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林府捌

  第208章 林府捌

  林醒沐臉色一變,怫然不悅,道:「如今的年輕人都愛譁眾取寵,故弄玄虛,裝到我門上,膽子忒也大了。♞👣 ➅➈ş𝔥𝕌x.ⒸỖ爪 ♔🐺」伸手一拂,几上茶杯立刻摔到地上,「砰」的一聲摔的粉碎。

  這一聲一響,下面幾人倒未覺如何,廳上閣樓內三個女子卻都嚇了一跳,其中一人乃是瑩兒,低聲道:「沈公子這是怎麼了,平常他可不是話多愛出頭之人,怎惹得老爺如此生氣?」

  旁邊兩女子只顧趴在縫上偷看,其中一女子道:「是啊,老爺這好像動了真怒,可沒瞧過他如此生氣。」聽聲音正是溫氏。

  另一女子當然便是七姑娘,此時她倒是頗有些幸災樂禍,道:「這小子就愛出鬼,爹爹酷愛收藏字畫,見識不凡。他跳出來說是假的,不是譏諷爹爹沒有眼光麼。他若說不出個子丑寅卯,定教爹爹趕了出去。」

  瑩兒急道:「那可如何是好。」

  七姑娘道:「你急什麼,趕他又不是趕你。」

  溫氏笑道:「她看上了沈公子,當然著急。」

  七姑娘也笑,道:「你不說我倒想不到,前些日子,人家不是連聘禮都給過了麼,足足五十兩金呢。」

  瑩兒羞的滿臉通紅,皺眉道:「你倆好生沒趣,就會拿我開心。」眼珠一轉,道:「我的大小姐,你莫要忘了,沈公子可是你請進來的,若是丟臉,你面子上又如何好看,六少爺明日一早等不及就要跑來取笑。」

  七姑娘一怔,道:「說的也是,那你下去看看,看情形勸勸老爺。」

  瑩兒咋舌道:「我怎麼敢去。」

  溫氏道:「莫急莫急,看看他接下來如何說。」

  沈放卻是好整以暇,端起茶杯喝茶,渾若無事。

  崔致和道:「書畫一道,學問甚多,沈公子一時看走了眼也是有的,年輕人口無遮攔,員外莫要生氣。」

  戰青楓哼了一聲,道:「只怕是眼高手低。」

  林醒沐冷冷道:「沈公子可還要什麼要說?」

  沈放淡淡道:「員外自己也知是假的,何必再裝。」

  林醒沐道:「哦,你說說看。」

  沈放道:「我不懂丹青,但這旁邊題字,卻是不妥。」

  林醒沐道:「如何不妥?」

  沈放道:「這其中一句,『顓頊愧倚薄』。宋徽宗乃是神宗之子,神宗名趙頊,徽宗一國之君,豈不知避諱,將老子的名字題在畫上。」

  林醒沐變色道:「不錯,如此顯而易見,我等卻倒是大意了。此人手段如此高明,卻偏偏留下這天大馬腳!分明是騙我錢財,還要羞辱於我,終日打雁,反被雁啄了眼睛,當真可恨,可恨!」

  崔致和道:「員外息怒,這破綻太大,反倒不易察覺,此人正是利用了人心弱點。連梁待詔也被騙過,員外又何必自責。」

  戰青楓道:「這有何難,那人什麼模樣,走了沒有?我去叫他把錢吐出來,把畫吞進肚去。」

  道衍大師道:「善哉善哉。錢貨兩訖,豈可反悔。真畫假畫,只要是好畫,又有何差別。」

  沈放只是微微一笑。

  林醒沐斜他一眼,不悅道:「沈公子見老夫出醜,如此開心麼?」

  沈放道:「閣下不必裝了,你不曾生氣,也不是林員外。」

  樓上七姑娘也吃了一驚,仔細看去,道:「又是『影鬼』裝的?爹爹這個替身真是扮的越來越像了。」

  林醒沐微微一笑,站起身來,轉身入內,片刻功夫又走了回來,仍回原位坐下,道:「沈公子如何看破?」

  沈放道:「若是林員外真如此好騙,只怕如今這宅子已經不姓林了。」

  林醒沐道:「但公子如何知道我不是林醒沐?」

  沈放道:「剛才不是,如今卻是了。」

  林醒沐道:「不錯,先前與諸位開了個小小玩笑,方才那人確不是我。只是公子何以如此肯定?」此人相貌說話,言談舉止與先前一人真是毫無二致。

  沈放道:「員外萬金之巨賈,可以兵不厭詐,但豈可自己出來說謊。謊言既已揭破,再不露面豈不失禮。」

  林醒沐哈哈大笑,道:「沈公子聰明過人,崔先生八面玲瓏,道衍大師看破紅塵,戰公子俠肝義膽。小女頑劣,能得諸位之助,當真是天大福氣,我也放心不少。諸位盡心做事,我林家絕不虧待。」說完起身拱手,大踏步而去。

  隨即眾人回去聽玉小築,沈放也要同回,卻被瑩兒叫住,原來是七姑娘要找他說話,就在繡樓之上,仍是隔了個帘子。

  那繡樓是女子做針線女紅的所在,尋常男人自不合適上去。沈放不知何事,隨她去了,還未坐定,就聽七姑娘道:「你好生不知禮節。」

  沈放道:「哦,請小姐明示。」

  七姑娘道:「我來問你,既然知道是來見我爹爹,幹什麼穿件臭衣?」

  沈放舉袖聞聞身上,也不覺有何異味,道:「哪裡臭了?」

  七姑娘道:「臭的,臭的,你都穿了三四天了,當我不知道麼?」

  沈放淡然道:「原來小姐每日偷窺在下,想看我大大方方來看便是,為何要偷偷摸摸。」

  帘子後瑩兒和溫氏忍不住笑出聲來,七姑娘又急又氣,道:「胡說八道,誰有閒心看你。」

  沈放道:「如此說來,小姐是一直聞到的了,佩服,佩服。」

  七姑娘更氣,道:「你繞著彎兒,罵我是狗是麼?」

  →

  沈放道:「在下並無此意。」

  七姑娘道:「呸,呸,呸,你分明就是,還不敢認。」

  沈放道:「小姐莫要多心。」

  七姑娘道:「好,好,好,你又說我小心眼。」

  沈放道:「不知小姐找在下何事?」

  七姑娘沒好氣道:「沒事!沒事!」

  身旁溫氏笑道:「沈公子適才明察秋毫,小姐甚是高興,本想叫你上來誇獎誇獎。」

  沈放道:「誇我身上很臭麼?原來大戶人家都是如此誇人。」

  七姑娘氣道:「我還沒開口,你倒是一句接著一句,你莫要覺得能看出副假畫,就很了不起。」

  沈放道:「自然如此。小姐若是無事,我便回去了。」

  七姑娘惱怒,連聲道:「快滾,快滾。」

  沈放離了繡樓,三個女子,一個生氣,兩個笑的直不起腰來。七姑娘狠狠瞪了二人幾眼,道:「笑,笑,笑,有什麼好笑。」

  溫氏道:「我瞧那沈公子分明是故意惹你生氣,小姐聰明伶俐,怎會上他的當。」

  七姑娘冷哼一聲,道:「我見他就來氣。」

  瑩兒道:「那奴婢這就去趕他出府。」舉步就要走。

  七姑娘道:「回來。」

  瑩兒笑道:「原來小姐又捨不得。」

  七姑娘道:「呸,你莫要亂嚼舌根,爹爹都已見過,怎好再趕他出去。」沉默片刻,聲音突然放低,似是有些害羞,道:「溫姐姐,你見多識廣,覺得此人究竟如何?」

  溫氏道:「我倒也看不透。此人寵辱不驚,見了老爺也是淡然自若,年紀不大,這份淡定可著實少見。瞧他說話行事,應也是個詼諧多智的,身上卻又透著股深深的憂傷氣息。」

  瑩兒道:「我知道,我知道。他定是出身名門,身負血海深仇。在深山裡遇到神秘高人,學得一身武功,下山報仇雪恨來了。」

  七姑娘搖頭嘆氣道:「我看你這丫頭,當真是瘋了。」

  註:三妻四妾。中國古代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夫多妻。從商周時期開始,婚姻制度就實行一夫一妻。當時的禮法非常嚴格,上到天子諸侯,下至黎民百姓,能娶多少女人都是有明文規定的。根據《禮記昏義》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就是秦始皇,也只有一個正妻。

  天子除去王后,還可以娶夫人、嬪。御妻等合計120人。這些夫人、嬪和御妻等都被統稱為妾。另外還有地位更低的婢和姬,在地位上有很大差距。妻的地位自然最高,幾乎與夫相當。妾的地位相對於妻就差很多了,但也能算得上是宮廷內的小主。婢就是仆,一般是身家清白的窮苦人,不得已才賣身為仆。姬則是地位最低的一等,通常是罪人的後代。所以完全被當做財產計算,可以隨意買賣、交換。

  到了戰國時期,普通諸侯都是不能納妾的。所以出現了一種代替納妾的結婚形式,叫做媵妾婚。也就是娶一個妻子會附帶一群陪嫁。這些陪嫁並不是普通的丫鬟,而是妻子同族姐妹,所以被叫叫做媵妾。媵妾的地位不低,僅次於諸侯們的正妻。

  《春秋公羊傳》記載——諸侯一聘九女,妾的多少,仍然是和地位相關。

  漢朝開始,官員被允許納妾。漢朝《獨斷》記載——「卿大夫一妻二妾」「功成受封,得備八妾」。只是不需要像娶妻一樣需要六禮,但還是要用小轎把妾接回家。唯一的區別是要從後門進,而不是妻所走的前門。妾雖然比婢和姬地位高,但即使正妻子死了,也不能扶正。如果非要把妾扶正,輕則挨頓板子,重則發配邊疆一年半。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則只能一夫一妻。

  西晉時期官方規定,王公一級的可以置妾八人,郡一級的公侯可以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員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員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兩個人,七品、八品只能納一個妾。至於庶人,自然就沒有納妾的資格了。

  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所以在納妾方面就比較寬鬆。唐《六典》規定,親王可以納妾十二人,郡王以及一品官可納十人,二品官八人,三品官六人等等。庶人如果有條件和能力的話,也可以納一房小妾。

  明朝,普通百姓,只有四十歲之後還沒有子女,才可以再娶一妾。「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聽之(《明會典·律例四》)」。

  即使是到了清朝,男人也不可以隨便納妾的。按照當時大清的律法:即使是親王級的大佬,側福晉(妾)最多也只能有三人。今日所說有錢人妻妾成群的時代,恰恰是在宣稱破除封建思想清未民初。

  註:畫上題詩,普遍認為源於宋代,開先河者,多說是蘇軾。此之前的題畫詩都是另紙書寫。

  今日所見畫作上多有印章題字,畫上文字,「題」「款」「跋」,寫在作品的前邊,稱之為「題」,常見詩文都屬這種。作品前的還有年月日、名字,稱之為「款」。而寫在作品之後的,就稱之為「跋」,多為作畫感悟或者是對這幅作品的評價。

  漢代的墓室壁畫和魏晉南北朝的石窟壁畫中,就早有墨書的榜題。北魏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木版漆畫,更有長篇題記。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也題有圖贊式的長篇箴文。以上這種題款,只是為圖畫作說明而已。至於收藏者更不會將自己的私印和跋文直接錄在原作之上,多是另附紙謄寫。

  唐朝之前,題跋多簡練。清代錢杜在《松壺畫記》中說:「如唐人只小字,藏於石根石罅。大約書不工者,多落於紙背。至宋始有年月紀之,就是細楷一線,無書兩行者。」

  蘇軾特立獨行,落款多文,愛注評語,引領了一時風氣。畫作上題詩也開始普遍。元朝之後,已蔚然成風。《畫塵》記載:「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後來書繪並工,付麗成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