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玉米

  第293章 玉米

  「伯爺,我替大夏的百姓謝謝您,咱們幾人,要麼想著交換國書的事兒,要麼想著這賺金銀的事兒。老夫覺得,您說的這個,比咱們思慮的都強!」

  黑娃擺手:「這也就是我這餓過肚子的,每到一地兒,最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吃食了!」

  「伯爺,我高懷瑜服氣的人不多,你算頭幾位。尚書大人,咱們以後聽伯爺指揮,不管伯爺覺得啥有用,咱們帶走就是了!

  其實真怪不得黃尚書他們嫌棄這些,煮得稀爛的馬鈴薯糊糊。

  印加人喜歡把新鮮的馬鈴薯切塊後,在陶鍋里用水煮得稀爛,最好是成糊糊狀。

  有些連鹽都不放,沒油沒鹽,對剛吃到這個食物的人來說,真算不得好吃。

  陶砂鍋是他們煮糊糊的主要器具,陶器在印加帝國的燒制工藝非常成熟。

  他們二十人現在住的住所,應該是在皇宮的勢力範圍。

  有些類似大夏的驛館了,一日兩餐都是由驛館的廚子提供的。

  印加人每天吃兩頓正餐,一頓在清晨,另一頓在傍晚。

  都是在地上坐著吃的。

  對於普通平民,他們的飲食主要是素食,馬鈴薯等根莖類食物,就是他們兩餐的生活所需。

  肉食里的羊駝、鴨子、豚鼠以及鹿等野味都非常珍貴。

  只有招待貴客才能吃上。

  而大夏來的這群人,顯然被認為是貴客一列。

  驛館的廚子,喜歡把待客的這些肉,用香料醃製後,放進石塊堆砌並燒熱的土灶里。

  用草和土包覆土灶保溫,用餘溫把肉悶烤至熟。

  黑娃也不喜歡馬鈴薯只用糊糊的方式食用。

  他讓兩個兒子比比劃劃,告訴驛館的廚子,讓他在烤肉的時候,把洗乾淨後的馬鈴薯帶皮整個丟進去。

  他們要烤著吃。

  烤熟的馬鈴薯顏色焦黃。

  無論是直接剝皮吃,還是蘸鹽吃,都有它本身綿密的口感和香味。

  大伙兒吃著吃著就習慣了,竟然覺得這馬鈴薯的味道還不錯。

  在忠勤伯的洗腦下,大伙兒看著這拳頭大的馬鈴薯,想像著帶回去,一畝能長出多少斤來。

  袁文杰他們身上的翻譯擔子更重了,每天都抓著驛館裡的人瘋狂的對話。

  不久後,他們還見到了印加帝國的另一種主食,玉米!

  區別於馬鈴薯糊糊,他們的慣常做法是:在玉米顆粒里加水,拿到石磨上去輾,輾成微黃的玉米漿。

  把玉米漿用大樹葉子包起來,放到小火上去烤,直到烤得香味四溢,再剝開樹葉,便是金燦燦的玉米餅了。

  玉米不但能做成餅,磨成粉後也能煮成糊糊,比馬鈴薯的糊糊好吃。

  這種有些甜味的食物,讓大夏朝所有人都喜歡。

  他們現在被忠勤伯打開了思路,吃到好吃的就想往大夏帶回去。

  於是他們這二十人不再在城裡晃悠了,天天往人家艾柳(村莊)跑。

  帝國艾柳(村莊)的土地分為三種形式:

  一、「印加田」,收穫歸印加國王所有;

  二、「太陽田」,收穫歸祭司所有;

  三、「公社田」,收穫歸村成員所有。

  他們這來的也正是好時候,秋季,印加人豐收的季節。

  馬鈴薯當地人被稱為「豐收之神」,是一種被視為有靈性的食材。

  印加人對它的喜愛超越了甘薯、木薯等其它根莖類糧食。

  豐收的糧食和其他貨物,很快就被儲存到倉庫中了。

  這些倉庫在帝國各地建有數千個,排列整齊,全都建在靠近人口密集的中心、大莊園和路邊。

  帝國的官員使用「曲布」,一種用繩索和繩結組成的記錄裝置,仔細記錄他們的庫存。

  倉庫是單間的石頭建築,有圓形的,也有長方形的,建造方式非常統一。

  而且他們還懂得,利用山頂的涼爽微風,來最大限度地延長易腐貨物的儲存時間。

  還有排水渠、碎石地板和屋頂都有通風設施,以使內部儘可能地保持涼爽和乾燥。

  馬鈴薯和玉米是帝國倉庫中,占比重最大的儲存食品。

  普通貨物可以存放兩年,凍乾食品甚至可以存放四年甚至更久。

  新鮮馬鈴薯含水分足,很難長久存儲,印加人為此做出了濃縮凍干馬鈴薯。

  他們利用晝夜溫差,反覆踩踏馬鈴薯,析出大量水分,改變其質地。

  它們能在倉庫中存儲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

  凍干馬鈴薯煮熟後,綿密緊緻,牙感豐富,還有穀物清香和微酸。

  印加官員不但不阻止大夏使團參觀帝國倉庫,還很是自豪的給他們展示,印加人倉庫的富足和這些倉庫建築的巧思。

  其實阿塔華巴國王,對黃尚書他們贈送的禮物,不是那麼的無動於衷。

  不過,印加帝國經歷過幾輪外來入侵者的血洗,對陌生人的戒心很強。

  他們本質上是一個不愛爭鬥的民族,喜愛農耕。

  對於絲綢這種面料,又輕薄又絲滑,阿塔華巴國王都恨不得立馬做成衣裳穿上身。

  有花紋的瓷器用來吃飯喝水,實在是又好用又好看。

  這比他們的銅器輕便太多了,彩色的陶器也比不上這種瓷器的美。

  但是,最讓阿塔華巴國王喜愛的,還是有著蒼鷹和駿馬圖的宮廷刺繡屏風。

  駿馬啊,他可聽說不但能拉車,騎上去走得也很快!

  他們馴化的大羊駝,可沒有這麼大的力氣。

  大羊駝是印加帝國唯一的交通工具,似鹿大小,高一米二左右,可馱物一百斤左右。

  作為他們的主要載運工具,其肉可食,毛用於紡織。

  而且這些刺繡手藝,也不是印加帝國的匠人能做出來的。

  他看了這麼多天,越看越喜歡,兩座屏風都搬進了他的寢殿。

  就連他最心愛的兒子索要了幾次,他都沒捨得給。

  繼續觀察了這群人半個月,等小子們終於能夠磕磕巴巴的,同印加人交流的時候。

  阿塔華巴國王再次接見了忠勤伯、黃尚書與高總兵幾人。

  在幾個二把刀翻譯下,印加帝國和這個東方來的大夏國,成為了友好邦交國。

  相互交換了,蓋有皇帝與阿塔華巴國王印章的國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