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兄友弟恭

  第882章 兄友弟恭

  【兄友弟恭】

  按照高保融的心意,他當然是希望兒子高繼沖能繼承基業,所以才在後周柴宗訓時期表奏其為荊南節度副使,然而連他也想不到自己會在41歲就匆匆離去,長子高繼沖僅有17歲,高中生水平。

  所以史籍說因高繼沖年幼而讓弟弟高保勖襲位。

  據記載,「迂闊無材能」的高保融自襲位以來,「政事悉委弟保勖焉」,高保勖原本就是荊南的實際控制人,所以高保融就把位子讓給了弟弟高保勖。

  高保勖向大宋朝廷上表匯報,得到了大宋王朝的認可,被任命為荊南節度使。

  建隆二年(961)9月,高保勖派弟弟高保寅入貢於宋。趙匡胤在便殿與之親切會晤,兩人做了友好深入的交流,對雙邊關係充分交換了意見。

  史書沒有給出這次對話的詳細內容,只說高保寅回來之後,就按照趙匡胤的意思,撤除了江陵城外的北海天險。

  北海是高保融時期,在江陵城北約七里的地方,修築的江陵大堰,引決江河、湖泊之水,形成的一座人工大水庫,以作為江陵城的外圍防線。

  高保寅向哥哥高保勖匯報此行工作,盛讚趙匡胤是真龍天子,說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並強烈建議高保勖主動率土歸朝,這樣才能保住高氏家族的榮華富貴。

  高保勖斷然否決。

  也許正是因為高保勖的頑固不化,才使得宋朝史官對他口誅筆伐,留下明線、暗線來噁心他。

  先說明線。

  首先,史書說他「頗有治世才」,對他的才能予以肯定,但隨後又說他不理國政……而且在他短短四百餘字的人物傳記(世家)中,25%的篇幅是標準廢話的程式化人物履歷,有25%的篇幅是揭露他的荒淫無道,約30%的篇幅介紹他的死亡和身後事,剩餘約20%的篇幅只來得及記載了一件事,就是上述的高保寅入朝、勸他歸朝而不聽這個重大歷史錯誤。

  據記載,高保勖荒淫無度,與前蜀的亡國之君王宗衍有一拼,比如,他每日都要召集一大群倡伎,然後再從府中挑選精壯的士卒,讓他們當場表演多人運動,他則與愛妾左擁右抱,在薄紗簾後欣賞觀摩、點評議論。

  導致他這個變態愛好的原因之一,是他生理上不大行。據記載,他自幼體弱多病,身體瘦弱,彎腰駝背,弱不禁風,再加上他「性淫恣」,真的是力不從心。

  不健康的癖好掏空了他的身體,短短兩年,高保勖就病危了。

  其次,高保勖還崇尚奢華,大興土木,不計成本地建造樓台殿閣,以供其玩樂。

  有一次,一位從嶺南而來的商人為高保勖獻上了一枝龍眼,碩大無比,據說有四十圍之粗,上面結了上千顆龍眼。高保勖命人建造了一個「琅玕檻子」,起名為「海珠叢」,專門用來保護、展覽這枝龍眼。後來他把自己珍藏的各種奇珍異寶都聚集於此。

  第三,不聽勸諫。其幕僚孫光憲多次勸諫,不聽;弟弟高保寅勸他歸宋,不聽。

  再說暗線。

  史書一再強調,說高保融迂緩無材能,軍國大事全部交給弟弟高保勖來打理。在高保勖轉正之前,一直是荊南地區的實際控制者,類似於攝政王的存在,再加上史書說他「頗有治世才」,總給我們一種直觀感覺,好像高保勖是轉正之後才放飛自我的。

  但仔細翻檢史書,會發現頗耐人尋味的一個伏筆:在評價高保融的時候,有這麼一句「保融性迂緩,御軍治民皆無法,高氏始衰。」

  高保融不是把軍國大事都交給高保勖來處理了嘛,那麼這個「御軍治民皆無法」的人就應該是高保勖了。再看高保勖轉正之後的種種表現,就不難理解誰才是「高氏始衰」的罪魁禍首了。

  先說他是攝政王、集團實際控制人,隨後再說集團正是在這段時間滑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細品,仔細品、文人罵人從來不帶髒字,甚至讓你以為是在誇他。

  建隆三年(962)11月,高保勖病入膏肓,他問大將梁延嗣,「依你之見,我的諸子中,誰可以繼承家業?」

  梁延嗣略微沉吟一下,隨後鄭重其事道:「公不念貞懿王(高保融)乎?先王臨終時,把家業讓給你,如今,先王之子已經長大成人了。」

  梁延嗣的聲音有意壓地很低,但在高保勖聽來,卻是震耳欲聾。

  沉默片刻後,高保勖略微頷首,用微弱地聲音說:「你說得很對。」隨即遺命侄子(高保融長子)高繼沖判內外兵馬事,隨後便與世長辭,享年39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訃告傳來,趙匡胤輟朝兩日,追贈侍中,並任命高繼沖為江陵府尹、荊南節度使、加檢校太保,認可了高繼沖對荊南地區的合法統治。

  在上文的「高保勖託孤」中,我有意篡改了史書上的一個字,導致意思大變,老規矩,先劇透,再詳析。

  多種史料都明確記載了高保勖的原話,雖略有不同,但都在一個詞語上出奇地一致,即「諸兄弟中」,意思是高保勖有意繼續「兄終弟及」,讓「保」字輩兒的兄弟繼續執掌荊南。而我在翻譯時擅自將其改為「子弟」,即高保勖有意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高保融傳弟不傳子,有兄終弟及之先例。高從誨共有15個兒子,其中高保融是老三,高保勖是老十。高保融之所以把位子直接傳給十弟,是因為高保勖是他的同母弟,也就是說,高保勖前面還有若干個哥哥,後面還有5個弟弟,在這5個弟弟中,就包括前文出現過的入貢大宋的高保寅。

  再來看梁延嗣的回答,雖然都是圍繞接班人的話題展開討論,但梁延嗣的回答似乎有點兒答非所問。但如果我們把高保勖口中的「兄弟」換成「子弟」,試著還原一下:

  高保勖:我的兒子中,哪一個可以繼承我的家業?

  梁延嗣:你的兒子?你哥哥就沒有兒子嗎?你的家業?你只是替你哥哥代管而已。

  換個主語,兩人的對話就絲滑多了。

  再想一下,高保融為什麼要兄終弟及,而不是直接父死子繼?是因為其長子高繼沖年齡尚幼,17歲。如今,兩年過去了,高繼沖應該19歲,大一新生。

  兩年的時間,小屁孩兒就長大成人了?這個問題還要繞回到高保勖的原話上,如果他真想傳位給兄弟的話,他當年39歲,他的哥哥們肯定40+,弟弟們也差不多是而立之年,總之叔叔大爺們總比19歲的愣頭青要成熟穩重。

  但他的兒子肯定比高繼沖更年幼,所以只有他想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才會引起梁延嗣的那句話。我們回頭再細品梁延嗣的話:

  「公不念貞懿王乎?」

  念高保融的什麼?我們幫他腦補:

  第一層意思,顯然是高保融傳弟不傳子。欠債還錢,兩年了,你該把位子還回去了;

  第二層意思,他當初為什麼不傳子?是因為兒子太小。他兒子太小不能繼承基業,您的兒子現在也太小,怎麼就能繼承基業呢?

  所以高保勖在沉默片刻後,才表示願意還政於貞懿王一脈,讓高保融的長子高繼沖繼承基業。

  在史官們的精心粉飾下,荊南上演一幕幕感人的戲碼,先是哥哥傳弟不傳子,然後弟弟主動歸還神器於兄子……

  感動中國孝悌之家。

  其實史官們還埋了一個更大伏筆:高保融愚蠢懦弱窩囊廢,自襲位以來,軍政大權就全交給高保勖,那麼高保融死的時候,是心甘情願兄終弟及嗎?

  細思極恐。

  可是史官為何要在這對兒兄弟身上煞費苦心呢?原因恐怕就要聯想宋朝的歷史了。太祖爺趙匡胤是怎麼死的?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懸案之一,「燭影斧聲」。

  趙匡胤死後,是誰承繼大統?答:他弟弟趙光義。

  後文會提到,趙光義集團大費周章,來論證「兄終弟及」的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這是太宗朝的法統基礎。

  而太宗趙光義死後,又是誰來繼統呢?答:趙光義的兒子。自太宗趙光義以下,終其北宋、至南宋高宗趙構,全是趙光義的子孫。

  高宗趙構時,歷史發生了戲劇性一幕:

  首先,趙構絕嗣。趙構原本有一個皇子,但在3歲時不幸夭折,而趙構又在逃亡途中因驚嚇過度而導致失去生育能力。

  其次,滅亡北宋的金國皇帝——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據說撞臉趙匡胤。

  最後,民間盛傳「太祖投胎」之說,大意是當年趙光義「燭影斧聲」弒兄奪權,趙匡胤怨氣太重,陰魂不散,於是投胎成了金太宗完顏吳乞買,金國為什麼要滅掉北宋、上演「靖康之變」呢?就是趙匡胤來找趙光義的子孫後代來要帳了。

  這種說法高居南宋熱搜榜首,以至於連高宗趙構都信以為真,於是就在全國範圍內海選,搜尋太祖後裔,作為皇位接班人,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趙眘(趙匡胤七世孫)。從976年「燭影斧聲」到1162年,在時隔186年後,大宋的皇位才重新回到太祖一脈。

  當我們了解了趙匡胤兄弟的身後事,再來看成書於北宋時期的權威官修史書,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畢竟要政治正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