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第287章 該省的省,該花的花,轟6再改改

  第287章 該省的省,該花的花,轟6再改改還是能用的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主要就是討論常浩南並不專精的海軍戰術戰法了。

  總體而言,作為高技術軍種,在海軍裝備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前提下,光靠發揮主觀能動性帶來的作用……

  只能說有,但不多。

  儘管會上也有人提出了在海軍艦艇和海軍航空兵飛機之間實現數據溝通,揚長避短,同時發揮艦載雷達搜索範圍廣和戰鬥機部隊反應速度快、攔截半徑大的優點之類相當超前的思路,但這種配合歸根結底又需要依託高性能數據鏈,而對於連通信衛星都沒有幾顆,只能靠短波無線電台實現語音溝通的華夏軍隊來說,作用似乎也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實際上,眼下的華夏航空兵,一旦飛到距離較遠的地方,甚至沒辦法保證和基地之間的通信。

  這個問題在東部方向並不是非常明顯,畢竟大多數時候最遠也就飛400公里左右,但是在南部方向的問題就會比較大。

  「有沒有可能參考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的做法,開發一種通信中繼機,在距離我方海岸線200-300公里的地方飛行,專門負責處理飛機與飛機、飛機與基地甚至是剛剛提到的,飛機與水面艦艇之間的數據通信?」

  很快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

  對於核致勝理論上頭的冷戰雙方而言,一紙《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條約》是決然不可能讓他們真正放心的,各種花式太空反衛星武器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開發,並且只能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天基設備本身生存能力在隨時有可能掀桌子的背景下也並不可靠。

  因此為了保證在核戰開始、通訊衛星全部失效或被摧毀後,己方核潛艇還能夠收到指令,雙方都裝備了如E6或者圖142MR這類專門用於轉發從高頻到低頻在內的各種通訊信號。

  當然,現在已經是90年代,華夏面對的情況跟當年也完全不同,但裝備的思路似乎是可以借鑑的。

  於是話題又重新回到了常浩南熟悉的領域。

  眾人的目光也投向航空工業這邊的幾個人。

  「單說通訊中繼本身,難度倒是不大。」

  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說過話的常浩南坐直身子,對剛剛提問的那名軍官說道:

  「但現在能作為中繼平台的型號只有運8和轟6,留空時間和航程都不夠,如果減掉從起飛到任務區花掉的時間,恐怕有效巡航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這對於通訊中繼這種需要持續進行的任務來說實在是太短了。」

  「而且這兩個平台的生存性也很一般,在我方航空兵力量本就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敵方空軍的威脅,從而被迫離開任務區域。」

  「另外,大型飛機的升限都比較低,基本不超過一萬米,在這個高度範圍內,長波通訊還好,但我們常用的甚高頻和超高頻信號傳輸距離會極大地受到環境影響,穩定性很差,也不利於這個戰術的實現。」

  常浩南的這一番回答有理有據,讓本來以為能看到希望的眾人又有些泄氣。

  實際上,莫要說才結束隱忍期沒多久,軍費剛剛開始見漲的華夏軍隊,就算是冷戰巔峰時期的美蘇雙方,都沒辦法維持這麼一套東西長期存在,只能作為最後的應急手段使用。

  而在無需考慮世界大戰的前提下,想要實現遠距離中繼通信,還是衛星的性價比更高。

  只要發射上去,至少5-10年內就基本不會再產生成本,相比於只要起飛就開始燒錢的空氣動力學平台簡直是降維打擊。

  因此這個話題顯然已經沒辦法繼續下去了。

  並且時間也已經到了接近午夜的功夫。

  楊書玉抬起手腕看了看表,隨後用三兩句話收住話題,又以一段簡短的總結髮言結束了這場經驗總結座談會。

  儘管在技術方面並沒有做出什麼重要的決策,但通過今天的經歷,海軍方面的與會者在一件事情上達成了共識——

  有條件的情況下,模擬對抗演習還是得多搞。

  在演習中領悟到的東西,要遠比從書本上、教室裡面學到的東西感受更加真切。

  大規模的搞不起,就搞小規模的,比如像今天這樣,用兩架飛機模擬兩個機群。

  如果訓練經費實在不夠,甚至可以考慮不出航,就在港口裡面開展。

  ……

  會議結束之後,常浩南正準備離開,卻被楊書玉給叫住了。

  「常浩南同志,是吧?」

  「年初開會的時候,我聽老丁提起來過你。」

  這句話讓前者愣了一下,隨後才反應過來,老丁指的應該是丁高恆。

  顯然在今天之前,對方就認識自己。

  至於為什麼在剛剛開會的時候沒說起這件事,那就不好去猜了。

  不過楊書玉倒也沒在意常浩南的一時出神,而是繼續說道:

  「老丁當時跟我說,航空系統有位年輕的同志,不止在技術能力過人,而且對於大局的走向也很有想法。」

  擱在剛剛重生那會,要是被這樣地位的人當面稱讚,常浩南肯定還是要激動,乃至頭腦發熱一下的。

  不過現在麼……

  說實話就是已經習慣了。

  畢竟都跟大長老級別的人談笑風生過了,心境已經完全不同。

  因此他並沒有做出什麼明顯的回應,因為對方專門把自己留下來說這麼一通,絕對是還有下文。

  果然,楊書玉的下一句話直接進入了正題:

  「所以,我這裡有一項關於海軍航空兵裝備引進的事情,想聽聽你的意見。」

  「去年和蘇霍伊那邊談十一號工程的時候,我方捎帶著提出了採購一批蘇27改進型,也就是他們叫做蘇30的多用途戰鬥機的意向,前段時間剛剛簽訂合同,空軍76架,我們24架。」

  「簽合同的時候,俄軍方代表應該是有意向我們透露,說可以從現役裝備中抽調一批圖22M3轟炸機,連同Kh22反艦飛彈一起,低價出售給我們,你覺得這筆交易有沒有必要推進下去?」

  顯然,楊書玉在直觀感受過空中力量帶來的壓迫感之後,對於這種遠比轟6D更強的轟炸機有了些許興趣。

  而常浩南的關注點卻在另外的地方。

  海空軍採購蘇30這件事,儘管和十一號工程在時間上有些重合,但二者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聯繫。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這100架飛機要拖到98年末才簽合同,21世紀初才開始交付,而這一世由於他所引發的蝴蝶效應,時間點提前了將近兩年,應該可以提前不少形成戰鬥力。

  飛機倒還是其次,但跟著蘇30一起引進的R77中距彈和Kh31空對面飛彈確實是好東西,前者的導引頭直接促成了霹靂12的誕生,而後者在國產之後的型號鷹擊91則成為了我軍最主要的戰術空地飛彈之一。

  至於那些圖22M3麼……

  「沒有必要。」

  常浩南直接搖了搖頭:

  「對於如今的防空系統而言,用轟炸機進行超音速突防的形式早就已經無法構成實際威脅,未來除了像B2那樣有隱身能力的之外,所有轟炸機本質上都會演變成飛彈載機,只有航程和載彈量這兩個數據比較重要。」

  「而圖22M3的航程大約7000公里,可以掛載3枚Kh32飛彈,這個數據雖然比我們目前的轟6D強上很多,但如果能轟6做進一步的挖潛改進,應該也能做到類似的水平,沒有必要在這裡浪費寶貴的外匯。」

  在對外引進這件事情,常浩南的原則一直是騎自行車去酒吧——該省的省,該花的花。

  不圖高大全,只要最合適自己的。

  海空軍需要即戰力,而航空工業這邊的三代機產能很難在短時間內爆發,那麼再引進一批性能更好的蘇30算是彌補短板。

  況且作為蘇27/殲11的改進型,蘇30在戰術使用上可以無縫對接未來華夏空軍的側衛機群,維護保障方面也可以共用同一套體系,不會帶來什麼負擔。

  然而引進圖22M3意味著要額外再搞一套超音速轟炸機的保障體系,甚至有可能對172廠和603所後續的轟6改進計劃造成不利影響,未免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轟6還有潛力可挖?」

  聽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後,楊書玉第一反應是驚奇:

  「我的意思是,我知道鎬京那邊正在轟6D的基礎上改進轟6G和轟6H,但這兩個型號的航程和載彈量還是和圖22M3有很大差距。」

  「G型和H型確實已經改了很多地方。」

  常浩南露出了一個只有自己才懂的笑容:

  「但那絕對不是轟6的極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