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神祇裝神弄鬼,以邪術哄騙百姓,收取供奉。
這種事情吳承恩深惡痛絕,所以原著中,三隻犀牛精,這麼神俊適合作為坐騎的妖怪沒有被人收走,而是全部被殺。
一個被咬的身首分離,另外兩個被豬八戒當著眾多百姓的面斬首。
死無全屍還不算,角被鋸下分了,皮被扒下做鎧甲,肉也被人分食。
食肉寢皮,在古代,唯有生死仇敵才會如此。
犀牛精的下場也是在警告那些裝神弄鬼的混蛋,若不收手,棄惡從善,他們的結果不會比犀牛精好。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作惡多了,正義的金箍棒總有一天會當頭打下。
金平府是天竺國外郡,過了金平府,下一站便是天竺國。
距離靈山越來越近,以唐僧的心性,也有些坐不住。
孫悟空笑道:「師父,你似乎又把烏巢禪師傳授的心經忘記了吧?」
唐僧道:「《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自烏巢禪師傳授,無一日不念,倒背如流,怎會忘了?」
「師父只是會念,會背,卻忘了怎麼解。」
唐僧知曉孫悟空說的是隱霧山時候的事,笑罵道:「你這猴頭,又笑我不會解經,你會解麼?」
「會解,會解!」
兩人這番對話卻是在論佛,只是豬八戒和沙僧不懂,紛紛笑出聲來。
「猴哥你和我一樣都是妖怪出身,不是師父這等自幼學佛的,弄虛頭,找架子,說什麼曉得,解得!怎麼就不作聲?聽講!請解!」
「二師兄,大師兄說這話是為了讓師父安心趕路,大師兄舞槍弄棒是一把好手,講經還是要看師父的本事。」
唐僧搖了搖頭,道:「悟能、悟淨,你們這次卻是錯了,悟空一言不發,反而是真解。」
唐僧在華夏歷史上是開宗立派的佛學大師,其創立的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非專業人士難以窺其奧妙。
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正是因為太難,非大智慧者不可領悟,因此傳了兩代便逐漸衰微。
本世界的唐僧是金蟬子轉世,但其修的佛法和歷史上並無不同,對於門人弟子要求極高。
除了孫悟空這等天生靈秀的,想要領悟唐僧佛法,難上加難。
豬八戒和沙僧只是略有所得,自然不明唐僧和孫悟空對話的真實含義。
可這佛法只能靠自己領悟,悟了就通了,沒悟說一千道一萬也沒用。
唐僧沒有浪費口舌,只是呵斥一句,便繼續西行。
一路無事,師徒四人到了天竺國外的布金禪寺。
傳說昔年一位長者請釋迦摩尼講佛,想要買舍衛國太子的一處莊園,太子故意為難,要鋪滿莊園的黃金才賣。
長者當真拿出黃金,請釋迦摩尼講佛。
後人據此,在此地建立了布金禪寺。
按照傳說,此地當是一處佛門聖地,但偏偏藏污納垢,文人一根筆,殺人不用刀。
天竺國的公主被玉兔精一陣風颳走,落入寺中。
寺中長老擔心公主被和尚侮辱,把她關了起來,說是降服的妖邪,每天送兩餐飯,從小門送進去,面都不許露。
看管之嚴密,和看押林軒老丈人任我行的地牢唯一的區別便是有個天窗,能看見白天黑夜。
如果說寺內老和尚知道寺中僧人有忍不住色戒的,這還正常。
可重點來了,公主也懂得配合,每日裡在屎尿中打滾,瘋瘋癲癲。
要知道,這是一個信仰佛門的國家的養尊處優的公主,養在深閨,涉世未深,到了一處名山大寺,第一反應是裝瘋賣傻,免得被和尚侮辱。
這事和唐僧說了一遍,唐僧竟然也沒覺得有問題!
都不用細品,就能看出吳老爺子下筆有多狠。
這裡就有人要問了?和尚為何忍不住色戒?
吳老爺子說了那麼多次「和尚貪色」,直接描寫有,曲筆譏諷也有,為何不來個詳細解釋?
因為吳老爺子之前,已經有一位大文豪在其作品中解釋過了。
這位大文豪便是施耐庵。
用施耐庵的說法,因為和尚最清閒。
富豪大財主,白天處理家事,晚上擔心錢財被搶了,被偷了,精氣神消耗大,便是有嬌妻美妾,也沒那個精力了。
平頭老百姓,為了生存辛苦工作,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睡前摸摸米缸,看裡面有沒有米,哪有閒心想別的。
和尚一日三餐有善男信女齋飯供奉,住高堂大殿僧房,房裡好床好鋪睡著,沒有父母侍奉,精力遠比常人旺盛。
忘了說了,這一說法出自水滸四十五回,正是潘巧雲偷裴如海那一章。
文化人罵人的水平當真是高,越品越妙。
唐僧知曉了公主之事,離開布金禪寺,去往國都,要查個明白。
怎奈魅力實在是太大,被玉兔看上了,一個繡球砸了過來。
拋繡球招親這種事誰都明白是怎麼回事,天竺信佛,只要唐僧還俗,招為駙馬無人會說閒話。
唐僧一路走來,經歷無數女色誘惑,又怎會在臨門一腳處失了元陽?
正所謂: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難成恨惡緣。道在聖傳修在己,善由人積福由天。休逞六根多貪慾,頓開一性本來原。無愛無思自清淨,管教解脫得超然。
十世元陽,陰陽相濟,得成正果,若是泄了出去,只餘下陰氣,和女子陰氣陰上加陰,只能為其所害。
玉兔的實力如何與孫悟空相比,一頓亂棒子,終歸等來一句「棒下留人」。
孫悟空早已習慣,帶著玉兔去認了罪過,又去布金禪寺尋回真公主,眾人離開過國都,去往靈山大雷音寺。
一行十數年,距離大雷音寺只差兩難,別說唐僧,便是孫悟空也感慨良多。
唐三藏緊守本分,孫悟空降妖伏魔,豬八戒挑擔行千里,沙悟淨牽馬過山川。
艱難險阻,美女畫皮,妖魔鬼怪,魑魅魍魎。
無論什麼困難,都難不倒一心向佛的師徒四人,這真經,終歸要出現在人世間。
沐淨恩波歸了性,出離金海悟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