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澤潞之戰1
【澤潞之戰】
趙匡胤控制了中央禁軍,從而順利地登上皇位。但新興的大宋王朝仍然面臨著內憂外患,趙匡胤不敢掉以輕心。
外患主要來自於契丹,目前也只有契丹有能力與中原對線打團,不過大遼國自太宗耶律德光之後,就缺乏南下的內驅力,特別是現在——遼穆宗耶律璟時期,契丹基本處於半癱瘓狀態,關於這個奇葩契丹主,後文還會詳述。
內憂則就更好理解了,趙匡胤是通過軍事政變上台的,且主要是依靠中央禁軍勢力,地方藩鎮勢力的態度成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如果地方藩鎮勢力乖乖向趙匡胤俯首稱臣,承認大宋的合法地位,那麼皆大歡喜。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兩種選擇:
拉幫結派,割據獨立;勾結外援,推翻中原。
這些做法在五代時期屢見不鮮,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因此,在趙匡胤上台後,除了厚賞「翊戴功臣」,便一門心思地安撫地方勢力。其中,以符彥卿、王景、李彝殷為重中之重,以他們三人領銜,「余領節鎮者並進爵」。
這三人為什麼是諸藩的領頭羊?因為當時符彥卿坐鎮魏州,王景坐鎮秦州,李彝殷坐鎮夏州,是中原王朝北、西北、西南的三大重鎮,換句話說,他們如果造反的話,讓大宋朝付出的成本最高,所以才要優先照顧。
早在柴榮時期,就已經通過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改革,有效扭轉了中央與地方的實力對比,這也是掌握了中央禁軍的趙匡胤可以在一天之內改天換日的原因。地方藩鎮的勢力得到了有效遏制,在這種情況下,還會有地方勢力奮起挑戰中央的權威嗎?
有。
第一個公開反宋的,是潞州昭義軍節度使李筠。
後唐明宗時,以皇子李從榮判六軍諸衛,確立了李從榮儲君的地位。李從榮於是招募勇士,組建自己的嫡系武裝力量。這一天,有一位四肢發達的大漢自帶弓矢登門,毛遂自薦。李從榮便讓身邊侍衛們試一試他帶來的弓,結果發現此弓有超百斤之力,沒有一人能拉開。而這位大漢卻能輕鬆拉滿,並且接連命中目標,有力度、有精度。李從榮立刻將其留在身邊,這位大漢就是年輕時的李筠,當年他的名字叫李榮,柴榮即位後才因避諱改叫李筠。
李從榮發動「天津橋政變」時,李筠作為貼身護衛寸步不離,並接連射殺十餘人,後來發現苗頭不對,棄馬而逃,成功躲過一劫。
作為「李從榮餘黨」,李筠只能躲躲藏藏,惶惶不可終日。幸虧李從珂及時在鳳翔起兵,才使得「李從榮謀反案」被迅速翻篇兒,李筠也迎來了出頭之日,應募到了李從珂的禁軍序列中。
契丹滅後晉時,趙延壽久聞李筠的大名,於是將他召至麾下。隨後就是耶律德光病死在殺胡林,「祖孫爭權」、「橫渡之約」,契丹內部爆發了空前激烈的派系鬥爭,在此期間,趙延壽也在鎮州遭到囚禁。
李筠聯合了一批被裹挾北返的後晉將領,相約以鐘聲為號,在鎮州發動了兵變,驅逐了契丹守將,取得了鎮州控制權,然後擁戴馮道為首領,遭到婉拒後,又轉而擁戴白再榮為留後。
事後,李筠光速向劉知遠稱臣,並派兒子去京師當人質,受到了劉知遠的高度讚揚。但是,由於工作上的失誤,劉知遠誤將撿魚兒的白再榮當成了鎮州兵變的首功,於是授予白再榮鎮州留後,而只授予李筠博州刺史。這令李筠相當不平衡。
郭威坐鎮魏州時,將李筠表奏到自己麾下,李筠從此成為郭威的嫡系親信,與另一位親信郭崇威一起輔佐郭威,在郭威稱帝後,李筠終於躋身藩鎮朋友圈,成為節度使。
「二王之誅」、征討兗州慕容彥超,李筠皆有立功,討平兗州後,郭威任命李筠為潞州昭義軍節度使,以其為「創業功臣」,累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高平之戰」初,北漢氣勢洶洶地撲向潞州,李筠首戰不利,助長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在隨後的反擊戰中,李筠將功折罪,與張永德一起支援符彥卿,擊退契丹援軍。
在隨後的「三征淮南」中,李筠一直為後周王朝扼守著潞州,數次擊退北漢的試探,又主動出擊,深入北漢腹地打砸搶燒,占領了遼州,為後周開疆拓土。
然而柴榮卻對李筠相當不滿意,或者說相當不信任。
李筠屬於先帝郭威嫡系,又身居重鎮、握有重兵,這就足夠讓柴榮寢食難安了,而李筠也確實不太把柴榮放在眼裡,恃功自傲,做了一些比較出格的事情,比如「擅用征賦」、「頗集亡命」、「以私忿囚監軍使」等等。
就上述這三條,用政治的眼光來看,正好觸及到了經濟、軍事等敏感領域,而且條條都是死刑起步。
「世宗心不能堪,但詔責而已」,短短几個字,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柴榮的憤怒和無奈,當時正在用兵於江淮,對於潞州李筠,只能隱忍不發。
柴宗訓即位後,李筠又派遣部隊進入北漢境內打砸搶燒,擄掠而還。
趙匡胤稱帝後,給李筠加兼中書令,遣使安撫,希望他能認可新興的大宋政權。
李筠已經在潞州坐鎮八年多,根深蒂固,「恃勇專恣」,「陰為跋扈之計」,他早就有了割據稱雄甚至問鼎汴州的異志,沒想到趙匡胤捷足先登。
所以在接到詔書後,李筠的第一反應就是拒詔,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與國賊趙匡胤勢不兩立的態度,嚇得左右隨從苦口婆心,好一通勸導,才讓李筠硬著頭皮、昧著良心,十分勉強地接受了趙匡胤的詔書。
從後唐明宗時就充當起了群演的角色,一直到了此時此刻,李筠才真正走上歷史舞台的正中,也是從這一刻開始,我們才看清了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全貌,觀其所作所為,也就不難理解後人對他的負面評價了。
李筠心不甘、情不願地下跪接旨,「貌猶不恭」,而李筠接下來的迷之操作,更是令人大呼看不懂:
接旨完畢,照例設宴款待送詔書的使者,宴會剛剛開始,李筠就取來了郭威的畫像,懸掛在廳堂正中央,然後面對先帝尊容號啕痛哭。
最怕空氣突然凝固。
李筠的賓客幕僚們被這一幕嚇壞了,急忙對使者解釋說李筠喝多了,耍酒瘋呢,絕對不是出於真心。
使者也擔心會被李筠祭旗,於是就坡下驢,既然喝多了,那就改天再聚吧。趕緊催馬上路,返回汴州。
上文我們簡單梳理了李筠的人生軌跡,不難發現他充滿坎坷的前半生,造物主似乎是有意戲弄他,接連給他安排了數個貴人,然而每次都在臨門一腳的時候跑偏,險些跟著貴人當跪人。
第一個貴人是皇太子李從榮,如果李從榮能忍住性子,再多等兩天的話,那麼李筠將做為天子的嫡系親信,出將入相,卻夢碎「天津橋之變」;
第二個貴人是李從珂,把李筠從「天津橋之變」的泥潭再度拉回雲端,只是平台的壽命太短,隨石敬瑭太原起兵、李從珂自焚而中止;
第三個貴人是趙延壽,作為「李從珂餘孽」,李筠在後晉的境遇可想而知,不過他的威名還是獲得了同事們的認可,比如趙延壽,又把李筠從低估拉入上流社會,只不過是契丹「跪族」;
第四個貴人是劉知遠,李筠終於買入了皇帝的原始股,但「後漢股份有限公司」卻在分紅方面顯示出了財會制度的混亂,把李筠的功勞算在了別人頭上,這讓股東李筠非常鬱悶;
第五個貴人是郭威,直到這時,李筠才遇到了真正的貴人。郭威帶著李筠脫離了苦海,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李筠對郭威懷有深厚的、誠摯的感情,應該不是刻意表演,而是真情流露,所以在亡國宴上,李筠懸掛出的是太祖郭威的畫像,而不是柴榮的畫像。
於私來說,李筠的做法是發自肺腑,但於公來說,李筠的做法簡直就是引火燒身。
先是在跪接詔書時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情願,後在宴會上公開懸掛、哭拜前朝太祖畫像,這是極其嚴重的政治事件,嚴重到後果不堪設想,如果設想,那麼起步價是滅九族。
哭拜郭威事件很快就上了熱搜,地球人都知道了,比如北漢。
感謝老朋友「江湖留白」的月票支持!謝謝鼓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