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國皇宮,御書房內,霄皇正坐在御案前,直視著暗部統領,問道:「可有審查出什麼?」
「迴避下,八皇子的屬下似乎皆是死士,一旦深究,皆以死抗拒。其它外圍兵士,只知道謀害太子擁護八皇子登帝位,是為了從龍之功。」
「愛卿,以你來看,這八皇子當如何?」
「以臣之見,八皇子以往純良示人,甚得群愛,有些慧智。今時謀殺太子和皇上,勢如猛虎,端端為果決之人。只可惜年齡尚小,缺乏沉穩,做法粗心了些。」
「嗯,不愧是朕的兒子,多少有些帝王之相。只可惜太子死於其手,已經失了民心。」
「陛下,請節哀。太子真性溫良,有民望之相,然而,獨獨缺了謀斷狠決,確實不太適合帝位。」
「朕知曉,只是朕私心作祟,未曾讓太子參與一些謀斷之事,以至於造成他個性上有所缺失。朕未能好好看護他,心中著實愧疚不已。朕曾想,在有生之年能夠儘量多為他保駕護航,穩住這天下。可惜,太子未能等到朕為他準備的一切。朕悔不當初,若能重來,定當悉心教導太子,讓他成為一位既有仁愛之心又具謀斷之能的儲君。」
「陛下節哀,太子若在,當不希望皇上如此。」
「是啊,太子的確真性如此!」
「愛卿,暗部可有查到當初八皇子出行劍斷山的緣由?」
「迴避下,暗部沒有任何收穫。不過,這恰恰證明事情有些不正常。」
「何解?」
「陛下,若是尋常之事,皆當有跡可循。但是,八皇子出行劍斷山,除了年少好奇之外,未曾有其它任何因素在裡面。若以八皇子以往個性,還看不出什麼,如今卻不同了。一個能夠做得出謀朝亂政的皇子,任何一種行為都必然存在某種目的。」
「哦,可曾問過五皇子?」
「迴避下,出行劍斷山是八皇子主動提出來的,五皇子也是出於好奇才答應去的,未見異常。」
「嗯,關於此事,四皇子可有解釋?」
「迴避下,東境祖地邊城武競大比,四皇子主事皇家禮儀,事務本就繁多,對於兩位皇子出行劍斷山的計劃,也僅僅是多安排了一些暗衛保護,未做太多阻攔,這也是從祖地守護軍借調兵士的根本原因之一,其它未見不妥。」
「四皇子一向做事穩妥,朕是放心的,就是心性比較軟綿,不想得罪人,缺了些根刺。」
「陛下,四皇子淳厚務實,做事還算周全。」
「愛卿不必恭維朕,朕心中明曉的很,其它皇子可有關於出行劍斷山的說法?」
「回陛下,未曾提及,想來私密出行,八皇子和五皇子可能未做太多張揚。」
「朕的這位八皇子還真是隱秘的狠,朕都感覺自愧不如了。」
「陛下,此乃我暗部行事不夠周全所致,還望皇上原諒。」
「無妨,愛卿誤會朕的意思了。」
「謝陛下寬恕!」
「愛卿不必如此,對了,暗部可有消息證實策國少年單兵的確切身份?」
「迴避下,目前尚無進展,不過根據當時一些在場的軍士反應,那少年對我霄國似乎沒有太多情感表示,僅僅只是想阻擊殺退敵軍,稍後便很快消失了。」
「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陛下,臣以為有兩種可能。其一,策國或是那少年有意解我霄國之危,其目的在於圖謀霄國全力抗擊荒野遊族。其二,那少年仇恨未消,此舉存了斷絕幕國復國之機,由此可見,兩者之間必然有著極深的仇怨。」
「愛卿分析得有理。朕思來想去,覺得還有一種可能,那少年此舉或許是在等待一個人出現。」
「陛下,微臣愚昧,不甚明白。」
「坊間有傳,當初幕太子被刺殺身亡,此子曾經現身天幕城一酒樓,隨後便失去蹤跡。」
「皇上是說,幕太子身亡有蹊蹺?」
「正是,朕以為幕太子可能還活著,那少年應該是在等待幕太子的出現。」
「皇上是說,與少年有仇的就是幕太子?」
「嗯,有這種可能,但也不盡然。」
「皇上睿智,卑職慚愧。」
「幕太子於我皇族支脈被滅族有著重大關係,假若未死,必然令我皇族數千冤魂於泉下難安,可著暗部一支,秘密探查幕太子,一旦尋到可就地誅殺。這樣既能慰藉我皇族冤魂,亦能回報少年單兵解我霄國危機的恩情。愛卿,可懂朕的心意。」
「回陛下,卑職明白了。」
「四皇子在皇陵該有些時日了吧,如今西境戰事焦灼,唉,太子已不在,就傳朕旨意,宣四皇子暫領監國之職,代朕處理朝堂之事吧。」
「謹遵聖上旨意,微臣即刻安排人接回四皇子。」
「咳咳,咳,好了,朕著實有些疲乏了,愛卿先行退下吧。」
「陛下聖安,卑職告退。」
在這個亂世即起的風雲變幻時期,太子凌元瑾的離世宛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千層巨浪,讓整個霄國陷入了動盪與不安之中。太子的死,也給霄皇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國家的未來。在眾多皇子中,四皇子凌玉滎逐漸走進了霄皇的視線。
凌玉瑩,這個看似老實巴交的四皇子,實則是一隻隱藏在暗處那隻真正的黃雀。四皇子一直默默地觀察著朝堂上的風雲變幻,等待著時機。而凌霄凌氏支脈的滅族,正是他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
凌玉瑩深知,要想登上大寶之位,必須剷除一切潛在的威脅。凌霄凌氏支脈作為皇室的旁支,勢力龐大,一直是皇室主脈的心腹之患,霄皇極為忌憚。於是,在授命主事邊城武競大比之時,就適時稱讚凌氏支脈少主凌玉宵資質非凡,必將是武競大比第一。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何況四皇子有心之下,又適逢八皇子一直深得霄皇寵愛,立在身側,聽聞支脈少主凌玉宵竟是這般出類拔萃的英雄人物,即刻崇拜的不行,盛讚支脈少主大有先祖遺風。
兩位皇子的有意之舉,霄皇自然心生警覺。
倘若在邊城武競大比中,凌玉宵未能奪得第一,倒也罷了。可若他真能在眾多豪傑中脫穎而出,榮登榜首,那麼未來必將成為皇室主脈的威脅,這種隱患必須消除在萌芽之期。
於是,四皇子領旨主事邊城武競大比皇家禮儀,攜諸多皇子和皇族子弟,以及諸多家將皇氏護衛出行天罡城之後,霄皇便秘密做出相應安排,這才有了凌玉宵武比第一返家途中遭遇截殺之事。
皇子僅僅提及了凌玉宵的才能資質,表面上看似在與霄皇交談,實則主要是說給八皇子聽的。只因八皇子有著團寵可愛的性情,必然會對凌玉宵大加讚賞,如此一來,便會自然而然地激起霄皇的警覺。四皇子倒是沒有預料到八皇子居然擁有如此巨大的能量,竟敢謀朝篡政,差點奪取大寶之位。
四皇子很少培植暗中力量,與太子不同,因為缺少母族勢力的支持,自小少言,表現軟弱淳厚。他只有利用霄皇對凌氏少主凌玉宵的忌憚,巧妙地引導霄皇做出了絕殺凌氏支脈少主凌玉宵的決定。
在這場陰謀中,四皇子幾乎利用了所有人,包括八皇子凌玉泓,唯獨太子性情純良,置身事外。
霄太子因此遭受八皇子謀朝篡政的余害,實在是死得冤屈。當聽聞此事,四皇子都有些愕然了。這著實是一個意外之喜,竟然省卻了自己許多麻煩。四皇子原本或許還在徐徐圖進謀劃著名如何對付太子,卻未曾想到八皇子的舉動竟無意間為他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八皇子謀算朝變之事,並未在四皇子凌玉瑩的推演之內。他之所以放縱五皇子和八皇子前往劍斷山,實則存了藉此調撥祖地守護軍軍士的心思。如此一來,一旦凌氏支脈滅族之事事發,既能夠削弱兩位皇子的地位,又可以讓霄皇的暗中刺殺行動有了掩護之名,進而推出替罪羊以轉移眾人視線。
四皇子凌玉瑩精心布局,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這一切的發生,四皇子從不安插眼線獲取信息,因為任何外在因素在他的眼中都是風險,四皇子只需要利用每個必要節點,給以適時推動,僅憑藉著推演便掌控了整個事件的發展進程。
顯然,四皇子陰謀得逞了,儘管事情的發生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太子死了,死於八皇子的謀朝篡政,沒想到一向得寵的乖萌少年,竟然也有著如此狠辣的一面。
霄國一時陷入了混亂,朝堂之上,各方勢力明爭暗鬥,百姓們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霄皇託病避朝,凌玉瑩感覺終於迎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機會。太子已幕,八皇子入獄,自己代行監國之事就有了可能。果然霄皇旨意接著就來了,四皇子假意惶惶然的接了皇命。
自此,四皇子表面上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地為國家操勞,然而在暗中卻已然開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勢力。他以朝改為名,行排除異己、拉攏黨羽之事。其手段之高明,令人難以防備。四皇子巧妙地藉助各種時機,對那些對他構成威脅的官員予以打壓。與此同時,他又大力提拔那些忠於自己之人,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他的這一系列操作,簡直讓朝臣們目瞪口呆。這還是從前那個淳厚穩重的四皇子嗎?難道說,人一旦掌握了權位,就會徹底改變嗎?眾人心中不禁湧起這樣的疑問,對四皇子的變化感到震驚與困惑。
凌玉瑩也深知,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必須贏得民心。於是,他也開始效仿太子推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減輕百姓的負擔,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他還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捐贈財物,救助災民。他的這些舉動,一時也贏得了百姓們的廣泛讚譽和支持。
然而,正當四皇子凌玉瑩以為自己已經穩操勝券,能夠入了霄皇眼睛,主事東宮之位,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卻讓他陷入了困境。游族得了神秘勢力的大力支持,擁有了攻破邊關的手段,西境戰事吃緊,邊關告急。四皇子凌玉瑩雖然在小事上能夠果斷決策,朝政上學著太子議政,但在面對如此重大的危機時,卻顯得猶豫不決,難以決斷。他的智商遇到了屏障,顯出智短之相。
霄皇一直密切地關注著四皇子凌玉瑩的一舉一動。他看出了四皇子的野心與算計,不過對於四皇子的快速成長,霄皇也時而流露出讚許之意。當然,霄皇同時也看出了凌玉瑩在面對大事時的無能表現。漸漸地,霄皇開始意識到,四皇子雖有一定的謀略,可是卻缺乏作為一國之君應有的胸懷與擔當。小智難以治國,雖能處理小事,但遇到大事便難以決斷。
在游族入侵的危機面前,凌玉瑩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他知道,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這場危機,自己的地位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他開始四處尋求對策,但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他的謀士們也紛紛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局勢越來越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