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大型直升機

  第291章 大型直升機

  幾天之後,西工大。

  陳念坐在書桌後,梳理著手頭最新的進展和計劃。

  做完自己該做的事情之後,剩下的工作實際上並不屬於陳念,而是由上級專門成立的一個災備工作組負責。

  這個災備工作組完全獨立於星火小組,只接受星火小組的技術支援,而沒有領導從屬關係,目的就是為了能最高效、最客觀地進行準備工作。

  陳念並不在小組名單里,原因很簡單,在這方面,他既不專業,也沒有任何應對的經驗。

  所以,在提供完信息、輸出完有關「地震盾」的技術之後,陳念的工作重心,又重新轉回了技術研發上。

  「兩艦」、「五彈」的項目已經進入到自運轉階段,金屬氫方面,由於陳果那邊與艾薩克的溝通暫未取得進展,陳念也不著急浪費源點去強行推動。

  所以,他的近期目標,就轉移到了直升機上。

  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跟朱學軍說過,要支援陸軍的話,也是從直升機開始。

  而現在,正好可以把這個目標落實。

  事實上,如果要說華夏跟老美在軍事裝備上差距最大的一個領域,也許有人會提航母,有人會提高性能戰鬥機,也有人會提戰略核潛艇。

  但如果拋開各型裝備的戰略地位和戰鬥力,光從絕對的「技術差距」上來分析的話,陳念覺得,首當其衝的,還得是直升機。

  在2007年這個時間點,包括旋翼、發動機、電傳飛控、軸承傳動等等在內的一系列直升機研發關鍵技術,國內都是遠遠落後於美方,甚至在某些方面,直接就是一片空白。

  哪怕在十幾年以後,直-20、武直-10都服役了,我們的直升機技術卻仍然還落後老美20年以上。

  因為,直-20隻能算是黑鷹的改良型號,而武直-10,雖然大部分軍迷都用它來對標阿帕奇,但其實,它也就是一款第三代中型機而已

  而之所以直升機技術落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錢。

  因為沒錢,所以有限的資源只能投入到更加具有戰略意義的武器裝備上。

  這絕對是正確的思路。

  畢竟造一架直升機,和造一架戰鬥機,孰輕孰重,相信沒有人選不出來。

  ——

  不過,陳念之所以現在要點開直升機這條路線,理由其實也很充分:

  時代變了。

  華夏的影響力不再局限於一國之內,我們需要執行的任務也不再只是你死我活、血拼到底的「毀滅戰」。

  以非洲為例,如果吉布地軍港能有幾架不同種類、不同用途的直升機坐鎮,那麼在處置一些小規模衝突、小規模威脅事件時,就會得心應手得多。

  當然,除了軍用領域,就像之前所說的,哪怕單純考慮後續的救災用途,我們也應該擁有自己的重型運載直升機。

  短期可以靠買解決燃眉之急,那麼長期呢?

  總歸還是要靠自己的.

  想到這裡,陳念深深吐出一口氣,隨即在本子上寫下了幾個選項。

  武裝直升機。

  重型運載直升機。

  通用直升機。

  針對每一個選項,他又在後面列舉了幾個最具代表性機型。

  比如武裝直升機對應的長弓阿帕奇AH-64D,雄鹿MI-35,X-2。

  通用直升機對應的是V-280、直-20。

  至於重型運載直升機,對應的則是最經典的米-26H-47支奴干。

  陳念逐一分析了這幾款直升機的性能,在進行綜合考慮之後,確定了他這一次要解析的目標。

  一架性能超過15年後服役的X-2的重型武裝直升機,以及一架對標米-26的重型運輸直升機。

  前者彌補陸軍戰鬥力的短板,後者填補我國在此類機型上的空白。

  不過,由於沒有可以直接「參考」的機型,陳念只能選擇自己去做初步的性能設計。

  現在國內發動機、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各個領域都有了長足進步,如果還滿足於米-26的56噸最大起飛重量就有些不思進取了,陳念決定直接一步到位,上到80噸以上。

  這算是非常極端的功能設計,達到這個起飛重量之後,這架飛機的唯一用途,就只剩下載重運輸這一項了。

  似乎看上去有些雞肋,但實際上,陳念還另有目的。

  極端設計帶來的是極端的技術進步,只要這架飛機能造出來,製造先進直升機所需的種種技術一定能順勢得到突破。

  於是,陳念沒有猶豫,確定好性能參數之後,直接便啟動了解析。

  他現在手頭上還有110點源點,而這架被暫時定名為直-30的重型直升機所需要消耗的源點數量是28點。

  很貴,但也物有所值。

  因為,在直-30完成解析之後,他所設定的具有高雷達隱身性、高火力強度、高機動性的武直-30,所需要的源點數量直接從36點斷崖式下跌到了6點!

  而這6點源點,其實大部分還是花在了其配套的機體設計、雷達和武器設計上。

  直升機工業中所需的基礎技術,已經基本全部打通點亮了。

  陳念滿意地點了點頭,他花了接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才把兩架直升機的技術全部吸收完畢。

  接下來,就是慢慢將技術整理出來,輸出給602所去研發落地了。

  想到這裡,陳念拿起電話。

  他沒有聯繫陳果,而是直接打給了林永明。

  國內的主力直升機研究所是哈爾濱的602所,這個研究所歸屬於中航二集團,雖然與一集團並不屬於同一個集團公司,但雙方交往密切,尤其在無人機研發項目上,之前的彩虹項目,就是雙方合作的典型代表。

  所以,找林永明,和找二集團主管的效果是差異不大的-——最多也就是多了一個中間溝通人而已。

  電話接通之後,陳念直接開口說道:

  「林總,重型直升機技術的事情有眉目了。」

  「我這邊有幾個關鍵技術突破的思路,主要包括無軸承旋翼、大功率渦軸發動機、總體氣動布局幾個方面。」

  「我想請您聯繫一下二集團那邊,讓他們準備啟動研發項目——資金從星火小組的預算里出。」

  聽到陳念的話,哪怕早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林永明還是忍不住吃了一驚。

  這麼快?

  要知道,從陳念提出要做重型直升機,到現在才過去了不到一周的時間。

  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別說「自己創造」,就算是有人把技術文檔擺在面前,你想去看懂也沒那麼容易.

  果然,對這個少年,還是不能以常理度之。

  哪怕拋開他身上那些神秘的光環,只看他的個人能力,也可以說是優秀得可怕了。

  於是,他開口回答道:

  「收到,我去跟二集團那邊聯繫。」

  「不過小念,這麼短的時間,技術消化起來怕是不容易。」

  「我建議先從渦軸發動機開始,搞定了這一塊,後續其他技術的難度梯次下降,進度就能快起來了.」

  「我知道。」

  陳念立刻回答:

  「渦軸發動機肯定是最核心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沒有任何案例可以參考。」

  「因為,這台發動機的設計功率在13000kw左右,比米-26的D136-2型發動機還要高出40%。」

  「我建議,還是採用H-20當時的策略,與俄方合作,儘可能降低落地過程中的難度。」

  「.這點我贊同,不過你先等等,多少千瓦?」

  「13000千瓦。」

  「.好傢夥,伱是想把這台直升機的載重提到30噸以上嗎?一個130?」

  「不是。」

  聽到陳念的回答,林永明稍稍鬆了口氣。

  畢竟,30噸的載重,確實是有點太過誇張了.

  然而,還沒等他反應過來,陳念便繼續開口說道:

  「按照我的設計,功率上升與自重上升是沒有線性相關的。」

  「這架直升機的最大起飛重量要達到80噸以上,但是,機體自重要控制在40噸以下。」

  「所以,最大載荷不是30噸,是40噸。」

  「.」

  林永明徹底沒話說了,停頓了好幾秒,他才開口道:

  「這會不會太極端了?我是說,它的應用場景也許沒那麼廣泛啊」

  「是有點極端。」

  陳念的聲音沒有絲毫波動,他繼續說道:

  「但是,這可以看做一種技術積累。」

  「等我們需要建設大型空中平台的時候,這架直升機的所有技術,都不會浪費的」

  幾天之後,莫斯科,米里莫斯科直升機廠。

  馬羅科夫坐在辦公室內,面對著米里廠的負責人侃侃而談。

  「.所以這一次,對方提出的條件其實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極為優越了,整整5架米-26的採購合同,外加一系列的後期維護協議,如果能做成,你們能夠獲得的利潤將遠遠超過你們的想像。」

  「更重要的是,華夏已經開始計劃研發和生產他們自己的重型直升機,並且意圖與我們合作。」

  「如果能獲得這次的合作機會,我們的直升機工業,將有機會再向前邁出重要的一步.」

  「等等,馬羅科夫,你是在跟我開玩笑嗎?」

  ωωω★ttKan o

  負責人詫異地打斷了馬羅科夫,隨後繼續說道:

  「『我們的直升機工業』?以華夏人的技術水平,怎麼可能推動我們的直升機工業發展?他們跟我們合作,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我們對他們的單方面援助吧?」

  「馬羅科夫,我知道你現在是雙方合作的關鍵人物,但你也不能像是一個商業掮客一樣,總是站在他們那邊說話吧?」

  聽到負責人的話,馬羅科夫無奈地笑了笑。

  自從H-20項目、PAK FA項目取得重大成功之後,他就成為了官方欽定的「合作大使」,只要是與華夏有關的項目,都會有他的身影。

  在這種情況下,留下「掮客」的印象倒也不奇怪。

  不過,馬羅科夫問心無愧。

  他自認為在這些項目中,自己從來就沒有謀取過私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國家的發展。

  於是,他坦然地回答道:

  「我確實是站在他們那邊說話,因為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他們的確占據著優勢。」

  「沒錯,他們在直升機『成果』的領域確實還相對落後,但我要提醒你,三年之前,他們在四代機的『成果』上也很落後。」

  「發展到現在,站穩四代機頂尖地位,開始挑戰老去的技術霸主,他們花了多少時間?」

  「直升機領域同樣如此——他們既然啟動了項目,很顯然,就一定是有把握的。」

  聽到馬羅科夫的話,負責人沉重地點了點頭。

  他並不是蠢貨,也並不迂腐,所以對馬羅科夫所說的事實,他其實也有過了解和思考。

  ——

  只不過,要讓他在短時間內放下自尊心,去接受「上下顛倒」的事實,確實沒那麼容易而已。

  沉默了良久,他終於開口說道:

  「這次的合作,我不反對。」

  「但是,我始終認為,項目的時間太緊,要求太嚴格了。」

  「萬一不能按時交付,我們怎麼辦?」

  「沒有萬一,哪怕拋棄其他項目,我們也必須完成交付。」

  馬羅科夫鄭重說道。

  「.那就試試。」

  負責人微微點頭,但隨即又問道:

  「所以他們到底為什麼要的那麼急?有什麼關鍵性的戰略需求嗎?近期他們的壓力主要在非洲,哪怕要發展直升機,也應該是從武裝直升機開始吧?」

  ¸ тт kдn¸○

  馬羅科夫攤了攤手,回答道:

  「你還真把我當成華夏人了嗎?」

  「這樣的信息,我怎麼可能知道?」

  「我手裡的情報不比你們多多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這一次的採購,似乎確實是具有『專門用途』的。」

  「因為在溝通中,他們已經提出了不少定製化的需求。」

  「但到底用在哪裡沒有人知道。」

  聽到馬羅科夫的話,負責人不由得有些疑惑。

  專門用途?定製化需求?

  重型運輸直升機的應用場景其實並不廣泛,在軍事上,最常見的用途無非就是「裝甲投送」這一項而已。

  難道,他們在邊境上,會有大動作?

  但似乎也不對,他們那幾條有衝突風險的邊境線,普遍都用不上重型直升機.

  算了。

  這畢竟不是己方這個「合作夥伴」需要操心的事情。

  想到這裡,負責人開口說道:

  「不管他們將用於什麼用途,總之,這次的合作,我們接下了。」

  「告訴他們,只要資金到位,我們可以按時交付裝備。」

  「同時,合作的事情,我們也希望進一步詳談.」

  不久之後,華夏與俄方簽署了近幾年來最大的一筆裝備採購協議,而協議的標的,則是整整10架米-26直升機。

  第一批3架直升機將會在9個月內交付,而這三架直升機,也將解決華夏缺少重型空中運輸力量的燃眉之急。

  再加上俄方可以隨時抽調的兩架米-26,在未來,哪怕災難真的發生,6架米-26,也可以讓救援工作,變得順利得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