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最近春風得意,走路都是飄的。
有誰能像他這樣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一國?
結果李二陛下還沒正式大宴群臣,雪花似的奏本就在朝會上齊齊砸向他,這些奏本中心思想很一致:老侯這事幹得不太地道,若是不正軍風往後恐釀大禍!
這還是客氣的說辭,有的則是直接指著侯君集鼻子破口大罵。武將在朝會上被文臣壓著罵的情況不是一回兩回,畢竟在舞文弄墨、唇槍舌戰方面武將天然就處於劣勢。
侯君集乍一聽還覺得參他的人是在開玩笑,他可是立下大功,不替他請封賞就算了,怎地還罵起他來了?結果越來越多人站出來噴他,侯君集才發現這些人是認真的。
侯君集心中氣憤不已。
這些鳥文人,打仗時沒見他們拿過半個人頭,指手畫腳起來倒是一套接一套地來!好的士兵都是拿命去拼軍功的,又沒搜刮你家家財、沒搶你家女兒,城破後怎麼就不能撈點好處了?你想要牛幹活,又不給牛吃草,能成嗎?
侯君集聽得一肚子邪火,偏又口拙得很,沒辦法拿出舌戰群雄的架勢來把這些人都駁回去。
朝會結束後,侯君集便去尋李二陛下訴說自己的委屈。
李二陛下有點被文官們說服了,也覺得侯君集這事幹得不太地道。不過侯君集率軍長途跋涉震懾高昌,李二陛下在心裡是記了他的功的,便寬慰了侯君集幾句,讓侯君集且安心回去待著。
侯君集看出李二陛下有些偏向文官,心裡憋悶不已,當天出了宮氣不太順,甩了不小心擋了他路的貨郎一鞭子。
那小商販也不敢追究,狼狽地拖著貨筐連滾帶爬地避到一邊,手臂上的鞭痕深得見了血。
一眾百姓噤聲不敢言語,默不作聲地目送侯君集收鞭揚長而去。人群之中有個半大少年,年約十歲左右,長得眉清目秀,瞧著就是好人家出來的。他正被身邊的老僕捂住嘴巴,嗚嗚嗚地想要開口說話,直至侯君集走遠了,他那老僕才鬆手。
這少年是自太原來的,姓狄,名仁傑,他隨父親來長安投奔在朝為官的祖父,今日天氣正好,他臨時起意帶著老僕到街上逛逛,不想才出來不久就看到侯君集抽鞭甩人的一幕。
狄仁傑乃是熱心少年,當場就想衝上去攔下侯君集理論,好在身邊的老僕看著他長大,十分清楚他的性情,當機立斷拽住他捂著他的嘴不讓他出頭。長安腳下公侯遍地,個個都是不好惹的主,他們這種小官之家哪能得罪?
侯君集已經走遠,狄仁傑自然不好再追上去,他上前扶起那個一身狼狽的貨郎,說道:「我聽說西市有個醫館,我領你去上點藥吧!」
貨郎見他如此熱心,感激不已,隨著他一起前往西市。入了西市一問,大家都說最好的醫館就是那千金堂,有老神醫孫思邈坐鎮。狄仁傑與老僕領著貨郎直奔千金堂,很快看到旁邊不少人在排隊的圖書館。
將人送入醫館後,狄仁傑又跑出去看看旁邊那新鮮的去處。走到外邊一看,只見圖書館大門前懸著個黑底金字的匾額,上書「大唐圖書館」五個大字,字跡遒勁有力,瞧著有萬鈞之勢。
左右有人看他仔細看著那匾額,立刻驕傲地和他解說:「這五個字可是當今陛下親筆所提!」接著他們又把圖書館的進出規則給狄仁傑講了一遍。
狄仁傑聽完看了看在排隊的人,覺得自己還有機會進去,馬上毫不猶豫地排到隊伍里去。排隊的時間也不無聊,前後的人看他臉生,紛紛和他說起不少關於圖書館的奇聞異事,還和他科普最近新出的館報,說他等會出來可以到布告欄前看一看,那可都是「圖書館讀書會」精心挑選出來的好文和趣聞。
狄仁傑聽得心馳神往。
這長安雖有剛才那等仗勢欺人之事,卻也有這麼新鮮的東西!他恨不得裡面的人立刻出來,好叫自己能趕緊進裡面去看一看!
從前後諸人的科普里,狄仁傑知道了一個自己以前沒注意過的人:滕王。
這滕王乃是當今陛下最小的弟弟,太上皇去後他年紀還小,便被當今陛下帶到身邊撫養。都說長兄如父,當今陛下顯見是把他當自己兒子養了,到哪兒都會把他帶上。滕王搗騰出這個圖書館後,當今陛下親自題了匾額,對外開放那日還讓幾個嫡出的皇子皇女過來觀禮!
有人夸滕王此舉造福天下讀書人,有人夸當今陛下與滕王兄弟情深,當然,還有人神神秘秘地講起「莽國王一言失美」的故事,說是如今的讀書會就是那位「很有骨氣的美才人」組織起來的。
狄仁傑聽得津津有味,領到號牌後往裡一走,腳步頓時不自覺地放輕了。
這地方什麼都沒有,只有書,一個個架子上擺滿了書,開館將近一年,書沒有少,反而還多了,有的被人翻閱過多、損耗過度的書也被人細心地重抄一遍擺回原處。每個踏進館內的人都自覺地維護著這處給予讀書人的寶地,書架下、過道旁都有人捧著書讀得如痴如醉。
狄仁傑家裡從小不缺書,卻也為這館內的藏書之巨而震撼,他粗粗地走了圈,挑出一卷書捧讀片刻,覺得比在家中讀書更有勁頭。思及老僕還在隔壁的千金堂,狄仁傑沒有久留,讀完一卷書便把它放回原位,還了號牌走出圖書館。
老僕已看著那貨郎上完藥,早早等候在外面,見狄仁傑從裡面出來便說:「郎君,我們出來很久了,也該回去了。」
狄仁傑道:「等我先把館報看了。」
一開始狄仁傑就被勾得心癢,此時當然不會答應回去,不等老僕答應便跑到館報張貼處往前擠。
館報前圍了一圈百姓,旁邊還有熱心的志願者給他們讀報。今天的志願者顯見是頭一回上陣,讀得不甚流暢,也不會用大白話給人解釋。不過百姓發問多了,這人也漸漸熟練起來,一句句地給百姓們解說了一遍。
狄仁傑也聽得津津有味。
待狄仁傑聽完讀報隨著人群散去,轉身去尋守在外圍等他的老僕,迎面卻看見個錦衣少年郎從馬車上跳下來,叫千金堂內的學徒幫著把東西往下搬。他定睛一看,好傢夥,有酒,有擺件,有藥材,有這樣那樣的新奇玩意,學徒一件一件地往車下搬,好似那車連著個無底洞,怎麼搬都搬不完似的!
這錦衣少年郎自然是李元嬰。他把好東西和小夥伴分了一輪,隔天便給宮外惦記著的人送一遍,蕭德言那邊送了,李小圓球那邊送了,姝妹妹那邊送了,這會兒輪到孫思邈這裡了。
在李元嬰的未來計劃里孫老神醫可重要了,他要籠絡好才行。
李元嬰籠絡人的辦法簡單粗暴,有什麼好東西就往他們面前送!
這不,他拉了一馬車的寶貝來送給孫思邈,有些是大家都喜歡的好酒好物,有的是單獨留給孫思邈的獨特藥材。李元嬰正要入內與孫思邈說道說道這些寶貝的來處,抬頭一看,也注意到了正看著他那些「禮物」瞠目結舌的狄仁傑。
兩個人年紀差不多,李元嬰便朝狄仁傑笑了一笑,露出兩個十分討喜的酒窩,看起來無害得很。他抱起車上剩下的一罈子酒邀請狄仁傑:「這是從高昌那邊帶回來的葡萄酒,你喝過嗎?要不要來喝一杯試試看?就一小杯,多了可不能喝,孫師說小孩子不能喝太多酒,要不然會長不高!」
狄仁傑也聽說過高昌的葡萄酒,只是高昌路遠,葡萄酒運輸不已,這酒大多時候只作為貢品送到宮中,他沒機會品嘗。聽李元嬰這麼邀請,狄仁傑心動不已,上前自報家門:「我姓狄,名仁傑,今年十歲,還沒取字,你叫我仁傑便好。你呢?」
李元嬰一聽狄仁傑也是十歲,更覺兩人挺有緣分,學著狄仁傑那樣報了名字:「我姓李,名元嬰,今年也十歲,你可以叫我元嬰。」
狄仁傑聽了這名字覺得有些耳熟,卻想不起在哪裡聽過。
想不起來他也就不想了,高興地應邀跟著李元嬰入內。
李元嬰和孫思邈打了招呼,又拉狄仁傑坐下給孫思邈介紹了一番,現學現賣地把狄仁傑的姓名報給孫思邈。
孫思邈朝狄仁傑頷首,而後對李元嬰說道:「你把貴重的東西都搬回去。」
李元嬰反駁道:「我就沒拿什麼貴重的東西,全都不如我房裡擺得半個瓶子值錢。」別人眼裡的貴重,和李元嬰眼裡的貴重,那是大不相同的!
孫思邈無奈地看著他。
李元嬰把戴亭從高昌帶回來的藥材翻出來給孫思邈過目。
造物之奇,永遠妙不可言,高昌常年炎熱少雨,卻有一些中原難以找到的稀有藥材。孫思邈對這些當然是喜歡的,見李元嬰堅持要給便沒有拒絕,叫人把東西都搬進內室好好放著。
李元嬰給孫思邈送完東西才把自己親自抱進屋的酒開封,叫人取出一套白玉杯擺到桌上給孫思邈和狄仁傑分酒。這確實是高昌上好的葡萄酒,甫一開封便能聞到沁人心脾的淡香,深紅的葡萄酒徐徐流入薄如蟬翼的玉杯,顏色瑩澤漂亮,瞧著十分誘人。
李元嬰這兩天現學過不少高昌酒的喝法,裝作很懂地給狄仁傑和孫思邈提醒:「剛倒出來口感可能有些澀,放一會兒就好喝了。」趁著等酒喝這一小段時間,李元嬰又和新結識的小夥伴狄仁傑聯絡起感情來,問狄仁傑是不是長安人士。聽狄仁傑說不是,他又連著問狄仁傑為何來長安,什麼時候來的,路上可曾遇到什麼有趣的事?
李元嬰如此熱情,狄仁傑當然不會拘著,大大方方地和李元嬰說起自己家的情況與一路走來遇上的種種趣事來。他本就活潑好動得很,天生是個路見不平就想為人出頭的少年,兩個人一聊之下竟十分投契。
得知狄仁傑是太原那邊過來的,李元嬰不由感嘆:「你家鄉聽著多好玩啊,就說了讓雉奴早些去封地,這樣我就能去太原那邊玩了!」
狄仁傑一聽這話,頓時想起李元嬰的名字為何這麼耳熟了,已故太上皇李淵的兒子大多是「元」字輩,比如李元吉、李元景、李元亨等等,只是尋常百姓甚少提及他們名諱,所以知道的人不多。狄仁傑會知道這些是因為他祖父和父親寫信時偶然提到過,他又剛巧曾看過幾眼,這才有點印象。
這麼說來,李元嬰顯然就是太上皇之子了。
再想想剛才那些人提及滕王時說過滕王還跟孫思邈學醫,李元嬰又喊孫思邈「孫師」,李元嬰的身份便呼之欲出了!
狄仁傑驚奇地說道:「沒想到殿下就是滕王。」
李元嬰也沒想過隱瞞自己的身份,爽快地承認狄仁傑的推斷:「對啊,我皇兄去年才給我封的。」這時酒已經能喝了,他便拉著狄仁傑一起嘗嘗從高昌弄回來的葡萄酒。
狄仁傑還是個半大少年,見李元嬰不甚在意自己的身份,自然也沒有再糾結這個問題,端起李元嬰推到他面前的葡萄酒淺啜一口,細細地品味起來。
兩個人都還小,沒到喜歡喝酒的年紀,李元嬰砸吧一下嘴,覺得也不是很特別,不過比起他以前喝過的要好許多。他愉快地和新認識的小夥伴說起這酒是怎麼弄回來的,先講他如何挑人命戴亭跟著大軍去高昌,又講戴亭如何從侯君集手底下虎口奪食,整個過程講得跌宕起伏,有驚有險,聽得狄仁傑心潮澎湃,恨不得自己也親自去高昌領略一番。
作者有話要說:
小王爺:全勤差點丟了,難道不值得澆灌營養液給壓壓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