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青的意識仿佛在虛空中漂浮,周遭是一片混沌,直到一股強烈的衝擊感將他拉回現實。他睜開了眼,卻發現自己躺在一片被硝煙和血漬浸染的土地上,四周儘是斷劍殘甲,屍體橫陳,遠方的夕陽將天空染成了血紅,映照著這殘酷的戰場。
霍青掙扎著坐起來,身體沉如鉛灌,每一塊肌肉都在抗議。他低頭審視自己,只見一件破爛不堪的漢服裹身,與他那21世紀的T恤牛仔截然不同。他的大腦仿佛被風暴洗禮過,僅存的記憶碎片如同散落的珠鏈,難以串連成完整的過往。
他環顧四周,試圖尋找線索,目光最終落在不遠處幾面殘破的旗幟上,那旗幟在風中搖曳,隱約可見「劉」字和「曹」字。霍青心中一凜,難道自己真的穿越到了三國亂世?那個他曾經在歷史書中無數次翻閱的時代,如今卻以如此直接而殘酷的方式呈現在他面前。
生存的本能驅使霍青在廢墟間尋找食物和水,他艱難地挪動著身軀,每一步都踩在歷史的塵埃之上。幾天時間,他依靠著微薄的資源苟延殘喘,同時通過與流離失所的難民交談,逐漸拼湊出這個世界的輪廓——這裡是蜀漢的邊境地帶,劉備在成都即位不久,群雄割據,烽火連天。
霍青的心思迅速轉動,他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時間大約是建安十九年,一個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節點。作為現代人,他雖對這段歷史了如指掌,但在冷兵器時代,那些現代科學知識顯得蒼白無力。如何在這個時代立足,成為他亟待解決的問題。
幸運似乎並未完全拋棄霍青。一日,他在廢墟中救下一個身受重傷的老者,老者雖氣息奄奄,但眼神中透露出的精光卻讓人不容小覷。原來,這位老者曾是蜀漢的一名退伍將領,見霍青心懷仁義,決定傳授他兵法武藝,作為報答。霍青深知這是他融入這個時代的重要契機,於是他日以繼夜,刻苦訓練,不久便在武藝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當霍青學滿之後,決定離開老者,獨自前往成都,希望能成為劉備帳下一員大將,為蜀漢統一全國做出貢獻。終於站在成都城前,霍青深吸一口氣,感受著這座古老城市跳動的脈搏。感慨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對一切都感到陌生的穿越者,而是真正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一部分。
霍青踏入成都,眼前的景象讓他震撼。街道繁華,商鋪林立,商販的叫賣聲、學子的讀書聲、民眾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市井畫卷。然而,對於霍青來說,如何在這座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依然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霍青明白,在這個時代要想有所作為,僅僅依靠武藝是不夠的,必須深入了解這個時代的思想文化,以及掌握士大夫階層的語言藝術。於是,他開始頻繁造訪成都的書肆,購置各類經史子集,日夜研讀,不僅加深了對三國時期文化的理解,更在不經意間提升了自己的文采。他嘗試著以現代人的視角,結合古人的智慧,撰寫了一些關於治國理政、軍事策略的短篇論文,這些新穎獨到的觀點很快在士大夫之間流傳開來,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霍青在成都城外的錦江邊散步,正值春雨綿綿,江邊泥濘難行。行至一處偏僻拐角,他隱約聽見微弱的呼救聲。隨著聲音靠近,他發現一名年輕書生正被幾個地痞惡霸圍困,他們顯然是看準了書生柔弱,想要奪走他隨身攜帶的書籍和財物。
霍青沒有絲毫猶豫,快步上前,運用自己從老者那裡學來的武藝,巧妙地以巧勁和速度制伏了那幾個惡霸,過程中儘量避免造成嚴重傷害。書生得救後,驚魂未定,感激地看著霍青,兩人相互介紹,書生自稱是諸葛均,乃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堂弟,正在成都求學,不料途中遭遇此劫。
諸葛均對霍青的出手相助極為感激,同時也對霍青展現出的深厚學識和豁達胸襟感到由衷的欽佩。在交談中,霍青無意間透露出對當前時局的獨到見解,以及對未來戰略的初步設想,這讓諸葛均眼前一亮,認為霍青這樣的人才不應埋沒於民間,應當為國家所用。
於是,諸葛均主動提出引薦霍青給自己的兄長諸葛亮。幾日後,在諸葛均的安排下,霍青攜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關於南蠻治理和北伐策略的書面建議,踏入了丞相府。府內布局嚴謹,書卷氣濃厚,處處透露著主人的智慧與品味。見到這位傳說中的臥龍先生,霍青心中難免緊張,但他很快調整心態,以清晰的邏輯和富有遠見的分析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提出,南蠻的治理應注重恩威並施,通過教育和貿易來促進文化交流,減少衝突;北伐則需要精心策劃,利用奇謀與地形優勢,同時發展內政穩固後方,逐步消耗敵軍實力。這些見解不僅體現了他對歷史的深刻理解,更融入了現代的戰略眼光,令諸葛亮頗為欣賞。
諸葛亮聽後,眼中閃過讚賞之色,他深知人才難得,尤其是像霍青這樣既有實戰經驗,又具備宏觀戰略思考能力的人更是不可多得。他當即決定將霍青納入自己的幕僚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