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結義柒
宋仁傑勃然變色,皺眉道:「豎子敢爾!」他平常好做文人打扮,自詡文武雙全,沒事還要裝裝斯文,沈放如此挖苦,正戳到痛腳。
楊熏炫卻是一笑,拱手道:「沈小友倒是博聞強記,不想如此冷僻文書也曾讀過,我等倒願請教一二。」他在臨安城林府見過沈放一回,沈放堅毅不拔之言行倒是叫他甚有好感。
當日楊熏炫雖與沈放為敵,但也曾出手幫了沈放一下,沈放恩怨分明,對此人倒無敵意。見他客氣,自己也是以禮相待,還了一禮,道:「請教不敢。當下之計,自是要先搶收稻穀。但蝗蟲過境,只為覓食,此處沒有,自然要往下去,一樣禍害邦土。況且除卻稻穀,還有稻葉草木,此皆蝗蟲之食。因此蝗蟲過境,必要竭力撲滅。」
宋仁傑冷哼一聲,道:「這還要你說,蝗蟲所過之處,寸草不生,自然要撲殺。村夫俗子也知持掃帚扑打,放雞鴨啄食。」
沈放搖頭道:「蝗蟲綠時,雞鴨愛吃,一旦變作飛蝗,雞鴨反不願吃了,甚或有雞鴨食之而死。況且雞鴨有限,根本不足掃滅大量蝗蟲。至於人力亦然,單靠追撲,收效甚微。須得由官府牽頭,發動鄉里,協作滅蝗。」
關於蝗蟲是否有毒,其實也有爭論。現代研究發現,變異後的螞蚱體內會合成兩種有毒物質:苯乙腈和氫氰酸。苯乙腈毒性較低,但是會揮發,氣味濃烈,氫氰酸不會揮發,氣味不強,但是有劇毒。
聚集的蝗蟲氣味濃烈,大多數鳥類已經不敢捕食。飛蝗之毒可能對人而言微乎其微,不起作用,但對於雞鴨鳥類,卻可能致命。
歸無跡倒是越聽越有興趣,道:「你接著講。」
沈放道:「治蝗之法,亦如交兵。敵軍勢大,不能一鼓滅之,只能一點一點蠶食。蝗蟲途徑之地,皆要下力滅殺,一為保護物產,二為不教流毒擴散。若是組織得當,抗擊有力,能減災三成。不管滅蝗一分還是兩分,蝗群雖眾,終有競時。各地依此為計,不斷消磨,終能將蝗蟲撲滅。滅蝗非一城一地事,而是邦國事,天下事。」
沈放所言,大有道理。各地百官遇蝗蟲過境,首先想的都是保護轄內稻穀物產,減少自己損失。至於蝗蟲殺滅多少,是否飛去鄰縣州府為惡,那是於己無關,甚或還會相互推諉。
北宋名臣錢勰便有這麼件事,他為如皋令,會歲旱蝗發,而泰興令獨紿群將云:「縣界無蝗。」已而蝗大起。郡將詰之,令辭窮,乃言縣本無蝗,蓋自如皋飛來,乃檄如皋請嚴捕蝗,無使侵鄰境。
錢勰得檄,輒書其紙尾報之曰:「蝗蟲本是天災,即非縣令不才。既自鄙邑飛去,卻請貴縣押來。」
楊熏炫緩緩點頭,看沈放眼光也是不同,道:「沈小友此言大有道理,蝗蟲一來,各處哀聲一片,都道事不可為,索性放棄抵抗。殊不知若人人想的都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何異縱匪為患,遺毒鄉鄰。」
蕭平安也是暗暗點頭,心道我這兄弟當真是有才學,眼光也是不同。
歸無跡道:「這大力撲殺,可有妙法?」
沈放道:「最得力之法,稱作『塹坎掩埋法』。《論衡》《農政全書》《捕蝗考》皆有所載,於蝗蟲降落處挖深廣各兩尺之坑,坑間相距一丈,兩旁以木板門扇接連八字排列,驅趕蝗蟲入坑,以土覆之。一坑可埋蝗蟲過萬。其次可用火燒法,夜間燃點篝火,蝗蟲飛近,燎斷翅膀,自落於地。平常蝗蟲乃是晝出夜伏,但化為飛蝗,卻是一刻不停。再者可以漁網高舉,樹立田間埂上,也能大量滅蝗。此皆有用之法,但若要事半功倍,最最有效的辦法,卻是花錢。」
蕭平安奇道:「花錢?」
沈放道:「不錯,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蝗蟲雖巨,人亦不少。若能調動民力,不分男女老幼,青壯強健,人人出力,勠力同心,何愁蝗災不滅。我朝曾有『以蝗易粟法』,殺滅蝗蟲一斗,可換糧錢若干。有銀錢為賞,自然人人踴躍,不怕百姓不肯出力。」
歸無跡楊安國幾人都是點頭,楊安國兄妹精於蠱惑之道,更是明白其中道理。
蕭平安這才恍然大悟,心道,我這兄弟果然是聰明的緊,主意是真多。
沈放又道:「其實治蝗不如治蝻,治蝻不如收子。此番蝗蟲過後,還需翻整涸澤,掘除蟲卵。未防來年蝗蟲復起,多種豆麻。」微微一頓,笑道:「其實這些都不算稀罕,吾等隨便自田間覓一老農,都能說出八九。」
歸無跡卻是正色道:「就算此間官吏鄉老都知,提醒一下也無壞處,楊兄弟。」
楊安國身旁劉全搶先道:「歸先生放心,方才沈公子所說,我都記下了,定會把話帶到。」也是起身而去。
忽聽堤岸之下,人群鼓譟,不少人高呼道:「來了,來了。」抬眼望去,只見東邊遠遠河面之上,帆影片片,十餘艘航船正乘風而來。
前面七八艘都是小船,後面四五艘卻都寬大,遠望雖看不真切,但看桅杆高舉,巨帆如雲,定是十餘丈之上的大船。
宋人造船之術已是精湛,十餘丈的船隻只能算尋常大小,便是三十丈朝上,過一百米的船也造的出來。
《夢梁錄》載:「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小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料是宋人對船艦載重的計量單位,一料等於一宋石,相當於今天一百二十斤。
宋代常見的大型航海商船,可載五千料,即載重三百噸。北宋運河之上的「萬石船」更是號稱載重萬石,五百餘噸!
此時正是順風,十餘艘船越駛越近,船上人也漸漸看的真切。只見前面七八艘小船上,都是立著幾個光著上身的漢子,一個個黑不溜秋,正是長江三十六水寨的好漢。
這些漢子武功未必如何,但水性都是精熟,皆是傳說中能閉氣半個時辰以上,水中視物,徒手抓鱉的人物。有這些人護航,想在河上攔截船隻,若不出動大批水軍,那是想也別想。
看看時辰,午初三刻,這船隻來的也算及時。渡口民夫已開始列隊,只待船隻靠岸。
蕭平安、沈放、歸無跡、楊安國等人注意力一時都在船上,船隻卸貨搬運,耗時許久,敵人多半不會在此際發動。但見船來,總不免有些緊張。
楊熏炫和宋仁傑兩人卻是好整以暇,也笑吟吟看著下面。
眼看前方小船已經轉向,對著渡口而來,距離渡口還有十餘丈,最前方一艘小船忽然停了下來。船上四五個漢子聚在一起,低語幾句,其中一人忽然躍入水中。
歸無跡眉頭一皺,望向楊熏炫道:「難怪兩位如此淡定,原來是水下做了文章。」
楊熏炫呵呵一笑,道:「埋了些木樁而已,小船無礙,那吃水較深的幾艘麼……」
宋仁傑忍不住得意之色,道:「先前我等不察,叫爾等鑽了空子,真當我大金水師無人麼?」此人一口一個大金,顯是早不把自己當宋人看待。
歸無跡搖頭道:「便是有木樁為陣,最多費些功夫,有長江三十六水寨的好漢在此。半日功夫,自能清出一條道路。」
楊熏炫搖頭道:「諸位沿淮河而上,一日兩百餘里,操舟之術當真高明。但眼下行跡已露,豈還有僥倖?金國水軍已有戰船前來,一日後便能抵達。呵呵,歸兄,此乃軍爭之勢,已不需你我操心了。」
歸無跡眉頭緊鎖,宋仁傑一語道破。此番沿淮河運送猛火油,靠的就是迅捷二字,叫金人不及反應。但如今動向已盡被人知,若是金人戰船水師來劫,己方已是插不上手。
大宋水師天下無敵,舟船牢固,水上打起仗來自是不怕金人,但五艘貨船能保全多少,可就說不準了。
正自發愁,卻見下河那人已經爬回船上,小船轉頭,又駛回河中。
沈放忽道:「大船靠岸,為何不降風帆?」
歸無跡和楊熏炫都是一怔,果見身後幾艘大船風帆鼓起,仍是高掛桅杆之上,船速也是不減,根本沒有近岸的意思。
倏忽之間,幾艘船已與渡口平行,卻仍是在河心航行,徑直朝西而去。
楊安國呵呵一笑,朝歸無跡一拱手,道:「歸先生勿怪,我等知道事情已經敗露,再不能按先前一般沿途卸貨。吾等已與趙淳大人打過招呼,剩下的猛火油直接運至襄陽,由趙大人再作安排。」趙淳乃是京西北路招撫使,如今正於襄陽一地坐鎮。
歸無跡這才明白,楊安國兄妹根本未說實話,這船根本就未想在信陽左近登陸,而是一直向西,直奔襄陽而去。他被兩人所騙,卻是並不著惱,看楊熏炫和宋仁傑都是一臉愕然,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妙極妙極,兵不厭詐,正該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