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太祖往事5
「野生動物保護者」
永慶公主出嫁之前,曾穿著一件華美的貼繡鋪翠裙出入皇宮。貼繡鋪翠,就是用青羽雀的羽毛捻成繡線的一種工藝,價格昂貴,被稱為「血腥的奢侈品」。
趙匡胤見到她之後,立刻讓她換下這身衣服,並且命令她今後再也不能穿這種衣服。
永慶公主表示很不屑,頂嘴道:「不就是一件衣服嘛,也沒耗費幾根羽毛啊!」
趙匡胤耐心解釋,說因為你身份特殊,你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其他貴婦人爭相效仿,然後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以至平民百姓也會追趕潮流,如此則推高翠羽價格,商人們為了逐利而大量捕殺青羽雀,而開此惡業的罪魁禍首,不就是你麼?身為公主,你一定要謹慎啊!
永慶公主非常慚愧,忙表示自己知錯了,今後一定注意。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抵制皮草、象牙、犀角、翠羽……保護生態,從趙匡胤做起。
「寧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趙匡胤收復兩湖、川蜀、嶺南,收容了多位亡國之君,親眼目睹了他們那令人髮指的奢靡腐化,因此尤為注重勤儉節約,常以亡國之君們作為反面活教材。
某日,皇后、永慶公主與趙匡胤共進晚餐,席間,娘兒倆半開玩笑地指責趙匡胤太摳門、太寒酸,說你都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了,天下安定富足,你高低整一個黃金肩輿不過分吧?
趙匡胤笑了笑,說我有四海之富,別說一個黃金肩輿了,就算所有的宮殿都用黃金白銀打造,我也置辦的起,但是——民脂民膏呀,豈能像那些亡國之君一樣揮霍無度?古人云,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規範殿試」
開寶六年(973)3月,新及第的進士十人、諸科二十八人,到講武殿面君致謝。趙匡胤當場對他們進行了複試,發現其中兩人明顯濫竽充數,於是當場取消倆人的考試成績。這兩人中有位叫武濟川的,是本次主考官李昉的同鄉,趙匡胤因此非常生氣,認為李昉徇私舞弊,正在氣頭上,忽然有考生擊登聞鼓上訪,舉報李昉「取捨非當」,存在走後門、托關係的情況。
趙匡胤詢問翰林學士盧多遜,盧多遜說這已經是熱搜話題了(頗亦聞之)。趙匡胤於是讓貢院召見本次考試的全部落榜生,共計360人,對他們進行了初輪面試,篩選出195人進入下一輪的筆試環節,在趙匡胤親自殿試後,最終誕生了進士26人、諸科101人,皆賜及第。
可見本次知貢舉的翰林學士李昉埋沒了多少人才!李昉因此被貶為太常少卿,其餘考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責罰。另外,從此之後,「殿試」就被定為常試,抽查改必查,堅決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開寶八年(975)2月,趙匡胤在講武殿複試舉人,在複試開始前,趙匡胤對舉人們說之前科舉取士的過程中,存在權貴舞弊的不良現象,使得寒門子弟很難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如今,朕親自把關,以確保公平,讓有真才實學的寒門鯉魚擁有跳龍門的機會。舉人們頓首拜謝,皇上英明!
成績公布後,得進士30人,諸科34人。在落榜生中,有兩人獲得了趙匡胤賜予的通關卡,被賜予了《三傳》出身,這兩人是林松、雷說,為什麼呢?因為這二人是江南人,當時南唐還沒滅亡,他們還算「外國人」,趙匡胤念他們雖然身處淮夷敵國,卻有向化之心,「間道來歸」,冒著生命危險來我天朝參加科舉,實在可貴,所以直接「保送」體制內。
「只許貪污,不許造反」
趙匡胤大力推廣文人治州縣的路線,在挑選西川兵馬都監時犯了難,因為蜀地「天高皇帝遠」,路途崎嶇險阻,非常適合搞割據,且剛剛被收復不久,群眾基礎相對薄弱,用儒生恐怕難以彈壓地面,用武將又恐重蹈明宗覆轍。
趙匡胤的解題思路就是找一個懂軍事的文官,於是向趙普徵求合適的人選。趙普舉薦了知彭州、左補闕辛仲甫。
辛仲甫文武雙全,後周時為大將郭崇威的首席智囊(掌書記),一直如影隨形地輔佐郭崇威,直到郭崇威病逝。辛仲甫不僅智謀廣遠,而且頗善射術,據說郭崇威曾與他筆試箭法,結果辛仲甫技高一籌,郭崇威竟然虛心向他請教箭法,孔明加雲長了屬於是。
968年,辛仲甫知彭州。當時彭州的城市綠化工作很不到位,道路兩旁缺少樹木,辛仲甫便在道路兩邊栽種了柳樹,以供行人納涼,百姓們將這些柳樹稱為「補闕柳」,以紀念這位人民公僕。在任期間,頗有政聲,得到了趙普等高層的賞識。
趙匡胤親自面試辛仲甫,先測試他的箭法,禁軍勇士都要費力才能拉開的硬弓,在辛仲甫手中簡直如同兒童玩具一樣,又讓他試穿幾十斤重的重鎧,辛仲甫穿上之後身輕如燕,飛一般的感覺。趙匡胤滿意地點點頭,立即任命他為西川兵馬都監,還給他畫了一個大餅:「你知道王明嗎?他已經走上刺史的領導崗位了,只要你好好工作,很快也會成為刺史節度啥的。」辛仲甫頓首拜謝。
辛仲甫走後,趙匡胤對趙普說了句掏心窩子的話:
「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後人將其概括為「一百個文官貪污,也不如一個武將造反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大。」其實這還不能準確的表達趙匡胤的本意,他的本意不是「一百個」,而是「全部」,天下所有的官員都貪污也無所謂。
於是有人斷章取義,曲解了趙匡胤的意思,比如在講述《水滸傳》的時候,就會把官逼民反的環境跨越百年甩鍋給趙匡胤,說太祖爺在開國之初就本著這種對待貪官無限放任的態度,所以到了宋徽宗時,貪官污吏才多如牛毛,民不聊生……
斷章取義是歷史的天敵。
上文放出的是趙匡胤原話,其本意大家應該一目了然了。
趙匡胤真的對貪污腐敗熟視無睹嗎?開玩笑,翻看一下《太祖本紀》,看看貪官們的下場就明白了。
感謝老朋友「江湖留白」、書友「歷史糾正者」的月票支持!剛從馬來西亞出差歸來,稍事休整,又要趕赴昇州(南京)、幽州(北京)等地出差,之後還可能去趟巴基斯坦……肯定是影響更新的,但臭蛋還是那句話,太監是不可能太監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太監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