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熱切的關注下,兩人先後走下馬車,婁義立馬前來相迎,還有駐軍首領成坤也率隊前來,百姓們跪地高呼千歲,蕭令瑤面不改色,雙手背在身後,鋒芒初露。
瑞王暗道這小子真不似從前,簡單的寒暄過後,蕭令煜來到成坤面前:「父皇托本宮帶來一批糧草用來還給百姓,還請將軍安排。」
他的聲音不高不低,附近的百姓剛好聽到,心中正激盪時,蕭令煜的聲音更高了些:「武安百姓於駐軍危難之時慷慨解囊,陛下深感欣慰,稱武安百姓人人有功!」
百姓們振奮不已,又聽到他說道:「陛下稱,不能妨礙百姓生計,是以償還時會付以多一成的數量用以補償,此次帶來的糧草充足,還請武安百姓放心!」
一時間百姓們紛紛跪地高呼萬歲,哪像之前那般頹然,婁義的心更是落下了,雖然說借條打的是駐軍的名號,但出頭的人是自己,真要還不了,百姓還不撕了他。
太子這是來搭救他的呀,一時間他與激動莫名:「陛下聖明,太子聖明,武安百姓會好生銘記聖恩,多謝陛下,多謝太子!」
瑞王在後面不吭氣,婁義從剛才見到他的時候也覺得尷尬,好幾次眼神落過來就匆忙收回,也是,上回都不好過,今天托皇兄大方的福,氣氛好多了。
只是成坤臉上的神色始終沉重,太子與婁義寒暄完,這才將一封密信交予成坤,成坤恭敬地接過,看到信上的火封印,不敢當眾打開,先收起來再說。
武安雖比西南要過得好些,但也比不上都城半分,婁義對安排的住所並不自信,但到了地方,發現太子也好,王爺也罷,均沒有露出不滿,反而夸這裡的陳設蠻有韻味。
婁義的一顆心才落下,好生地招待了太子與王爺,就開始迎接太子的詢問,將最近邊境發生的事一一道來,婁義是聰明人,不敢欺瞞,好的壞的一律告之。
成坤站在邊上,他早得知太子被陛下下令監國之事,想來太子的人選不會再變,這位將來就是東越的九五至尊,再聽太子提到布防安置之 ,還有償還百姓糧草之事,深感敬佩。
原因無它,太子對於如何有序償還,如何將人群分流自有心得,顯然在來以前就將這些細節考慮得到位,言談間也不見趾高氣昂,態度令人舒適。
習慣了元帝那般陰沉獨斷,再看太子這和風細雨,成坤心上壓的大石也落下。
此時再無百姓,他才打開那信,見到元帝親筆所書,未見責罰,成坤雙眼微熱,滿以為太子這次過來必定會帶來陛下手諭,糧草被燒損失重大,他自己都過不去這一關。
萬沒想到陛下只是輕罰他半年俸祿,此事輕輕放下,比起銀子,保住自己位置更重要,成坤轉身面對都城方向跪下高呼謝主隆恩,看得瑞王直皺眉頭。
蕭令煜與婁義、成坤商議如何與大鯤商談之事,直到深夜才放兩人離開,轉身見到瑞王呵欠連天,他笑問道:「皇叔困了?」
「不就是還糧草和商談之事麼,討論得這麼久,」瑞王伏在桌案上道:「這位知府大人看都不敢看我,上回我從西南出來,就是他接應的我,當時我和沈海難堪得很。」
「都是過去的事了。」蕭令煜說道:「不過我看成坤心裡憋著一股氣,這次是為了和談而來,他若是壞事,我饒不了他。」
「糧草被燒,他的罪責排在第一位,皇兄才罰他半年俸祿,這和不罰有什麼區別。」瑞王心道這些人不知道家財多少,許多當官的都不是靠俸祿過活,私下的營生才賺錢。
區區半年俸祿不過九牛一毛,燒掉的糧草也不是這點銀子能補回的,不過是眼下軍力緊張,北關與西南局勢緊張,現下能調派的軍力都調到了武安,還要倚靠這位守住武安這道線。
罰得這般輕也是為了拉攏他,讓他好好守著,糧草沒了可以補,現在最重要的是防止傷亡,將士不能有損,自己那位皇兄幾時失算過,步步都有他的算計。
「皇叔,本宮準備這就通信對方要求會面,定下會面的時間與地點。」蕭令煜想到要見到那位夫人,心下有些忐忑,也理解為何不是秦風與蕭令瑤。
自己是太子,並非帝王,太子前來會談,對方卻派帝後,等級不對等。
他心中是有遺憾的,遺憾這次不能與秦風再度相見,相較於他,瑞王則對秦風是避而遠之:「雖然托他的福我又避免成了閒人,但一接近他我就倒霉,不見也好。」
遠在大鯤的秦風狠狠地打了幾個噴嚏,西南與武安一線之隔,動靜很快傳到西南,林國公派人通知人來了,容瑩安就與禮部尚書等人一同抵達西南,等著對方通信。
商談之事提上日程,協商的書信、口信每日在兩地之間變轉,反覆協商過後,終於將見面的時間與地點定在西南城外,距離武安仍有三里路的一處小山村里。
那處山村根本上來說屬於武安郡,但又在西南城牆上火炮的射擊範圍內。
蕭令煜看到敲定的地點時還有些愕然,居然甘願放在武安所屬的村莊裡?但瑞王在邊上直接翻了個白眼:「別被迷惑了,那小子肚子裡裝的都是算盤,這地方定不會只便宜我們。」
「這倒是。」蕭令煜合上信件,無論如何,日期與地點都定下來,接下來便是雙方商議,這次的商談關乎著未來西南邊境的安危,還有兩朝之後的相處模式。
算下來,東越是結結實實結栽了一道,丟了整個西南,西南再苦再窮,也是東越的疆土。
蕭令煜站在窗口,雙手背在身後,臨出發前,父皇召見他與兩位皇兄,切切實實地給了兩位皇兄封地,就在自己出發前,兩位皇兄也啟程前往封地。
東宮之爭算是徹底落下帷幕,父皇的大計終成,而在出發前一夜,宋相與宋清明趕來東宮與他建言,父子倆說的每個字他們都聽進去了,可,如何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