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驚聞捌

  第611章 驚聞捌

  不知不覺已經寫到了這裡,對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已經有了感情。💜😲 69Ŝђ𝐔乂.cᵒ爪 🍧😎再說一次,不管如何,這本書都會沿著既定的路線寫完。

  黃煥之吃了藥,睡了一夜,氣色大有好轉,但沈放仍是叫他休息,未安排他做事。

  昨日鹿肉剩了許多,每組都分到不少。沈放又拿了條鹿腿,尋到狄典,也換了把大刀。他本是使劍,但也未想與人動手,砍起木頭,還是刀用著更是順手。

  交易之時,見也有人來尋狄典,卻是掏出金銀,想換些物品,卻被狄典一口回絕。

  沈放暗道:「果然須得是就地取材之物,咱們帶進來的東西,人家倒是不認。」

  換了刀也未急著走,看了一會,如他一般心思想換些東西的人不少。但黑衣人中,只有狄典一人出面,問到其餘人,都是笑著擺手。

  四人做事,倒都似模似樣,不到午時,幾間小屋已是初具雛形。其間林懷風來過一次,一眼便看出好處,如此不僅隔絕地氣,一人一屋,更是住的舒服。

  默不作聲,迴轉自己營地,三下兩下,推了窩棚,另選了一處,依樣葫蘆。

  李雲政做起事來,手腳生疏,想是從未乾過粗活,卻是認認真真,扎的茅草整整齊齊,兩隻手劃的傷痕累累,也不叫苦。

  潘前堂、潘前棟兩人手上不停,嘴也不停,各種俏皮話說個沒完,屢屢惹的沈放等人大笑,活也半點沒有耽擱。就連黃煥之也是不肯休息,拖著一隻手跑前跑後。

  沈放全都看在眼裡,心道:「我總道這些讀書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有一張嘴能說。今日看來,卻是看錯了這些讀書人。」此間二十餘秀才無不是當世英才,人品心性,都不是尋常讀書人可比。

  幾人幹的投入,早上吃了昨夜剩下的烤肉,午飯索性不吃。人人手腳麻利,未到傍晚,四間連在一處的小屋已是完成,裡面鋪上茅草,如此一來,今晚是不須受凍了。

  李雲政等人一人選了一屋,沈放要照顧黃煥之,便與他住了一屋。

  忙了一整日,幾人也都是累了。便是沈放,許久不曾如此勞動,也覺有些睏乏。潘前棟自告奮勇去生火烤肉。

  沈放藉機四處走了一圈,六組人都已搭起住所,叫他驚訝的是,他自己搭的竟不是最好。

  欒星回一組的想法與自己相似,但搭出來的屋子更是齊整,厚厚的茅草裹的密不透風,甚至屋外還有些裝飾。

  歐陽宗言一組,也是在林中蓋屋,卻不是利用樹木為梁,而是背靠一面崖壁,搭出了兩間大屋,形制規整。更奇的是,結構極其簡單。

  沈放也是此中高手,一眼看出,此組之中,必有人極精建築之學。

  此外雲錦書的營地最靠近水源,戰青楓又打了兩隻鹿,換了不少東西回來,營地竟是連鍋碗瓢盆也有了。

  最後轉回林懷風處,見三人正在燻肉。

  與林懷風閒聊幾句,沈放折回自己營地,只見潘前棟和潘前堂滿頭大汗,仍在取火。兩人打算鑽木取火,方法都會,但干到手臂都快抬不起來,手下木頭仍是只見煙不見火星。

  沈放笑著看了片刻,走上前去,自懷中掏出一個火摺子,笑道:「兩位可需要這個?」

  潘前棟瞠目結舌,忽然跳了起來,急道:「沈兄好不厚道,明明帶著火摺子,卻叫我兄弟兩個出醜。」

  沈放搖頭道:「我見兩位全情投入,若是成功,豈不也是欣喜。」

  潘前堂無奈道:「可惜我兄弟二人已經盡力,可是這鑽木取火真的好難。」

  李雲政笑道:「兩位雖未成功,我們三個瞧得卻也過癮。」

  眾人都笑,都覺彼此間距離又是近了一步。

  吃了餘下的烤肉,幾人說了幾句閒話,紛紛回屋就寢。沈放也覺困頓,但仍是打起精神,又給黃煥之煎了副藥。

  黃煥之本想自己動手,沈放知他沒做過此事,野外又無爐子,只有一口鐵鍋,火候實難把握,還是自己動手。一副藥要煎好久,黃煥之自不肯去睡,一定要在外面相陪。

  黃煥之也不提感激之言,與沈放閒聊,問些江湖上的故事,自己也說些身邊的趣聞軼事。

  黃煥之祖籍是慶陽府人,屬慶原路,便是如今的GS省QY市慶城縣。但慶陽府沒什麼有名的書院,黃煥之很小就舉家搬遷,一直在晉陝一帶求學,數易其地。晉陝所在也就是著名的黃土高原。

  古時的黃土高原遍布草原森林,絕非如今模樣。《詩經·國風·秦風·蒹葭》中所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說的便是舊時秦地關中隴上。

  但宋時因與西夏紛爭,此地飽經戰亂之苦,又大量屯田駐軍,水土已被大量破壞。黃煥之家鄉甚是貧困,他能走到此間,屬實不易。

  說起故鄉人文風土,黃煥之面露憂色,言道:「我幼年之時,河中多魚,山中到處是飛鳥走獸,可如今水中都是泥沙。魚蝦漸少,倒是每年的風越來越大。小時村中還有一百多戶人家,如今只剩七十餘戶,田中辛苦一日甚過一日,收成卻是一年不如一年,日子更是一時苦過一時。」

  黃煥之口中的河便是黃河,黃河孕育無數生靈,卻也多災多難。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每次都是生靈塗炭。公元1117年,宋徽宗年間,黃河決堤,百萬人因此喪命。黃河多災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河水中夾帶大量泥沙,導致下遊河床不斷升高。黃河到了河南等地,已成懸河,高出地面十餘米。

  而這泥沙的來源,卻是主要來自黃煥之家鄉下游晉、陝黃土高原地區。此地黃土結構疏鬆,本來就極易流失,黃河中游的十支流河網又是稠密。只是這其中根源還不是如今的黃煥之和沈放可以理解。

  沈放聽他言語之中,並不以自己清貧為苦,但胸懷憐憫,對天下百姓的憂慮更勝自身,也覺動容,問道:「冒昧一問,不知黃兄有何志向?」

  黃煥之神情微動,抿緊雙唇,熊熊火光映在面上,忽明忽暗,沉默良久,一字一句道:「願天下太平、永絕刀兵,四海富足,百姓安樂。」

  忽聽一人擊掌道:「好!我輩讀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兩人回頭,卻是李雲政過來。他乃是關中名士,宋時關中有位理學名家,世稱橫渠先生,張載張子厚是也,所創「關學」,撐起關中文脈,關中學子,都受其影響。李雲政方才所說,正是流傳千古不朽的「橫渠四句」,道出了天下讀書人的崇高志向。

  李雲政也在沈放身旁坐下,道:「聽二位論道,忍不住相擾,兩位勿怪。」

  沈放心中也覺一陣激動,兩人言語頗有振聾發聵之意,更難得是情真意切,絕非虛假空話。

  李雲政坐下便道:「如今四海鼎沸,天下難得安寧。中原有宋金之爭,北有蒙人崛起,野心勃勃,西有西夏人心不足。天下百姓,內憂外患。眼下不論大金還是大宋,都是國中疲敝,民怨沸騰,此際卻還要妄動刀兵,置萬民於水火,悲乎!」

  腳步聲響,卻是潘前堂、潘前棟兄弟也跟了出來,潘前堂還未走近,便道:「李兄所言不假,我兄弟自靜江府一路北上,越往北,越是滿目瘡痍。近年多災,天禍連綿,百姓悲苦,實不該雪上加霜。」

  潘前棟卻道:「天下一統,民心思歸。此地本是大宋國土,四千萬大漢百姓翹首以待王師,此乃大勢,縱使來的不是時候,卻也是不可逆。」

  幾人你一言我一語,開始議論起來。談起天下大勢,這幾個讀書人無不雙目放光,神采奕奕,引經據典之餘,更不忘結合自己所見所聞佐證。

  四人高談闊論,沈放卻漸漸沉默,側耳傾聽,便是旁人問他,也只是寥寥數言。

  四人都有真才實學,又絕不迂腐,各有見地,或高屋建瓴,或胸懷坦蕩,或別出機杼,或慷慨激昂。所言所論,許多都是沈放初次聽聞,有些言語更叫他有眼前一亮,茅塞頓開之感。

  沈放暗暗點頭,心道:「常言道,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此話果然不假,這幾位雖未有功名,但若論才學,怕並不在毛自知毛兄之下。」

  沈放本也是言語犀利之人,但如今話卻變的越來越少。這倒不是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見識不足,自行藏拙。而是一番挫折歷練,叫他更樂意傾聽旁人的想法。

  五人滔滔不絕,直到草藥煎好,黃煥之服下,仍是不肯作罷。轉眼看,遠處點點火光,想來如他們一般的也是大有人在。

  所謂言如心聲,暢談之下,幾人心性也逐漸展露無遺。沈放說的少,聽的多,對幾人性情卻是感觸更深。

  幾人政見各有不同,卻都是一腔熱血,心懷百姓,憧憬一個太平盛世。不自覺想起辛棄疾、陸游、韓淲,甚至毛自知。只覺自己所見,真正的飽學之士,無不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以百姓禍福為憂患。

  難怪古往今來,天下人如此尊敬讀書人。這仁愛道德的準則,不管踐行幾何,實已根植讀書人心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