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海外有忠貞

  八月份的關外天氣已經轉冷,范志完已經回歸了他所渴望的京師。閱讀總督關外軍政的督師之職,不出意外的就交給了邱民仰。

  新官上任的邱民仰號召各城積極備戰,入冬了,覺華島上的鄭軍就消停了,建奴豈會不抓緊時間來報復報仇?

  可出乎邱民仰、吳三桂意料的是,滿清竟然沒有半點興兵南下的動向,看他們之前的一系列布置,那明明就是要大舉南下一波的。

  吳三桂都已經收縮兵力,集中於寧遠、山海關了。

  然清軍的動作卻陡然一緩,不僅沒有了之前一觸即發的姿態,反而做出了一副守御的姿態。

  這讓寧遠城內的一干文武紛紛摸不著頭腦了。

  事實上不只是如此,滿清還對朝鮮削減了每歲貢品物及贈使臣銀布,並釋方了所有在囚的朝鮮人。

  這原因就只有一個,那就是黃台吉掛了。

  比崇禎帝早登基一年的黃台吉,八月初九日,在盛京走完了自己的整個人生,時年五十有二。

  中道崩殂,猝死於崇禎十六年的中秋,站在歷史後來者的角度上看,黃台吉死的真不是時候,對滿清而言,那簡直是比周文王還要周文王。

  這是很多人都始料不及的事情。

  他才五十有二,即便松錦大戰後身體就一直不是很好,崇禎十六年因「聖躬違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慶賀禮,還再次大赦,並向各寺廟禱告,施白金。

  可突然的死在了清寧宮南炕,還是打了很多人一個措手不及。

  因為皇儲未立啊。

  黃台吉自己都沒想到自己要死了。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之間立刻展開了激烈的皇位角逐。爭奪者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

  這就是滿清在軍事上的態度驟然轉變的原因,也是滿清要示好朝鮮,安撫李氏的原因。

  寧遠城東的港口碼頭上,划過來了一艘從東北方向駛來的貨船,船主十分恭敬的對艙里坐著的一僧一俗說道。「二位先生,這船已到了寧遠,想要登上華覺島,必須現在港口的辦事處領取牌照,方可乘坐船隻上島。小人這船卻是不欲去覺華島的。」

  船主並不清楚眼前二人是什麼來路,但他們是前任相爺青原府院君沈器遠安排來的人手,船主半點不敢違背。雖然去年沈器遠在以左議政的身份出任謝恩使,前往盛京,七月回國後就九次上疏辭職,得到了朝鮮王李倧的允許,加封青原府院君,退出朝堂。但那依舊是船主眼中不可違背的大人物。

  艙中的沈靜容點點頭。他是沈器遠的族人,也是沈器遠的鐵桿,此番協同林慶業前來寧遠,可不止是要向明軍通報滿清的變化,更要跟鄭家人接上頭。

  「一路之上有勞施主了!」

  林慶業向船主致謝。當初他曾經先後兩次作為朝鮮支援軍的元帥支援滿清。而兩次作戰,他都派遣獨步和尚前往明軍,透露清軍的計劃。第二次時候,也就是崇禎十三年時,朝鮮軍沒有真正地與明軍衝突,基本都是清軍作戰,非但如此,林慶業更是暗中搞沉了好幾十艘糧船。他的所作所為讓滿清對之起了很大的疑心,次年回朝鮮後就立刻失去了兵權。

  而崇禎十五年時,朝鮮方面有人投降了滿清,透露了林慶業與明軍的關係。還有當時的朝鮮領議政崔鳴吉也被牽扯了進來。清朝立即遣使赴朝鮮,強迫朝鮮交出二人,並押赴瀋陽。然而,林慶業在黃海道逃脫,進入了一座佛寺,削髮為僧。

  按照歷史,林慶業逃亡明朝的時候,李自成已攻陷北京,崇禎帝殉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林慶業便與明將馬騰高並肩作戰。後來兵敗,馬騰高被俘降清,林慶業逃跑時被下屬出賣而遭清軍俘獲。然後被滿清送去朝鮮,被朝鮮的親清派領袖金自點使人處死。

  但在如今這個時空,他竟然早半年時間抵到了中國,更不知怎麼的與沈器遠有了勾當,那同行的沈靜容便是一再明顯不過的例證。

  二人大步的走下船,一僧一道,一老一少,沈靜容已經是一副明人裝束,這放在滿清地界是很引人注目的,但來到了寧遠港口可顯得很平常了。

  在海上顛簸了那麼久,他終於抵到寧遠了,再不需要擔憂被清虜抓到砍了腦袋,壞了事,從而不能完成家主吩咐的任務了。

  五十歲的林慶業身體則還很壯實,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寧遠,抬頭看著四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這座赫赫有名的城市。守衛港口的關寧軍昂然挺立,身姿極為挺拔,有如青松一般。

  這是朝鮮的軍隊所不能擁有的精氣神!

  倒是沒有叫林慶業大失所望,沒有給中國丟人。而這也就叫他更好奇大名鼎鼎的鄭軍風采了。

  林慶業已經離開了軍中,沈器遠明著雖離開了朝鮮朝堂,但整個人能量廣大,什麼消息也瞞不過他。不止對鴨綠江的水師一戰了如指掌,對滿清入塞的大體經過也有所了解。

  再加上鄭軍在關外打下的名頭,無形中就叫林慶業對之高看了不止一籌,已經默默的把鄭軍看做了中原的第一強兵。

  現在關寧軍不俗的風采,只能叫林慶業更對鄭軍神往。那該是如何了得的隊伍才能屢克清虜啊!

  「中原地大物博,豈能無大才!」他在心中喝道。

  「不覺間丙子虜亂已過去六年,大王泯滅了志氣,以金自點之流執掌朝政,國中義士如元帥則已經不多見也。」沈靜容看著挺胸腆肚的關寧軍也是感慨的說道。

  大明雖然一場敗仗接著一場敗仗,但到底是上國,敗了這麼多年了,還能有如此強兵。不像朝鮮,現如今內部已經沒一支真正堪戰的兵馬了。

  就沈器遠在南漢山城收攏的那些人,烏合之眾罷了。

  林慶業聞聲也是黯然搖頭。

  丙子胡亂後的這六年時間,朝鮮內部爭鬥就是親明派被親清派打的節節敗退的六年。

  沈器遠九次上書請辭,你以為那真就是他願意這般的麼?李倧已經明確的把屁股做到了親清派這裡,沈器遠不乖乖的離開又能如何呢?學前領議政崔鳴吉,還是前義州府尹黃一皓?

  崔鳴吉是跟林慶業一起壞的事,只是林慶業在被押往滿清途中自己溜圈了。而黃一皓則是因為通明事泄而被滿清在義州城內當眾斬殺的。

  「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義士之聲雖於國不得彰顯,但卻有人在上國軍中嶄露了頭角。元帥今後效力鄭軍,恐會常駐覺華島,這寧遠城中就有當初黃公一案的副者崔孝一。此人頗有勇武,到大明從軍後履立軍功,如今已在吳大帥手下做得了把總官。」

  雖然這職務並不高,可是,崔孝一區區一任外人,能在抱團的關寧軍中做上把總,實是難能可貴。

  「朝鮮前水軍兵使林慶業?」

  鄭軍位於寧遠的辦事處,張樂書看著眼前的一僧一俗嘴巴都不覺得張大了。

  林慶業這人他知道啊,就是眼前的光頭大和尚嗎?

  「快去尋獨步和尚來。」張樂書立刻向旁邊的隨從吩咐道,邊將眼前的二人讓到座位里,邊抱歉道:「林將軍海涵。非是小人信不過將軍,實乃關係重大,不得不慎重行事。」

  獨步和尚在林慶業壞事後早一步逃入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