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女帝的決定
天權城的金山寺。
地鳴大師在密室之中,道了一個佛號:「師叔,師弟沒回來,而是去了開陽城。」
正在打坐的天譴大師緩緩的睜開眼了眼睛,身體依然如同乾屍,但現在的氣色顯然比之前恢復了不少。
一個身外化身出現在了天譴大師的身邊。
「這是地雷的劫,早度晚度都得度,不過他終究都是我佛門中人,不如你暗中幫他一下吧。」天譴大師又閉上了眼睛。
地鳴雙手合十:「阿彌陀佛,不過弟子擔心灰鶻的事情,他無法對付。」
「關乎開陽城三百多萬百姓的生死存亡,若成,則是大善。」天譴大師直接給了一句說辭。
「弟子明白了。」地鳴說道,他忽然想到了什麼,「灰鶻也有我佛門的分支,而且傳說灰鶻國內,有一具金身,金身比佛舍利對師叔更好,是否……」
「一切看地雷的造化了。」
「是。」
在金鑾殿,宣武帝扶著額頭。
紅鸞說道:「陛下,咱們是否要出兵對付灰鶻?」
「萬萬不可!」趙玉龍上前一步說道,「如果朝廷正式出兵,那就代表了和灰鶻正式宣戰了,而且開陽是四戰之地,如今有灰鶻在,其他國家的人必然不會擅自出手,這也是另外一種方式的震懾。」
旁邊的尤千歲聞言,立刻否決趙丞相的話語,他說道:「趙丞相,陛下就這麼一個兒子,現在太子殿下獨自涉險,若是不出動大軍,如何能夠救得了殿下?再說了,殿下此去只有三人,而且能戰鬥的就只有太子和太子妃,太子為國為民甘願涉險,但我們卻不能……如果太子的身份被敵人知道,那麼灰鶻的鐵騎他們會輕饒了殿下?」
「但以我們現在的國力,對付灰鶻無異於以卵擊石!若是讓灰鶻知道我們現在國庫空閒,且玉衡城剛剛平定,軍心尚未聚攏,我們如何與他們開戰?」趙玉龍說道。
顯然這個老丞相是不打算鬆口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出兵是極為冒險的事情。
兩個老臣不約而同的看向了宣武帝,讓宣武帝來定奪。
而宣武帝扶著額頭,她說道:「太子殿下說遇到了一個小乞丐?」
「官家,根據飛鷹傳書,太子如今進入到了通古城,而這位小乞丐正是江湖好漢付金龍的女兒,才十五歲,卻跋涉三百里送信。」尤千歲頷首說道。
「我們大炎王朝數百年,最不缺少的就是愛國的熱血江湖人,既然軍隊不能出發,那便用徵召令。」宣武帝說道,她身為江寒的親生母親,自然不會坐視不管。
老丞相和尤千歲面面相窺,他們不約而同的朝著宣武帝抱拳:「還請陛下(官家)明示。」
「徵召令,徵召的是江湖人,魔宗、萬葉劍宗、金剛寺、天劍派等等……另外,讓陸炳過來!」宣武帝說道。
尤千歲急忙說道:「官家,陸炳在殿外候著。」
「讓他進來。」
「是!」
不一會兒,陸炳聽旨進殿,他剛要開口直呼萬歲,宣武帝卻無情的將他打斷。
女帝居高臨下,她說道:「陸炳,立刻讓石傲玉在京城發布報紙,說開陽城的灰鶻賊人所作所為,另外讓一些擅長繪畫的畫師將一些真實畫出來。」
「陛下,這是打算……」陸炳不解的看著女帝。
但宣武帝卻說道:「太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朕很受用。」
朝堂上的大臣紛紛看向了女帝。
而女帝起了身,雙手放在了身後,那一雙眼睛充滿了威嚴和犀利,她說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此話一出,周圍的大臣如遭雷擊,不敢置信的相互觀看。
顯然,這句話是大逆不道,但偏偏是出自太子之口,這也讓大臣們感覺到不可思議。
「這……」一個大臣想要說話,但卻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口。
女帝瞥了他一眼,她哼了一聲說道:「你必然是想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說天下百姓會反朕,是不是?」
大臣們紛紛跪在了地上:「求陛下息怒。」
「朕無怒,何言息怒呢?朕認為,這句話說的恰當好處,千古君王之所以能留名青史,也是因為他們對國有大貢獻,使得百姓安居樂業,過年有餘糧,這樣的太平盛世,誰又會想去顛覆呢?這樣的君王,他們又怎會不去愛戴呢?反之……如果一個皇帝暴虐無道,不用百姓去反之,他自己就會被自己的行為反噬!」
女帝微微抬頭,絕美的容顏在此時卻不僅是美麗,還有一種常人無法言語的聖潔。
她說道:「太子還說過一句話,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些事情朝廷既然不好出手,那就讓江湖人……如此也能讓天下人知道,大炎對付這些蠻人,不需要動用軍隊,因為我國的江湖人,都是一個個愛國之人!」
陸炳恍然大悟:「陛下是讓京城的江湖日報開頭,然後讓其他七個城池的江湖日報都跟進此事,讓全天下人都知道,灰鶻人對開陽百姓做的罪惡?!」
「對!將太子的飛鷹傳書說出來!」女帝朝著尤千歲說道。
尤千歲將那一封信展開,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但如今再看,他心中依然憤怒不已。
「母皇親啟,兒臣本打算回京城,但半路聽聞開陽駭然之時,灰鶻人在開陽胡作非為,濫殺無辜,他們為了開陽的資源和土地,毀報社,誅印社,斷道路,戮人心!」
「兒臣聽聞之後,全身發抖,如此極惡之人,卻在我大炎土地肆虐,他們還頒布了一條法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以至於開陽城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被迫頭束髡髮!」
「欲亡一國,先滅其文化,灰鶻人深諳此道!如此行為,天人難忍,罄竹難書!」
「兒臣所過之處,怎是一個『慘』字得了?」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書信畢,滿朝文武沉浸在這文字的悲憤之中,久久沒有恢復過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