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三大強國伺候他一個

  第852章 三大強國伺候他一個

  大昆彌得到了張飛的回信之後,大為欣喜。

  他立刻回復張飛,表示他是大漢忠臣,大昆彌的勢力一定會幫助漢軍對付小昆彌和康居國,如果漢軍決定征戰,大昆彌一定會帶兵支援漢軍。

  張飛於是定下了完整的作戰計劃。

  而董卓這邊也有自己的外交任務,大昆彌搞定之後,董卓強勢要求小昆彌和康居國一起歸順漢帝國,成為漢帝國的藩屬國,接受漢天子的政令,如若不然,必然會遭到漢軍的討伐。

  小昆彌和康居國接到消息之後,對漢軍這一要求的態度非常不友善,幾乎是把漢使驅逐著離開,放開話,說想要臣服,可以,戰場上見真章,否則就少去他們面前空口說大話。

  張飛聞言大怒,遂下令展開對小昆彌和康居國的戰爭。

  當時是貞觀四年的三月份,張飛將虎騎軍全軍調集到疏勒國境內,令尉頭國、溫宿國、姑墨國、龜茲國四國給漢軍提供糧秣,並且分別派遣軍隊跟隨漢軍一起作戰,得到五千各國聯軍。

  隨後,一萬五千軍隊進入烏孫國境內,得到了大昆彌所部兩萬餘人兵力的支持和糧秣的支持,張飛以全軍主帥的身份發起了對小昆彌和康居聯軍的進攻。

  小昆彌和康居聯軍方面對於漢聯軍方面的進攻其實一開始的態度比較消極,他們內部當時有著較為龐大的反戰勢力。

  這些人認為漢帝國強盛,漢軍強大,彈指間覆滅西域強國焉耆國和疏勒國,漢天子的名號足以嚇跑能征善戰的鮮卑人,這足以證明漢軍難以戰勝,既然如此,他們就更不應該和漢軍為敵。

  須知大昆彌已經投靠漢軍,如果漢軍戰勝,大昆彌必然趁勢吞併小昆彌領地,屆時大昆彌一定會展開對他們的清算,戰敗的下場就是如此的恐怖。

  難道還要繼續戰鬥下去嗎?

  小昆彌本人當時是很動搖的。

  但是康居軍隊的統帥納利多對小昆彌發起了遊說,認為小昆彌應該堅決抵抗,不能和漢帝國講和,否則一樣會受到漢帝國的支配乃至於奴役。

  而大昆彌率先投靠,已經占了先發優勢,到時候各種給小昆彌小鞋穿,頂到最後,搞不好還是要造反,還是要戰爭。

  與其到時候戰爭,不如現在就戰爭,現在還有康居援軍的幫助,肯定比到時候單槍匹馬對付漢帝國的龐大勢力要好吧?

  小昆彌想了想,覺得有道理,覺得到時候與其受到漢帝國和大昆彌兩頭的氣,不如轟轟烈烈干一場,而且漢軍遠離本土作戰,能有幾分戰鬥力保存還不一定,而他自己這邊背靠康居一定可以占據優勢。

  誰勝誰負未可知!

  於是小昆彌彈壓了主和派勢力,決定和漢軍展開戰略對決。

  康居這般行為其實也是為了他們自己。

  康居很清楚,漢帝國在西域擴張勢力的速度實在是太快,勢頭太猛,已經抵達了疏勒國一帶,如此一來,一旦烏孫被拉攏漢帝國的勢力範圍就會直接觸碰到康居國。

  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是漢帝國和烏孫國達成聯盟,康居的老家就會直接受到威脅,等同於和漢帝國這頭龐然大物直接接壤,那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所以無論如何,康居國都要保住烏孫不直接倒向漢帝國,保留這塊重要的戰略緩衝之地。

  不僅是烏孫,連大宛國也要保住,要依靠烏孫和大宛國建立起與漢帝國的戰略緩衝,讓烏孫國和大宛國直接面對漢帝國的勢力,而康居居於其後,如此尚且可以保證一定的戰略安全。

  對於康居國來說,曾經一度強大的它現在正面臨多重威脅,不單單是國內局勢不穩,外部,貴霜帝國和帕提亞帝國對它的戰略擠壓還是比較明顯的。

  如果此時此刻漢帝國再把勢力擠壓過來,康居國將直接面對漢帝國、貴霜帝國和帕提亞帝國的三重擠壓。

  三大強國輪流伺候他一個,哪裡來的福氣?

  男上加男都沒有那麼男。

  它已經沒有多餘的力量可以應對漢帝國的龐大威脅了。

  幸好,小昆彌的腦子不太好使,而且小昆彌的實力也不會很弱小,康居方面覺得依靠小昆彌和他們的聯軍,應該可以和漢、大昆彌聯軍進行對抗,把戰線穩住,進入長期對峙模式。

  在此基礎之上,康居國會進一步聯合大宛國,讓大宛國也成為他們的屏障,隔絕漢帝國的威脅的同時,也能為抵擋貴霜帝國的北上戰略提供一些助力。

  康居方面想的挺美,但是問題在於,張飛想得更美。

  第一階段的西域戰略就是要南北兩路齊頭並進,最後在大宛國會師,將大宛國以東全部西域諸國納入統治範圍之內,答應的收為藩屬國,不答應的直接滅掉,設為西域都護府下轄的郡縣,直接接受漢帝國的統治。

  劉備要在西域之地搞一搞另類的【郡國並行制度】。

  所以在這個層面康居和漢帝國就有著不可調和的利益爭端,地緣政治碰撞盪起的層層漣漪註定了二者之間必然有一場大戰。

  儘管漢軍已經在疏勒國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數日之內結束了疏勒國軍隊的抵抗,並且快速滅國其國,這一強悍的戰鬥能力讓康居國心存警惕,但是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人類嘛,始終都有點小小的「賤」。

  納利多和小昆彌展開動員,動員起了聯軍三萬五千多人,和漢軍主導的多國聯軍的人數差不多一樣,雙方從人數上來說是勢均力敵的,不過在具體戰鬥層面,張飛一樣沒有把康居國和小昆彌的聯軍放在眼裡。

  根據大昆彌對康居國和小昆彌方面軍事能力的描述,張飛基本斷定這是兩個平庸的敵人,作戰能力不會比疏勒國強多少,只不過在騎兵方面更有優勢。

  儘管如此面對強悍的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馬蹄鐵的漢軍騎兵來說,他們一樣沒有優勢。

  因為雙方都對自己懷有一定的自信,所以這一場戰略意義上的決戰居然是以遭遇戰的形式展開的。

  貞觀四年三月十九日,兩軍在烏孫國中部草原上展開大戰,激戰一個上午,漢軍主導的多國聯軍獲得全勝,康居和小昆彌聯軍慘敗。

  其實如果是漢軍直接出手,這場戰鬥可以結束得更快一點,但是大昆彌方面也好,龜茲國方面也好,那些小國也好,為了證明忠誠和嚮往,似乎都很想在張飛面前露一手,於是主動提出要【為王前驅】,為大漢而戰。

  張飛一開始不想答應,但是轉念一想,對康居和小昆彌所部的作戰能力他也是道聽途說,沒有親眼見識過,所以如果能親眼看一看,應該也有好處。

  於是張飛點頭答應,並且把前線指揮權交給大昆彌,讓大昆彌來指揮多國聯軍與康居、小昆彌聯軍的作戰,雙方一開始就打出了真火,你來我往,步軍對拼,騎兵對沖,打得不亦樂乎,大昆彌和小昆彌甚至都親自上陣了。

  但是在張飛看來就多少有點菜雞互啄的意思了,他本以為大小昆彌連年作戰,應該在戰術和戰鬥力上頗有建樹,但是沒想到雙方的戰術水平都很低下。

  康居國也不說了,看起來龍精虎猛,實則連騎兵陣與步兵陣的組織都很不完善的樣子,張飛注意到他們的前進和後退的速度都相當有限,顯然不是合格的士兵能幹出來的事情。

  如此一來,答案就很明顯了。

  他們絕不是漢軍的對手。

  眼看著這菜雞互啄的戰場,張飛忍不下去了,於是果斷下令漢軍投入戰場,對康居、小昆彌聯軍展開碾壓式破襲。

  漢軍加入戰場之後僅僅一炷香的時間,戰場局勢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動,漢軍從左右兩翼抄掠康居小昆彌聯軍的側後方,康居統帥納利多則派遣康居騎兵予以迎擊,希望能阻擋漢軍兵鋒,給前線死戰的小昆彌爭取一點戰略支援。

  結果一炷香的時間,康居騎兵就被漢軍騎兵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小昆彌所部側後方完全暴露給了漢軍鐵騎,漢軍鐵騎輕而易舉地撕裂了小昆彌所部的步軍防線,開始大殺四方,縱橫馳騁。

  而張飛直接帶著另外一部騎兵沖向了康居本陣,猛烈的衝擊之下,康居本陣也沒堅持到兩炷香的時間,就被漢軍碾碎了。

  納利多本來以為自己能抗衡一下漢軍的,就算打不贏,也能爭取一點時間,到時候看著情況不對,他就帶著親衛騎兵親自衝鋒,和漢軍死戰,決不後退。

  結果根本輪不到他主動衝鋒,他就待在原地不動,漢軍騎兵快速接近了他,將他團團包圍,展開激戰,並且很快消滅了他周邊所有的親衛騎兵,順利將他生擒。

  康居戰旗被漢軍騎兵砍斷,康居軍隊戰敗小昆彌所部在前線遭到了張飛和大昆彌所部的前後夾擊,很快崩潰,小昆彌懷著極為複雜的情緒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直到身邊的親衛全部戰死,他還在揮刀死戰。

  最後小昆彌力竭,被大昆彌親手殺死,斬下頭顱,嘶吼著宣布了他們的徹底勝利。

  勝利的呼喊聲傳遍了草原的每一個角落,貞觀四年三月中下旬,漢帝國的勢力徹底蕩平了烏孫國的反抗勢力,獲得了全勝。

  戰後,張飛快速向劉備上表報告戰事,自己帶兵追擊參與的康居殘兵進入了康居國境內,將殘兵全部絞殺、俘獲之後,才大搖大擺的返回了烏孫國境內。

  此戰之後,漢軍在西域北道已經沒有任何敵對勢力了,還存在著的國家,除了大宛國之外,已經全部臣服漢帝國的勢力,第三帝國的腳跟算是在北道徹底站住了。

  此後,在四月中旬劉備得知消息之後,立刻決定按照車師國的例子,將小昆彌的領地封給大昆彌作為獎勵,而把小昆彌的臣民作為罪人全部遷徙到疏勒郡,由漢帝國進行郡縣式的直接管理。

  張飛在西域北道打的轟轟烈烈,如火如荼。

  而同一時刻,在西域南道,董卓的副使王充因為南道強國莎車國和于闐國的不配合,而不得不向本國方面求助,於是任職西域軍區第二負責人的鎮西將軍趙雲得到消息,遂親自率領五千軍隊趕來支援。

  趙雲本來是沒有出戰的,張飛出戰,他這個鎮西將軍就該留守,為張飛整頓後勤,不過因為涼州刺史的得力,趙雲得以騰出手來,正巧王充向國內請求支援,於是趙雲就率領軍隊進入南道。

  同時,趙雲還號召了已經決定臣服的鄯善國和扜彌國共同出兵和糧秣,給漢軍提供一定的支援。

  鄯善國和扜彌國已經得知了漢軍在北道的煌煌戰績,不敢違抗趙雲的命令,於是各自提供軍隊和糧秣,還主動為漢軍修建軍營,十分努力地討好漢軍。

  在他們的支援下,趙雲得以帶兩萬餘名士兵進入于闐國內,在于闐國境內會合了前路受阻的王充和護衛他的一千漢騎,整頓兵馬,向于闐國發起了最後通牒。

  于闐國不是一開始就要和漢帝國為難的,一開始,王充和于闐國談的還不錯,于闐國王甚至都決定派人去雒陽朝貢了,結果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一夜之間,于闐國王態度大變,要求王充離開國境,否則就要出兵攻打王充。

  王充很憤怒,多方打聽,終於得知是莎車國派人和于闐國王交談了一些事情,使得于闐國王改變態度,要和漢帝國對抗了。

  具體內容似乎是莎車國認為漢帝國來者不善,是要奴役各國,而于闐國和莎車國加在一起能夠拉出五萬多兵馬,為什麼要給漢帝國做走狗之類的話術。

  然後莎車國方面還提出願意讓于闐國做西域南道的大佬,他們也願意跟隨,所以希望于闐國不要接受漢帝國統治。

  于闐國王就被說動了。

  趙雲不管那麼多,既然做出了對抗的決心,就要承擔對抗的後果,最後通牒無果之後,趙雲統兵展開進攻,而于闐國王也率領于闐國的軍隊和漢軍交戰,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