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373,正視差距承認外國與我們相差百年
晚上的宴會很熱鬧,但是沒有任何一點學術的味道,更多的是與會商業大佬和能源政要的商務溝通。
而溝通的重點,毫無疑問就是備受關注的「青膠糖一號」可控核聚變反應堆。
每個人都著急的打探著相關的消息,水果糖集團CEO、華夏核能負責人、「青膠糖一號」有關研發人員,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很重要的。
對此,蘇瑜不感興趣,從始至終,他都對商業沒有太大興趣。
坐在宴會的角落裡,蘇瑜認真地給乾兒子張曦文列著書單:「這個,這個,還有這個,要讀的認真,這都是基礎知識。」
「啊?~」
看著長長的書單,張曦文一陣不樂意,因為這也太多了,這書單都有一本書厚了吧!
蘇瑜又看了一眼這個少年虛弱的精氣神,繼續開口道:「每天早上跑步、晚上游泳,先把你身體虧空的補回來!」
長長的書單、各種運動安排,蘇瑜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張曦文所有閒暇的時間占了,人都是閒的才會有各種問題的。
張曦文滿臉寫滿了不情願,如果是他老爸給他安排這個,他看都不看。但這可是蘇瑜乾爸啊,張曦文不敢,而且身後那個個子高高的保鏢時時刻刻盯著他,很明顯,如果張曦文不願意「體面」,這哥們會幫他「體面體面」的。
張曦文瞬間覺得自己的人生慘澹無光。
晚宴一直持續了很晚,次日,「青膠糖一號」核能研究院召開的高能核物理國際學會正式拉開了序幕。
這場學術會議的號召力是很強的,參會的學者來自世界各地。
上午八點,距離會議正式開始還有一小時呢,會場內就已經人頭攢動了。
這可是一次關於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國際會議啊,參會的都是來自世界各國可控核聚變領域的頂級專家,他們聚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他們一早就來了,在會議開始之前,他們各自開始了相互之間的項目交流溝通。
八點半剛過,蘇瑜出現在了會場的後台,一直以來,蘇瑜總習慣在開會時提前抵達會場。
而這時,一個帶著記者證的中年精英女人走了過來,滿是小心、恭敬地對蘇瑜開口:
「蘇院士,您好,我們朝廷台的記者,之前跟您的辦公室人員約好了做一些相關的採訪,您看會議開始還早,我們能占您五分鐘嗎?」
蘇瑜看了助理一眼,助理點點頭,表示可以,有這麼回事,這位記者也是可靠的。
蘇瑜便點點頭,他現在已經很少公開接受採訪了,畢竟他說的每一句話影響都很大,他現在所有的採訪都是他的辦公室負責人員跟有關部門對接的。
一看蘇瑜點頭了,女記者激動了起來,雖然採訪稿是早已經確定好了,她沒有任何發揮空間,但這可是對蘇瑜院士的採訪啊!
採訪時間卡的很準,說五分鐘就五分鐘,沒有太多話題性的採訪,整個採訪的基調都已經確定了。
當然,這採訪能不能播、會不會播也不一定,還是要根據世界局勢決定會不會播,什麼時候播的。
從採訪的小會議室出來,蘇瑜都覺得有點夢幻,他現在竟然成為了一個能影響「國際大環境」的人了。
上午九點,學會正式開始,「青膠糖一號」核能研究院院長項安持院士作了關於「青膠糖一號」最新運行數據的介紹。
這些數據徹底震驚了全世界——華夏的可控核聚變徹底成熟了,可以從實驗性的「青膠糖一號」進入大規模複製、推廣了。
對與會的國外學者來說,這是很可怕的。
而對與會的華夏說者來說,這是需要認真正視的,我們要認真正視差距,必須承認外國與我們相差百年這個事實!
項安持的介紹完畢後,接下來是這場學會最受矚目的報告——蘇瑜的報告。
站在講台上,蘇瑜簡單開場後,開始了他的報告。
「能源的發展關乎著的是我們整個人類的命運和未來。」
「我們很欣慰的看到,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隨著自發電材料技術的普及和成熟,我們人類在能源領域的壓力獲得了緩解。」
「而緩解只是緩解,現在我們終於找到了破解的途徑,那就是可控核聚變。」
站在講台上的蘇瑜開始了侃侃而談,曾經,蘇瑜很討厭這種高大上的講話。
動不動就是人類,就是未來的,話題上升到集體後,似乎就跟個人沒有關係了,一點都不接地氣。
但現在,蘇瑜所代表的也就是整個人類,他也能代表整個人類。
「我們驚喜的看到,每天、每分每秒中,都有新的技術、新的成果在世界某個角落的實驗室里誕生。」
「不分國籍、不分膚色,我們在共同改變世界。」
蘇瑜的報告很簡短,但是會場裡卻為他獻上了激烈的掌聲,尤其是蘇瑜報告中透露出的「合作」,更是讓人感動振奮。
而蘇瑜的報告也代表了華夏的態度,自信的大國已經開放、包容。
而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產生的背景,是一種新的、華夏代表的世界秩序。
各國買辦精英對這種世界秩序的忠誠,遠遠高於對本國的忠誠。
蘇瑜的演講報告結束後,就是一場場備受關注的核能領域的相關學術性報告了。
可控核聚變的前景和重要性是絕對毋庸置疑的,學術界、政商界都普遍知道它的價值,但是它真的是太難了。
雖然華夏的可控核聚變「青膠糖一號」都已經順利運行了,也都可以複製、推廣了。
但包括華夏科研人員在內的全世界,對它的理論了解還是不夠深入的。
學會上,一場場的報告、一場場的PPT、一個個的模型、一組組的數據.像是魔法一樣,吸引著會場裡所有人,每一個都捨不得落下報告者任何的一個字,一句話。
而這一場分享的學術報告也慢慢的把在場學者們的學術思想統一了起來。
這也是蘇瑜希望看到的,他希望人類集體的智慧能夠逐漸完善該領域的理論體系。
因為有了完善、充足的理論支持,人類才能走的更遠,蘇瑜也才能帶領「1110」項目組,在可控核聚變小型化路線上走得更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