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罰天者聯盟
周清與魔童、清風仙童架起祥雲,直往五莊觀落下。
下方,五莊觀觀門早已打開,鎮元子率著一眾仙家在此等候。他地仙之祖的排面著實不小,來的仙家之中,不乏有接近大羅的存在。
此時,眾仙家對今日來的貴客多少有些耳聞。
見到周清出現,清風、魔童立於左右,
一捧淨瓶,一捧無常劍。
一個是元始之寶,一個是太乙隨身之物,兩童兒氣息對應仙魔,更襯托得周清超然物外,無拘無束。
鎮元子上前見禮,眾仙家唱個大諾,隨即入了觀中大殿。
原來鎮元子道行高深,自三年前就算準今日會有貴客降臨,於人參果催熟之後,開啟萬壽山仙會。
周清是隨心而起,卻無形中,順了這一道因果。
其實周清若不來,觀自在不出事,來的貴客,便是觀自在了!
到了觀內,人參果樹匯聚仙靈之氣,籠罩萬壽山,仙光隱隱,靈霧蒸騰,自不負「長生不老神仙府,與天同壽道人家」的美譽。
大殿中,原本供奉著天地牌位,如今已經撤去了。
周清和鎮元子落座。
恰巧,周清的座位對應原本「天」的牌位,鎮元子對應原本「地」的牌位。
眾仙看過去,只見這位神秘道人,隱隱間和鎮元大仙,分不出彼此,看不出根源。
周清此時心裡也玄妙難言。
鎮元子萬劫不磨的境界,毫無保留地向他展示出來。
這不是周清第一次接觸萬劫不磨的存在。
相比之前的接觸,身邊的鎮元子,更加厚德載物,綿延久遠。
這位資歷頗深的古老大羅,哪怕只是一處時空的拓印複製體,本體早已隕落,亦給了周清道心許多細微的感觸。
大羅第一境的與世同君和萬劫不磨,各家有各家的特徵的玄妙,總體而言,鎮元子能獨立於三清之外,於玄門中獨出機杼,實在是難能可貴。
而且更與周清有種難言的契合。
畢竟三清是天仙道的大成者,超然世外,脫離於眾生。鎮元子以塵世為根基,做大地遊仙,更貼合周清的性情。
若說天仙道和地仙道,有什麼高下之分,那也未必。
只是鎮元子比不上三清,所以地仙道自然矮了天仙道一頭。
「貧道今日開講法會,也不說那虛無縹緲的混元道果,只講三清。」鎮元子很快進入狀態,直接提到今日法會的主題。
他好似周清前世里,講公開課的老師,下首眾仙家為聽課的學生,至於周清,自是旁聽的老師,還要負責打分呢。
聽到法會的主題,底下的眾仙家俱是一驚。
他們其中不乏有三清門徒。
若是其他大神通者,以「三清」為主題,開講法會,且不說其中天大因果,便是他們自己都受不了。
然而鎮元子號稱三清之友,故以此為題,雖然驚駭,倒也不至於沒法接受。
道門三清,最多的稱謂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又以太清道德天尊於塵世的事跡最多,其化身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立下人教,如今天庭許多仙家或多或少,都是太清老子的門徒。
自老子化胡之後,佛門方才大興,立下三世佛,與道門三清對應。
但佛門終究是模仿道門而興,以旁門起家,故而其三世佛,分為橫三世佛和縱三世佛,填滿空間和時間。
橫三世佛對應空間,分別是東方藥師琉璃佛、西方阿彌佗佛以及中央釋迦牟尼佛。縱三世佛對應時間,乃是過去燃燈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
其中只有阿彌佗佛和釋迦牟尼佛是道祖境界。
然而,無論是藥師佛,還是燃燈佛、彌勒佛,實則都可以說是准提道人結緣而來,故准提有萬佛之母的稱謂。
原本燃燈佛坐著萬佛之祖的位置,卻被太乙斬殺成過去佛,方有釋迦牟尼佛自老子化胡,占據了現在和中央,成為萬佛之祖。
而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所謂的佛陀。
所以佛門三世佛,其本身對應的是佛門三位道祖,更對應了佛門三寶,也就是佛法僧。
佛門三寶,本質上還是從道門三清啟發而來。
嚴格意義來說,道門先有三寶,再有佛門三寶。
道門三寶,便是三清,更是三個概念。
只聽得鎮元子述說三清,娓娓道來,
「元始乃盤古之謂,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靈寶是混沌生太極、化陰陽二氣之意……」
聽到鎮元子關於三清的解釋,周清心裡升起疑惑。
以他的經歷而言,元始是混沌,象徵開闢,故有陰陽。而靈寶則是對應終結、破滅,萬物歸於無……
這與鎮元子的解釋,顯然是不同的。
不過周清很快明悟,鎮元子和他不同的原因。
周清此前參悟的玉清、上清之道,乃是從物質而來的體會,可以說是以唯物的世界觀展開的。
然而鎮元子不是,他的解釋,以唯心為基礎。
故而鎮元子所講,乃是指元始為性靈之存在,本一無所有,根源混沌。
而靈寶,則是對應靈台開闢造化,從意識的虛無混沌中,走向清明。
因此元始為「道」,靈寶為「法」,而太清為「人」。
佛法僧三寶,對應的正是道門三清的道法人。
這種說法,抽離了三清「人」的一面,將其作為了三種概念來解釋。
如道門人皆元始,佛門人皆如來,說的也可以說是同一個概念。
此外,老子一氣化三清闡發了准提道人的三教合一理念。
這也可以看出,佛門三位道祖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衝擊三清的地位,想要做到取而代之。
事實上,相比起道門的天仙道的高門檻,佛法廣開方便之門,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是直接將佛門的門檻,拉到幾乎不存在的地步。
起初,元始闡釋大道,需要根腳深厚之輩才能領悟,結果將道門的門檻拉得太高,靈寶才提出有教無類,又顯得過於激進,與元始在理念上衝突。
於是有了太清老子和稀泥的做法,傳下道德經,有人能從中開悟,自然也就根腳深厚了,也不限於先天的種類高低。
更化胡為佛,將上清的弟子多寶道人,拿去佛門做了小乘佛教的教主,撬動佛門根基。
上清有教無類的理念,延伸出佛陀眾生平等的理念。
其實一開始,佛門由阿彌陀佛、准提道人開創,並無眾生平等的說法,反而是模仿元始,從先天上,將修道生靈分出三六九等來,而且比元始更極端,那就是修道生靈天生是什麼樣子,就註定是什麼樣子。
可以說,佛門的理念,處處學道門,又處處不像。
然而,事實上卻是,每個紀元中,過了前期,佛門都會越來越興盛,氣運也隨之增強,甚至不乏有強大的仙人,遁入空門。
如周清前世里,道門神話中太清老子的弟子,最先得授道德劍的長眉老祖,開闢的峨眉一派,也道佛兼修,甚至佛門的影響力,大過了道門。
其實歸根結底是,三清一直走在最前面,故而無爭。佛門三位道祖是後來者,不得不爭。
用周清前世的說法,那就是三清是「大道」這個集團的原始股東,祂們的股權不受稀釋,後來的道祖,哪怕同樣取得董事席位,有相等的權力,但也只是入股者,跟原始股東有本質區別。
直到第九位道祖的出現,直接憑藉某些意外的因素和存在,進行了掀桌子,將「大道集團」重新洗牌。
故此,大道出現了不可逆轉的損害,道祖們跌落境界。後來的混元無極們,就成了散戶,哪怕沒有董事席位,也得到了原本不可能得到的股權。
只是後來混元無極和道祖們有本質區別,那就是同股不同權。
這也解釋了,混元無極和道祖們本質上的差距。
同樣,由於境界跌落。三清的原始股優勢,相對於其他道祖也就不存在了。
這就等於,給了所有人機會。
「三清道祖,原本已經壟斷了上升渠道,一直坐在最前排。可惜低估了第九道祖要掀桌子的決心……,這怕也是其他道祖心中默認的事……」
雖然其他道祖利益同樣受損,卻也因此獲得了機會。
故而暗地裡,多少有些推波助瀾。
同樣,三清道祖也意識到,祂們哪怕占據最前排,卻也沒有更進一步的可能,在第九道祖掀桌子的時候,想要藉此破而後立,也沒有全力阻攔。
周清察覺到這些「真相」的時候,心中把握住第九道祖成功的關鍵,那就是對「勢」的創造和運用。
因情造勢,生克制化。
正是第九道祖成功的精妙,亦是對方能在八位道祖阻道的情況下,成道的關鍵。
相比起第九道祖曾經面臨的局面,周清的局面無疑要好不少。
因為處於超脫境界的道祖,本質上是不可戰勝的。
同時,周清如果掌控了媧皇的山河社稷圖,便等於掌握了這方拓印初古紀元的時空,不但能組建出強大的失敗者聯盟,也能更深入窺視到「道祖」的境界。
此外,若是能順利取到乾坤鼎,也是對周清根腳極大的淬鍊和提升。
伴隨周清的種種明悟,鎮元子的講道也來到尾聲。
鎮元子向著周清微笑:「三清之道,至高無上,不可逾越。而地仙之道,在我手裡已經到了盡頭,但對於道友而言,不過是剛剛開始罷了,今後的路,請道友繼續走下去。」
三清是大道,是天,只能仰望。
但是地仙道,不該止於鎮元子。
周清洒然道:「大道如天,不可逾越。若果真如此,難道不是『天』的錯誤嗎?」
他此話一出,石破天驚。
眾仙家都覺得周清太狂妄了。
但是心裡總有一個聲音,提醒他們,他說得對。
因為「不可逾越」,本就是一種錯誤。
他是對的啊。
何謂修仙,順行成人,逆行成仙。
修行本就是逆天之舉。
如果謹守做人本分,視大道不可逾越,他們也不會成仙,暫時超脫生死。
魔童甚至聽得熱血沸騰,它最不喜歡三綱五常,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屁話。
李靖曾經用這話來教訓它,它直接來了句,「誰說的,我滅了他。」
這就是魔童,不信命,就是它的命。
周清繼續悠然開口:「貧道以為,大道不該是這樣的,天道更不是這樣的。天道果真如此,那就是『天』有罪,有罪當罰,罪不容赦,當誅。眾位,願意與我一起罰天嗎?」
罰天?伐天?
眾仙家心驚膽顫。
縱然你說得對,他們也不可能跟著周清發瘋。
很快有仙家告辭。
有的人藉口是洞府的丹藥火候快好了,有的人說藥田的仙藥即將成熟,也有人藉口家裡的坐騎快生了……
反正大都急著要走。
於是原本尚且算熱鬧的大殿裡,只剩下少數的仙家,其中還有一大半是鎮元子的門人弟子。
他們有的是感念師恩,有的是對周清石破天驚的理念感興趣。
如魔童,已經成為周清的忠實擁躉。
其實它一直覺得自己師父太乙就是這樣的存在,只是太乙向來只做不說。
鎮元子也是默然良久,最後嘆息道:「反正我已經死了,不如陪你瘋狂一把。」
他是三界六道有名的厚道人,現在也發瘋了。
畢竟他已經死了,已經沒有什麼不可捨棄的。
鎮元子說完這些,心靈得到極大的解脫和輕鬆之感。
原來放開一切之後,竟是這樣的爽。
在這種心態下,三清道祖又算什麼呢?
難怪凡間有句話,叫做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應無所懼,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其實這個道理,連太清都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祖都鼓勵修煉者當如此,反而修煉者自身卻遲疑、畏懼了。
就在這時候,原本漆黑如墨的無常劍,劍身出現了變化,開始鏽跡斑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