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庭前月(六十九)
一同用過膳食後,玉輪上梢頭,十二三里月相已見初圓。江玉楓書房窗外金桂還未落盡,帶著輕微寒氣若有似無的飄進來,茶爐里青煙一起,是能稱一句「好個霜天。」
萬家燈火初上時,宮裡幾個太監鬼祟出了宮門,走的是無名道,拖的是無名人,去的卻是有名處。
到底兒時情誼尚在,人死債消,或然魏塱還有些感激黃旭堯不惜一死遞了消息往宮裡,是故特意遣了人,交代尋個廟宇,也做場法事。縱是不能風風光光的葬,好歹多雇擁幾個光頭和尚唱唱吟吟的送一程,黃紙也多燒幾張。
事過了整整一日,想不透的許多東西,都漸漸想透。黃旭堯的彌留之語,是「祖父.寧城.寧城是祖父與霍准」。
比起前面黃旭堯一堆話,這幾個詞實在沒什麼分量。且不說寧城如何,就說其間牽扯的人,黃續晝與霍准皆已喪命。便是當真二人坐了什麼,總不能再將骨頭挖出來定個罪。
而魏塱初時也想不起千里之外的寧城,能與京中兩位文臣扯上什麼關係?可退朝後的諸多時候,甚至上朝時面對文武百官,他亦忍不住思索黃旭堯說的話究竟有幾分可信。
不可信,不敢信,究竟要不要信。
這個幼年與自己友愛有家的表弟不惜一死,就為說這些事?如果這些事真的存在,他不更應該活下來報仇雪恨才對麼。
思索了很久,是猛然間一瞬的醍醐灌頂。
篡位啊,自己身子底下的龍椅,身子上頭的金冠,身子上穿著的朝服,都是竄來的。
他非真命天子,非父死子繼,也非群臣選賢。
他是個,弒父篡位的.逆賊。
好似京中忽而就到了隆冬數九,魏塱坐在書房裡,一陣周身寒意哆嗦,想叫太監來加個氅子,又恐讓人看出了自己私下偶爾間的膽怯。
他帶著閃爍驚慌想起當年早早籌備寧城公事,原是務必要阻拓跋銑南下。新帝登基,最重要安民心穩社稷。雖然薛家要死,可怎麼可能真的讓胡人過來呢,那不是給名不正言不順的自己再添一筆罪名麼。
自古兵不厭詐,拓跋銑在拖住薛弋寒以後,於魏塱而言,其利用價值已經被悉數榨盡。彼年他年少,和薛凌一般對著個胡人嗤之以鼻,誰會蠢到真的給那些番人蠢狗四座城。
就是自己幼妹,那也是賠薛家的葬,賠胡人,配嗎?
可寧城緊挨著平城,用將用帥,莫說他一個皇子,就是當時在位的梁成帝,也得和薛弋寒打個商量,何況無緣無由,憑什麼換了人家舊將。
只能是以和親為由,找個能接手的人送親過去,在那候著。戰事一起,立即領命上陣。
即便如此,人選也不好找。朝中眾臣要麼一心捧著梁成帝,要麼都對舊太子魏熠讚譽有加。魏塱初登地位,能依仗的只能是黃霍兩家。
這還只是其一,他既不想失了寧城,當然是要找個能守住的武將去。黃家近十萬兵權里,倒也挑的出幾個有過戰事經驗的,可好些皆是與薛弋寒有過交情。
另來魏塱有意任用新人,他確然恭敬稱黃續晝一聲外公,又在無人處對著霍准「岳父」二字喊的親熱,可黃家到底是外非內,霍家就更不用說了。
魏塱當年已是弱冠之齡,非三歲小兒。焉能不知自己若無實權在手,坐得帝位,不過一傀儡天子。
而自己如果能挑個可用之人,賜他金印寶冊送公主往胡地,恰逢薛家內亂,外地入侵。保國於危急之時,救民於水火之間,事成便有功勞在身,又得寧城一線兵馬在手,於自己,總是個依仗。
從這些事來說,魏塱那時還真沒打算過要割地於人。不止是沒打算,還巴不得是個可信之人去把拓跋銑阻於寧城之外。
然人之所願,八九不能成。他龍椅上不過坐了區區數日,公主就要啟程,其婚事之倉促,梁百年來少見。
這麼短的時間裡,魏塱還沒能瞧出誰可以用,當時的昭淑太妃指定要黃旭堯前往,力夸其為黃家這一輩翹楚之才,定能為陛下分憂解難。
魏塱自是不願,先不提黃旭堯能不能去守城,便說他是姓黃,已然讓魏塱心生芥蒂。
黃家已有近京兵權在手,若是去了,哪怕丟了寧城,只要最終將胡人驅走,西北之地,黃家就能插一腳。
這威脅,大了些。
沒登基之前,一心盼著上天讓黃家好些。登基之後,又盼著上天讓黃家不要那麼好,想來上天也是為難。
索性好與不好的,也不是他魏塱一張嘴就能讓上天點頭。所以,早該他原早該知道,天子金口玉言,本身就是句狗屁話。
明著不能拒絕自己的母妃,魏塱只存了黃霍兩家相爭,自己得利的心思,與淑太妃推說霍家未必能准。
他本來以為霍准要反對此舉。畢竟黃家若去占了西北,那梁大半兵權在黃家手中,區區一個京中御林衛可就不太夠看了。
誰曾霍准竟一口應下。黃旭堯為使,送無憂公主往北之事就此一錘定音,有道是皇帝兄送皇帝妹,足見梁之誠意。
直到寧城失守的消息傳來,魏塱還在想那時霍準會同意如此的輕而易舉,莫不是料定黃家皆是紙上談兵之輩,去了正好給霍家鋪路。
他吵吵嚷嚷怪罪自己的母妃非要用黃家人時,淑太妃一句「難不成用霍家」,也讓他以為自己的母妃是一心向著自己。
往事浮顯到如今,魏塱才磨牙切切的弄明白。黃續晝和霍准兩隻老狐狸,分明是,合手將剛登基的他玩弄於股掌之上。而自己的母后,舅舅,大抵都是知情人。
所以黃旭堯要進宮,而不是趕回黃家求援。
京郊靜慈寺不比京中隱佛寺菩薩眾多,不過終日裡雖是香火寥寥,好歹沒斷過。畢竟世間芸芸眾生,多的是不肯回頭,所以觀音常年倒坐。
辦事的都是魏塱原府上的人,不比旁的陽奉陰違,所以點了靜慈寺里最老的高僧,說是自家公子往京,途逢歹人,喪命於此,想以隨身錢物在寺後林子裡覓一方淨土,不求位列仙班,但求個魂歸故里。
老僧連念阿彌,黃旭堯一副薄棺下葬。幾鏟黃土一埋,紅塵歲月消盡,往事煙雲隨風。
原該是,他最能說清楚自己為何進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