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三章 保命符

  「另有安排?」聽完荀寧所說,孫永神色一怔,他知道自己這一次請戰的意願又是落空了。【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當然,作為臣子,孫永可不敢直接詢問接下來荀寧會給自己安排什麼事情。畢竟,以荀寧的脾氣,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曹林,陳拾整軍備戰,這兵馬糧餉器械等一應物資,你會同戶部、兵部等一眾官吏,仔細研究一下,然後拿個具體的方案交給陳拾,好讓陳老將軍安心作戰!」荀寧將目光看向了曹林,「此次陳老將軍出征,朕會親自為他踐行!」

  「謝皇上!」陳拾抱拳拱手,眼神之中充滿了激動之情。

  等到下了朝,荀寧在回內宮的路上,荀瑜便是緊隨其後,今日朝議,荀瑜又諸多的不解,因而他要趁此機會問一問父皇荀寧:「父皇,兒臣以為,這一戰本不需要陳老將軍出戰的啊。為何,他一提出來,您就應允了?畢竟,陳老將軍上了年紀,難道真的因為他有廉頗之勇?」

  沒錯,朝中眾臣沒有人敢問為什麼,偏偏荀瑜敢。原因很簡單,從常識的角度出發,陳拾的確不能上戰場了。

  「你說的這個問題,朕豈能不知?但是,朕權衡再三之下,還是決定讓陳老將軍前往雁門關。」荀寧停下了腳步,隨即駐足在宮裡的長廊之上,遠眺汴梁城,「但是,陳拾不能不去。」

  「這是何意?兒臣不解!」聽著荀寧的話,荀瑜頓時面露疑惑,「難不成,真的只有陳老將軍能對抗遼國?這也不對啊,孫永、曹林等人都能統帥兵馬?為何不用他們?甚至是,鎮守在外地的劉穩,都能打得過遼國兵馬啊!」

  「這不是能不能打得過的問題,而是敢不敢打的問題!」荀寧一語中的。今日朝議,他縱觀垂拱殿上的眾多文武大臣,上百人之中只有陳拾敢於請戰。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要知道,出兵雁門關,就意味著能夠建功立業,甚至是封賞王侯。要不然今日孫永也不會放下右丞相的身姿,甘願去當一個先鋒。然而,就是在這麼個機會下,朝中大臣卻只有陳拾站了出來。這很明顯,並不是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是大臣們有所疑慮。

  這種疑慮源自於自己對遼國兵馬的恐懼,畢竟曾經的宋遼戰爭,大部分時候都是大宋戰敗的,這種恐慌的情緒,蔓延到每個人的心中,使其產生了畏戰怯戰的心裡。因此,正如荀寧所講的那樣,面對遼國兵馬,從來都不是能不能戰勝的問題,而是武將們敢不敢打的問題。如果敢的話,那麼朝中大臣就應該是一窩蜂的請戰,而不是單單只有一個年邁的陳拾。

  說得更為直白一點,當下的大宋最需要的是一場對遼國兵馬的勝利來提振士氣,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眾官畏懼遼國的心理。

  「兒臣明白了!」聽了荀寧的解釋後,荀瑜思索了良久,他便是不由得嘆息了起來,「真是良將難得啊!」

  他這句話自然是在誇讚陳拾,荀寧聞言,便是擺了擺手,示意荀瑜不必多想:「前些日子來汴梁城求援的种師道,他是個帥才,敢打敢做,朕有意將他留給你。待你即位以後,朕只有一個要求,此人絕不可殺。有他在,那就是大宋的一道保命符!」

  「兒臣明白了!」荀瑜再次躬身,對於种師道,他曾經多多少少聽荀寧提起過,只是從來沒有見過荀寧像今日這般鄭重,「我記得种師道現在就在武英殿與一眾兵部屬官討論著雁門關的形勢,我這就去看看!」

  荀瑜言罷,便是向荀寧告辭,很快他就來到了武英殿之中。此時此刻,眾多大臣雖然已經下了早朝,但是每個人卻是異常的忙碌。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皇上又要打仗了,整軍備戰,那是少不了的了。

  「傅文書前些日子來看過,說兵部的很多摺子,還是要跟往常一樣,擬定方案以後,交給右丞相孫永審閱。要不然,這中間出現了什麼紕漏,誰也不敢保證。」

  「唉,皇上又要打仗了,這接下來兵部、戶部又要開始忙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也真是難為陳拾老將軍了,面對遼國大軍,恐怕也只有他敢與之戰。」

  「誰說不是呢?自從世家被滅,豪族被屠以後,大宋的人才就進入了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你要是讓那些青年將領上戰場,那非得斷送大宋江山不可。不是能不能打得過的問題,而是敢不敢打的原因。只有敢打,才可能打得不過。不敢打,就算是兵馬比遼國多三四倍,那也是無濟於事的。」

  武英殿中,屬官們一邊忙碌著,一邊議論紛紛。好巧不巧,荀瑜聽到了有人發出與荀寧相似的感慨。頓時,荀瑜便是不由得對那名屬官高看了一眼。

  「种師道將軍在不在?」

  荀瑜進了武英殿後,眾人向其問禮,荀瑜抬手示意眾人不必客氣,便是直截了當的尋找著种師道。

  「殿下,臣在這裡!」

  「你隨我來!」荀瑜見著种師道答應了一聲後,便是向其招了招手,示意他與自己一道去往東宮。

  种師道見狀,不由得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就答應與之到了東宮。

  東宮內,很多屬官都在忙碌著早朝相關的事情,荀瑜將种師道請到了自己的書房,命人斟茶,便是開始了敘話:「我身為太子,但是很多事情都不如你們。父皇極力向我推薦你,說你將來必定會成為大宋棟樑!」

  「皇上過譽了,臣讀寫太子關心!」

  种師道抱拳拱手,表示感激。

  「今日找你來,主要想多了解一下關於雁門關的事情,雖然你幾日前曾經在朝堂上說起過,但那很多時候你都是在闡述事實,並沒有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機會。」

  荀瑜的話中意思很明顯,那就是在問种師道,該如何解決西北邊患的問題。

  這個問題,荀寧曾經思考過,荀瑜也思考過,但是並沒有什麼好的結論。然而,眼前的种師道卻不一樣,他鎮守西北,對那裡的風土人情非常了解,因而如何解決西北邊患問題,种師道反而是最有發言權的。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