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或是醉臥於巨石之上任由衣衫飄飄,手癱軟下去卻還半捏著酒杯,髮髻紊亂後被風拂過,臉上的表情竟也有細膩的變化,原本閉著的雙眼變成了微閉,眼瞼幾次微抬。
瑞王爺一時間看花了眼,再往下看,還人搖扇的美人面容高傲似不可侵犯,手中的團扇時而揮舞,時而半遮面,眼神里的笑意像要衝出眼眶,竟似活人在拋媚眼。
秦風離元帝近,是以離這箱子也近,同樣看得清楚,普通的走馬燈燈片是平面的,哪怕是轉動起來後也不過是平面的背景在交替,畫面只在移動,哪像這般,貼片上的人物竟在動!
想到此物是樓大師故友所制,想來也是箇中高手,真是應了高手在民間這句至理名言。
「可惜了是白日,若是晚間點上蠟燭,還可看到更瑰麗的場景,皇弟,此物可是你心悅的?」元帝笑意盈盈道,對自己這位親弟弟的喜好十分了解。
瑞王面上端著笑意,突看向四周道:「皇兄果然了解臣弟,此物確是臣弟心中所好,那還請各位大人手下留情,切莫與本王相爭?」
他堂堂內務府的主管,守著比戶部更強大的錢袋子,卻放出這般話來,讓不少官員的臉上露出無奈的笑意,真要比拼身家,在座的哪位能與他一拼? ❋
元帝笑道:「你這般可讓他人如何,你得了這燈也只是賞個美。」
「臣弟倒是有想贈送之人……」瑞王一時間嘴快將心裡話差點講出來,想到也在座的秦太傅和秦風,忙將剩下的話咽下去:「那也得先得此燈不是,皇兄,那就開始?」
秦太傅看著這燈倒也有些心思,隱約記得柳苑與他初識時便是她手提著一盞月影燈。
只是她手中那盞哪裡敵得過這盞鬼斧神工,他一時間也起了興致,待到正式叫價之時,倒是率先叫出了五百兩的價格,把秦風驚得手一錯,尼瑪,這是唱的哪一出?
瑞王爺也嚇了一跳,他剛才話都放出來了,識趣的都應該避讓才是,秦太傅橫插一槓子讓他始料未及:「太傅大人這是準備奪回去討哪位的歡心?」
「不瞞王爺,家中女眷便喜愛月影燈,如今可以替國分憂又能討她歡心,也算是一舉兩得。」秦佐懷倒是沒好意思說是家中妾室,畢竟寵妾滅妻在本朝仍是品行有虧的行為之一。
可瑞王爺是何許人也,只消這麼一句也知道他是為了柳苑才來爭這盞燈,畢竟府上能讓秦佐懷費心的總不可能是那位唐紅英吧。
瑞王爺一時間像卡了喉嚨,臉色多少有些難看,秦風更是覺得沒眼看,好在諸位大臣並不曉得其中內情,秦風也只是在心中尷尬一番罷了。
「原來太傅大人想要討夫人歡心。」瑞王爺明知對方要討的是妾室的歡心,故意說成是夫人,果然見秦佐懷的臉色慘白了一瞬,他心下痛快不少:「那本王便忍痛割愛了。」
瑞王此舉倒是大出秦風意料,一般的劇情走向不是應該為了男人的面子也要和自己的便宜父親狠狠地廝殺一番,最終銼了對方的銳氣?這瑞王不走尋常路啊。
難不成他是想著成全自己的便宜父親,好讓這盞燈能成功地送至姨娘手中?
秦風心下一時感慨,雖是因為瑞王暗戀姨娘有過不少彆扭的情緒,但不得不說瑞王是有君子之風之人,從頭至尾沒有對姨娘表白過,更沒想過拐帶他人妾室。
如今又大方地讓出所愛,倒是比自己的便宜父親要高出好幾個段位,可惜,可惜了。
瑞王行事向來跳脫,在座的除了秦風無人知曉他的真實想法,只是瑞王在回到座位時到底有幾分憋屈,可惜手頭上又無酒可釋愁悶,硬是連喝了好幾杯薑糖水。
因瑞王放話在前,如今又有故意成全之意,其餘人倒也不至於這般沒有眼色,是以秦太傅出人意料地以五百兩得了那月影燈,算是今日成交價格最低的一件了。
元帝因前面已經得了數百成兩心情大好,自也不會介意這燈只售了五百兩,待燈一送走,這才繼續往下走,接下來拍賣的不是玉石便是名貴的筆墨紙硯,價格反倒比不過剛才。
秦風細品就曉得剛才的字畫均是出自陛下「之手」,那是有市無價之物,上無頂,現在的這些物件雖是名貴,但在市場上也有流傳,有市場價格作為依託,上限便下來了。
今個雖是高開低走,但也不妨礙元帝收銀兩收到手軟,秦風抽空看了一下記錄,得,現在已經五百萬兩了,今日邀請來的才三十來位官員而已,貢獻最多的當屬白家。
秦風細品了一番,覺得元帝今日的心情應該是喜憂參半吧,興許還有幾分怒火?
在他的授意下,春娘早早地帶著樂女們退下,此時義賣到了尾聲,秦風突與洪公公一番耳語,洪公公那本就精明的臉上現出一絲領會的笑容:「秦公子英明。」
「陛下,老奴方才聽秦公子一言學來了一招,不妨將這義賣之事公布於民間,讓百姓知曉東越還有這麼多為國盡忠的臣子?」
洪公公笑嘻嘻地說完,在座官員們卻是面色微微發白,且不說這秦風今日未參與這義賣,卻在關鍵時刻提出這方法討元帝歡心,真是明目張胆地踩著他們的肩膀往上蹭,令人不虞!
再說這義賣之舉本就是皇帝陛下堂而皇之地割他們的肉,而且因是拍賣的形式,並非人人都有掏銀子,這一公開,豈不是未掏銀子的人會打臉?
秦風見這些人面色不一,忙解釋道:「只是公布義賣之事,具體成交絕不會公布於眾,諸位大人能踴躍參與此事足以令人佩服,焉能讓此事埋沒?」
秦風的心意其實清楚——捧元帝,捧元帝,其餘人等都不足以他放在心上,眼下哄得元帝忘記加稅之事最好,這番又充盈了國庫,又能在民間收割一把民心,衝散此前流言!
此是一舉兩得之事,元帝豈有不應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