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太祖往事2
「益重儒臣」
963年,趙匡胤打算改元,於是讓范質等宰相們牽頭商議新年號,要求高端大氣上檔次,更重要的當然是不能被前人使用過。經過一番研討,最終定為「乾德」,《晉書》有雲「夫恢恢乾德,萬類之所資始」。當年11月,趙匡胤詔改建隆四年為乾德元年。
滅蜀後(乾德三年),一次非常偶然的發現,令趙匡胤倒抽一口涼氣。當時他無意間發現了一面從後蜀繳獲的銅鏡,讓趙匡胤驚訝的是鏡子上赫然刻著「乾德四年鑄」。
「朕穿越了?」趙匡胤毛骨悚然,隨即把這面明年生產的銅鏡拿給百官觀看,問他們這是什麼情況,一眾高官竟不能答。於是又找來翰林學士陶轂、竇儀,問他們是否能解釋一下。
竇儀微微一笑,立刻說道:「想必是蜀地的戰利品吧。」
趙匡胤大驚,問他怎麼知道的。
「當初前蜀王宗衍曾以乾德為年號,應該是那時所鑄。」前蜀王宗衍的乾德四年即後梁朱友貞龍德二年(922)。
趙匡胤於是向左右感嘆道:「宰相須用讀書人!」史籍記載,從那之後,趙匡胤「益重儒臣」。
這個小故事值得一番細細推敲:
首先來說,竇儀出盡風頭,博得趙匡胤欣賞,但趙匡胤在讚賞竇儀之餘,也流露出對「宰相」們的不滿,暗指他們孤陋寡聞,居然不知道在四十年前就已經有偽政權使用了「乾德」做年號,以至於趙匡胤很快就又改元「開寶」,棄用了「乾德」。
可問題是范質、王溥、魏仁浦這三位宰相也都是如假包換的讀書人:
范質,後唐明宗朝進士及第;王溥,後漢初年高考狀元(甲科進士第一名,名副其實狀元郎);魏仁浦,三人中學歷最低的,卻也是從翰林院基層做起的,從翰林院一路薰陶過來的。
這三人怎麼就不是讀書人了?跟竇儀比起來,怎麼就不香了?
實際上趙匡胤這句話還真不是故意寒磣「周三相」,而是指桑罵槐,旁敲側擊地說給趙普聽,因為趙普同志就沒有進士及第的學歷,是臨時工(小吏)出身,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教育,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讀書人」,趙匡胤經常勸他要多讀書。
趙普應該是素質教育的典範。長期以來,他因沒學歷而飽受學術圈鄙夷,但他也因此擺脫了學術的桎梏,總能在實際工作中直擊問題本源,並能準確地提出務實且靈活的解決方案,從不拘泥於教條主義,管他孔子怎麼曰、堯舜怎麼做,孔子吃過五代時期的米嗎?堯舜喝過五代時期的水嗎?不食此間煙火,又怎能跨越千年指導此間事務?
改革,最需要務實,趙普這類人恰恰最為適合。從「陳橋兵變」到「杯酒釋兵權」,再到幫助趙匡胤完成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改革,趙普為大宋奠定了三百年江山基業,但學歷永遠是他繞不過去的坎兒,永遠是那些羨慕嫉妒恨他的人用來詆毀他的路徑,因此趙匡胤勸他多讀書,彌補自己的短板。
一句「宰相須用讀書人」,不僅僅是對趙普的規勸,更是對他的敲打,這句話還可以這樣理解:趙普同志的成績雖有目共睹,但確實沒資格當宰相。因為當我們把格局打開、把視角拉高,就不難發現趙普同樣只是趙匡胤的一個工具,趙匡胤從來沒有放鬆過對趙普的壓制。
「馭人之術」
董遵誨,其父名叫董宗本。董宗本在後漢時為隨州刺史,當時趙匡胤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前往隨州投奔董宗本。董遵誨仗恃父親的權勢,經常欺辱趙匡胤,某次二人就某個軍事問題展開了辯論,董遵誨理屈詞窮,辯不過趙匡胤,輸不起的董遵誨甩袖走人,把趙匡胤一個人晾在當場。
「跟你們這幫蟲豸有什麼前途!」趙匡胤感覺自己在這裡不會有什麼發展,於是就辭別了董宗本,另謀高就。
昔日你對我愛答不理,今日我讓你高攀不起。誰能想到,趙匡胤竟然當皇上了!嚇死董遵誨。
不過趙匡胤似乎忘記了這個經常欺負他的人,不僅沒有給董遵誨穿小鞋,還屢屢提拔,時間不長就提拔進了禁軍序列,成為驍武軍指揮使。董遵誨對此惴惴不安,從地方調入中央,莫非是為了殺我方便?
很快,就有相關人員來給董遵誨傳話:皇上請你去喝茶。
趙匡胤在便殿接待了他,董遵誨二話不說,伏地請死,「臣罪該萬死!」
趙匡胤開懷一笑,表示自己寬以待人,九五之尊又豈會小肚雞腸?今天叫你來,就是要當面向你消除誤會,免得你胡思亂想。
董遵誨感激涕零,磕頭如雞奔碎米,山呼萬歲。趙匡胤讓近侍將他扶起,好言相慰。然而就在這時,有驍武軍卒突然越級上訪,擊登聞鼓,控訴董遵誨的種種不法行為,多達十餘條!
董遵誨嚇得面如土灰,急忙又跪倒在地,「陛下您還是弄死我吧……」
趙匡胤連忙擺手,說我剛說了要赦免你的一切罪過,難道片刻工夫就要反悔?你放心,我不僅不會懲罰你,還要馬上提拔你呢。
董遵誨哭得稀里嘩啦,磕頭不止(再拜感泣)。
隨後,趙匡胤又問候了他的母親。別誤會,是真的問候。
董遵誨長嘆一聲,說她老人家在某次的戰亂中不幸被困於幽州,已經好幾年杳無音訊了。
趙匡胤於是指使手下重金賄賂遼國的邊民,終於打聽到了董母的下落,並設法將其偷渡回國,交還給董遵誨,同時還有大量的賞賜,以讓他好好孝敬母親。
趙匡胤以德報怨,換取了董遵誨的絕對忠誠。後來在醞釀統一南方諸藩時,趙匡胤分遣悍將坐鎮從西北到東北的北部防線,時任殿前都虞侯的董遵誨便被任命為通遠軍使,駐守環州,為祖國看守西北邊疆。
這是董遵誨日思夜盼的報效皇恩的機會。他將以德報怨、以理服人的做法活學活用,到任後就宴請周邊各路蠻夷部落的酋長,熱情款待、厚禮相贈,向他們解釋天朝大國開放、寬容的民族政策,取得了預期效果(眾皆悅服)。
但是,總有一些不吃好糧食的人。有部分酋長在數月之後就翻臉不認帳,悍然犯邊。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寬容不代表懦弱,知書達理的背後是鋼鐵洪流。董遵誨早就有所準備,應對得當,俘斬甚眾。在天朝大國恩威並濟之下,諸部心悅誠服,跪地唱征服。
董遵誨遂派表弟劉綜到京師匯報工作,順便把繳獲的戰馬上繳朝廷。趙匡胤對董遵誨的成績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讚不絕口,為劉綜餞行的時候,趙匡胤脫下自己的「真珠盤龍衣」,讓劉綜帶給董遵誨。
劉綜嚇壞了,這是天子的專屬皮膚,人臣豈能接受?
趙匡胤說我跟董遵誨誰跟誰呀?別人不能穿,他能穿!
董遵誨坐鎮環州長達十四年,主要任務是威懾諸酋、盯防夏州李氏(西夏),在這十四年裡,「夏人悅服」、「秋毫不敢犯」。趙匡胤駕崩後,董遵誨仍然得到了趙光義的信任,始終沒有移鎮,還得到了便宜行事的特權,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董遵誨病逝於任上。
董遵誨,一個曾經蠻橫霸道、長期給趙匡胤帶來校園霸凌和職場冷暴力的人,終被趙匡胤感化改造成了國家棟樑,以功勳名將的光輝形象永載史冊。
感謝老朋友「楊奎」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