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兩軍緩緩推進的中心點,恰好正是基蘭所在的地方。
無奈下,基蘭便駕著機甲往一枚全由氣體組成的行星內躲了進去。
這種充滿毒氣且壓力巨大的巨大行星,上面的氣流極不穩定,成天都是刮著超級巨風,所以不但一般的戰艦或機甲不會進來,往往他們在前進時,還會刻意的避開這類星球的引力圈。
當然了,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一般的偵測設備是全然無法發揮效用的。
但是機甲這集所有先進科技於一身的機甲,不但在通訊與偵測上完全不受引響,連行動都一如在太空中般,完全不受拘束。
很快的雙方便開始互轟遠距離的能量炮了,但是因為距離還是相當的遠,所以能達到的效果實在有限。
尼爾森的艦隊由一艘戰艦作先鋒率領著五百多艘的戰艦往前殺出,第二波的戰艦又另一艘的戰艦領軍,總共有二百多艘戰艦來保護著數十艘的補給艦。
很快的,第一波的戰艦便已和呈鋒矢陣式前進的第二軍團艦隊進入猛烈的炮火互轟狀況。
但是因為第四軍團方面有戰艦作為主要火力,沒多久第二軍團在損失近十艘戰艦後,開始往後快速退走。
第四軍團搶得先機後,更是緊咬著不放過居中的那二十多艘戰艦,一路緊隨著追殺過去。
後面的第二波艦隊,怕前方艦隊和自己離開太遠,自己的補給艦支持不到他們,因此也加速的往前衝過去。
基蘭幾乎沒碰過這種大集團正規軍的近距離艦隊大戰,他很仔細的觀看交戰雙方的戰術與戰場陣式的變化。
第四軍團尼爾森的艦隊就像兩把鋒銳的矛頭,一前一後猛力的往對手的大盾牌刺過去一般,盾牌抵擋不住後,只好一步步的往後退卻,而且還漸漸的從中央往內縮進去。
不到半小時,科里頓上校的艦隊便已讓出了一大片的空域,艦隊也已被拉長成一個管狀陣式,有點將尼爾森第一波艦隊的前半部給包圍起來了。
基蘭有點明白科里頓上校的戰術了,但是基蘭不解的是,他的艦隊數目不夠多,這樣的圍殺風險太大了點吧。
接著基蘭把眼前雙方艦隊的布陣與之前貝利卡所給的空域圖互相匯合起來一起觀看後,終於看清楚了科里頓上校的戰法,基蘭頓時會心的一笑,這個局布置的實在太巧妙了。
不但把尼爾森給騙了,連自己和貝利卡、蘭洛德也一直沒看出來。
原來在這遍空域中那些密布在四周的火炮,並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布防著,他們的位置竟是早經計算過後,所設下的一個大型陷阱。
這些大大小小的火炮威力雖然不怎麼強大,對一般的戰艦不派構成威脅,除了數目上的優勢可以讓對手增加困擾外,能達到的實質效用還是有限。
基蘭饒富興趣的看著戰情的演變,因為他相信礙德華上校不會不明白這點的,所以他一定有更巧妙的運用才是。
這時尼爾森的第一波艦隊已全然的進入了火炮攻擊網,但是那些火炮卻還沒動作。
此時科里頓上校的艦隊又損失了近十艘戰艦,而尼爾森這邊不過被擊毀七、八艘而已,雙方艦隊火力的差距,在這種正面對決下是立刻分出高下。
只是尼爾森這邊的艦隊防護罩能量都已被打掉將近一半了,但即始如此,以這樣的進攻速度來看,應當可以在能量耗盡前將第二軍團的艦隊全殲,況且後面的運補艦隊正火速的趕過來。
戰情是一面的向尼爾森軍團傾倒。
沒多久,尼爾森軍團的第二波艦隊,也就是其運補艦隊,也已趕上來了,逐步的進入了火炮攻擊網。
等到最後一艘戰艦也全進入了火炮網後,所有的火炮在同一瞬間全數的往第二波艦隊轟過去。
一時間整個空域被無止盡的聲光效果給掩沒,沒人可以看清第二波艦隊的狀況了。
因為這些小型炮火是獨立於太空之中,所以能量有限,能攻擊的時間並不會很長久。
隨著時間的過去之後,炮火聲音漸止,煙消雲散之後,第二波艦隊中的戰艦們除了防護罩能量減少近半之餘,無一毀損。
但是那十多艘的補給艦卻無一倖免,全數於這波攻擊中慘遭摧毀。
原來,這才是科里頓上校的目的,斷絕尼爾森艦隊的補給。
此時,從附近的一些小行星上,連著轟出太空長程防空火炮,一一的轟往整個尼爾森的艦隊,配合著地面火力支持,科里頓上校的艦隊也開始著手全力反擊,一時間尼爾森艦隊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一般來說,地面防空炮火的威力與艦載火炮根本不是同一個檔次的東西。
地面的防空火炮,即使是最小管的,都有不輸戰艦主力火炮的威力,更何況是那大數倍的大型要塞火力,那東西只要一發就可以把的防護罩能量打掉一大半。
不過地面火力有它的局限性,他受限於星球自轉及公轉的緣故,並不是隨時都能夠提供火力上的支持。
而且他對與往自己這星球攻擊的太空艦隊比較能發揮有效打擊,對於太空中停泊的戰艦也有殺傷力。
但是對於通過其攻擊範圍內且在行動中的戰艦就多少威脅性了。
也是因為如此,所以尼爾森艦隊的指揮官一開始並沒有考量到這種火炮的威脅性。
但是現在,因為艦隊前進的動力被愛華上校給擋了下來,此時此刻他的艦隊就如差不多等同於停著的一樣,而且艦隊的布陣還更為集中,對於地面火力來說,根本就是活靶一般。
基蘭知道了,科里頓上校一直遲遲沒有全力反擊,應當就是在等所有的地面火炮所在星球自轉,讓所有火炮對準到敵人的艦隊,這才發動最猛烈的反擊。
地面火網連轟數輪後,第一波的尼爾森艦隊損傷大半,連戰艦在連翻閃躲下還是被打掉近五分之四的防護罩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