唱片發行的《黑色》,鋪貨店面數量達到了3300家之多。
《青春》要少一點,但也有近三千家。
發行,聽起來簡單。
比如說在產業鏈條較為完善的北美,實體唱片最大的銷售渠道是線下連鎖的零售店,在這個年代,差不多能夠占據百分之七十五的份額。
在外行人看來,所謂的發行,不過是給經銷商挨個打電話、簽訂合同、發貨,然後等著收錢就行了。
但只有真正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才知道,沒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或者足夠強力的「敲門磚」,即使費盡手段找到了經銷商的聯繫方式,電話最多也只能打到對方的助理那,至於想談生意,根本門都沒有。
二十世紀娛樂哪怕拿著Darkness樂隊的這塊「敲門磚」,打開的發行渠道也少得可憐。
根據西奧多透露的內幕,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二十世紀娛樂採取了捆綁銷售的發行策略,即想要代理《1》專輯的經銷商,必須簽下二十世紀娛樂旗下其他不入流歌手的專輯。
因為這個理由,至少有數十個連鎖品牌拒絕了《1》專輯的上架。
不過這種事,羅傑早就有了心理準備。除了通過西奧多表示抗議之外,也沒打算做更多的事情。
鋪貨範圍縮水,所帶來的就是銷量上的巨大差距.
在第二個周末的三天之中,《1》專輯的粗略銷量統計分別是1.3萬、1.4萬和1.1萬。
三天的總銷量甚至不到四萬張,很難說讓人滿意。
尤其是周日的單日銷量下滑,絕對不是什麼友好的信號,這說明第三個周末到來之前,《1》的總銷量很難超過十萬。
在這三天的數據出來之後,二十世紀娛樂再一次調整了預期,認為在前半年的銷售高峰期中,《1》專輯的銷量上限在130萬張左右。
而在最初的預期中,這一數字是兩百萬。
隨之一同調整的,就是更加保守的宣傳策略,簡單點來說,就是減少這方面的開支。
比如說完全取消了後續的打榜投入。
「銷量這麼慘?」
安妮湊過來看了一眼,小臉立刻就垮了下來。
「正常現象,《1》的質量不夠好,公司的發行能力又差,我們還沒有站出來拼命做宣傳,賣得好才是怪事。」
羅傑安慰的話看起來更像是在打擊人:「我覺得130萬的預估都高了,能超過一百萬,就算是成功。」
正說著,羅傑看到了文件末尾的一行備註,二十世紀娛樂的市場部認為,在明年的格萊美之後,如果樂隊能夠捧回至少一座留聲機,在格萊美的光環加持下,《1》專輯的銷量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揚。
為什麼明知道格萊美是一個燒錢的遊戲,還有這麼多歌手和唱片公司拼命往裡邊砸錢?
名氣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格萊美所能帶來的銷量和利潤,才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根據華納唱片的調查顯示,今年的最佳搖滾單曲獎,起碼為《怪胎》專輯帶來了數十萬張的銷量。
「口碑也好差勁。」
安妮指著文件上的一行數據。
二十世紀娛樂從媒體上收錄了182篇樂評人的評價,好評率僅為百分之四十五。
而在不同地區針對歌迷進行的隨機調查中,好評率也僅僅只有百分之七十三,但大多是B+或者A-的評價,A和A+加起來只有百分之十九。
這兩個數字,都創下了樂隊歷史的新低,尤其是後者。
在《1》專輯之前,哪怕是口碑最差的《A&B》,也有超過百分之三十的歌迷給出了A以上的評價。
最受歌迷歡迎的《怪胎》,僅僅只是A+的評價就高達百分之八十,只有不足百分之五的歌迷給出了B或者更低的分數。
當然,由於歌迷調查的取樣範圍都是已經購買了專輯的消費者,好評比例高才是正常的事。
對這類音樂不感興趣的歌迷,壓根就不會去掏錢購買。
「這原本就在我們的計劃之內。」
雖然無論是銷量還是口碑都有些慘澹,但羅傑卻不以為意。
想了想,羅傑開口道:「格萊美之後,我們開始籌備新專輯,用一張高質量的專輯把口碑刷回來。」
「不是兩張嗎?」
安妮納悶地問道:「還有一張被你吃了?」
在出發來到歐洲之前,羅傑就將一批歌曲的版權轉到了樂隊的名下,顯然是為明年的專輯準備的。
一共二十首歌,其中有幾首還很長,顯然不可能是一張專輯的曲目。
「兩張專輯分開發,中間加入一張和《1》一樣的湊數專輯。」
羅傑開口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也行。」
安妮成功被羅傑轉移了注意力,不再糾結於《1》的銷量和口碑,好奇地問道:「二十首歌的風格明顯不一樣,我們先做哪張專輯?」
「另類金屬。」
羅傑隨口說了一句,然後將注意力放到後邊的文件上。
媒體動向不是幾頁A4紙能說清楚的,文件上的內容也不怎麼詳盡,只有一個簡略到無法讓人產生直觀印象的描述。
不過,這方面由胖子把關,羅傑很放心,也不打算多管。
和很多明星不一樣,羅傑並不喜歡看有關自己的新聞或者報導,認為這會影響自己的心態。
媒體吹捧,會讓自己驕傲自大。
而媒體抨擊,則會讓自己心態失衡。
這兩者都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除非是重要的事件,否則羅傑幾乎不會去看任何和自己有關的新聞。
剩下的是一堆亂七八糟的瑣事,大多是例行通報,還有幾件不算重要的事需要讓羅傑做出最終決定。
瑪格麗特在忙碌著對陽光海岸、EI唱片和RS唱片三家公司做深度調查的同時,還搞定了幾首歌的版權授權談判,為樂隊又帶來了幾十萬美元的收入。
不過這筆錢只是在樂隊的帳戶上過了一圈,就被抽調出來,用於支付商業調查公司的佣金。
另外,可口可樂的GG已經開始了投放,基本上集中在北美。
從樣本數量有限的調查來看,公眾對於樂隊的代言持樂觀態度,最起碼並不討厭。
此外,華納唱片再一次提出打包購買《希望》和《A&B》,以及《加州旅館》等幾首單曲的海外發行權,不過和之前的幾次一樣,又被二十世紀娛樂拖了下去。
華納唱片必然是《希望》和《A&B》的海外發行方,這一點在發行合約中就有明確的備註。
不過因為《A&B》專輯拆分重新發行之後,銷量還沒有達到最高點,出於利益的考量,二十世紀娛樂認為現在不是談判的最佳時機。
任何一個腦子正常的人都知道,當北美的銷量數據達到高點的時候,再去談海外發行,才能拿到更為優惠的價格。
尤其是對買斷的發行方式來說,就更是如此。
哪怕多增加幾十萬張的北美銷量,在談海外發行權時,都能多爭取數十萬美元的授權費。
不過這也不會等太久,最多幾個月之內,就會得出一個結果來。
「《A》和《B》的銷量加起來,好像已經超過《怪胎》了吧?」
羅傑突然想起來這個問題。
拆分之後,銷量到底是按一張專輯算,還是按兩張專輯算?
好像北美唱片業協會的規定,在這方面有漏洞,兩種計算方式都可以算做正確。
也就是說,如果將《A》和《B》以及《A&B》的總銷量全部算在《A&B》上,北美銷量妥妥地超過了一千萬張,是樂隊的第二張鑽石專輯。
不過羅傑也不清楚,自己道聽途說來的這個說法到底是否正確,隨手記了下來,回頭讓胖子或者西奧多去調查一下,說不定還可以為《A&B》申請一下鑽石認證。
一個樂隊發行的唱片中,有多少白金專輯、多少鑽石專輯,這也是咖位的重要體現。
為什麼披頭士是世界樂壇最無可爭議的第一?
所有專輯總銷量23億,甩開第二名近十倍,這個數據擺在這裡,其它的歌手、樂隊再怎麼吹捧,結果專輯銷量擺出來,還不到披頭士的十分之一,直接就吹不下去了。
當然,這個銷量也有很大的水分,比如它計算的是「碟片銷量」,而不是「專輯銷量」。
也就是說,如果一張專輯裡有兩張碟,計算的銷量就要乘2,而披頭士樂隊碟片最多的一張專輯,足足有六張黑膠唱片。
不過哪怕是只計算專輯銷量,披頭士樂隊的全球總銷量也在十億以上,相當於貓王、麥當娜-西柯尼、以及麥可-傑克遜的總和。
話說回來,在銷量宣傳上合理合法地「做手腳」,這也幾乎是半公開的手段了。
能夠登上「歷史銷量排行榜」的,無論是單張專輯銷量,還是所有專輯總銷量,沒有一個經得起深查的。
比如把一支樂隊,以及樂隊解散以後所有人單飛的專輯銷量計算到一個人身上等等,這都是常態。
再比如,由於刷數據的成本很低,很多樂隊或者唱片公司,都會自掏腰包,一定程度上地刷出一個漂亮的數據來。
當然,像某些三線流量明星刷出一個超越世界樂壇歷史記錄的數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完全沒有腦子的人身上。
大部分的刷數據,還是符合其本身商業號召力,以及咖位的,差也不會差得太離譜。
比如說樂壇歷史地位穩入前十的人,刷個第一的銷量,這就屬於正常操作。
而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也幾乎不會對此進行徹底地核查,因為那工作量實在太可怕了,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有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和湯姆-克魯斯才能搞定。
實際上想要知道一個歌手,或者樂隊的專輯銷量究竟是多少,與其去看IFPI或者唱片公司宣傳出來的數字,還不如去看北美唱片業協會認證的北美銷量,然後乘以3,差不多就是全球銷量的數字了。
或許對那些地區性的歌手、樂隊來說誤差會很大,但對紅遍全球的頂級歌手、樂隊來說,這個數字要比IFPI的認證準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