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征淮三大戰役之滁州戰役

  第817章 征淮三大戰役之滁州戰役

  【征淮三大戰役之滁州戰役】

  態度取決於戰場上的表現。為了填充東線的軍事真空,柴榮調兵遣將,以侍衛親兵總指揮李重進為廬、壽等州招討使,以侯章為壽州城下總指揮,以徐州武寧軍節度使武行德為濠州城下總指揮,隨後,柴榮從壽州出發,沿淮而東,來到濠州。

  與此同時,南唐將領陸孟俊自常州出發,率領一萬餘人進攻泰州,周師棄城而走,南唐收復泰州;

  隨後,陸孟俊派陳德誠駐防泰州,自己則率軍直撲揚州。陸孟俊率部進駐蜀岡,這裡是揚州北面的戰略要地,是北方部隊進出揚州的咽喉要道。揚州城裡的周將韓令坤眼看後路要被切斷,便率部棄城北返,於是,揚州又被陸孟俊收復。

  柴榮聞訊大怒,立即派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親兵馳赴揚州,幫韓令坤穩住陣腳;又派趙匡胤率兩千人進屯六合縣。

  六合縣屬於揚州管轄,在揚州西北130里處,是後周軍隊進出揚州的咽喉。趙匡胤在此屯兵,既能保障我軍後路,又能接應前方部隊。

  趙匡胤深知柴榮的良苦用心,率軍抵達六合縣後,立刻傳下軍令:揚州兵有過六合者,折其足!

  一句話,有進無退,敢逃跑的,打斷你的狗腿!

  史書雲,「自揚州西北歸,須過六合,故云然」。

  聽到趙匡胤的命令後,韓令坤才不敢再後撤,只能硬著頭皮回攻揚州。

  前進,死了算烈士;後退,死了算叛徒,而且還是瘸腿叛徒。等死,死國可乎。

  韓令坤與張永德奮力迎擊,果然大破南唐兵,生擒陸孟俊。

  陸孟俊先與柴克宏收復常州,又獨自收復泰州、揚州,一夜爆紅,成了南唐名將,如今被擒,自然也是身價滿滿的高級別俘虜,理應送到濠州行在,報功請賞,然而韓令坤卻擅自將其斬殺,原因竟然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前不久韓令坤攻克揚州,住在揚州的馬希崇送給韓令坤一位美女,韓令坤非常喜歡這位美女,對她疼愛有加。

  當韓令坤失而復得,再次奪取揚州控制權後,這位愛妾忽然放聲痛哭。

  韓令坤問她原因。

  原來,在南楚內亂時,南唐將領陸孟俊乘亂血洗了前舒州刺史楊昭惲一家,幾乎將楊家滅門,財物洗劫一空。

  愛妾說自己就是楊昭惲的女兒,是潭州那場滅門大禍中唯一的倖存者,如今見到了滅門仇人,所以號啕痛哭。

  多少男子漢,一怒為紅顏。韓令坤當場去TM的軍令、去TNN的軍紀,一聲令下,陸孟俊人頭落地。

  據《舊五代史》記載,楊昭惲是潭州人,先為舒州刺史,後遷衡州刺史,與南楚權貴集團長期勾結,盤根錯節,很有來頭,在當時是江湖上數一數二的大佬,利用職權之變,與民爭利,是當時潭州首富,在潭州建有豪華別墅。他的兩個兒子也全為牙內都將,這麼說吧,是握有兵權的富二代。平時囂張跋扈,欺男霸女,別說老百姓了,連士大夫們都躲著他們,惹不起、惹不起、惹不起。

  在馬希萼與馬希崇手足相殘時,南唐出兵干涉,期間潭州爆發兵變,混亂中,有人慫恿陸孟俊替天行道。陸孟俊得知楊家父子的惡霸行為後,極為憤怒,說楊氏怙寵恃權、禍國殃民,早就該死!於是就將楊氏滅族,順手把這位潭州首富洗劫一空。

  楊昭惲的一位女兒生得國色天香,亂兵沒忍心下手,就把她送給了馬希崇。南楚被南唐滅國後,馬希崇與她一起遷居南唐,被安置在揚州,直到前不久韓令坤接管揚州,馬希崇才又將她轉送給韓令坤。

  這就是陸孟俊族滅楊昭惲的前因後果。

  陸孟俊被殺後,李景達逼近六合縣,在距離六合僅有20餘里的地方安營下寨。

  趙匡胤的部將們請求出擊,被趙匡胤否決。趙匡胤說他們之所以設柵建寨,是畏懼的表現,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們只有兩千人,他們好幾萬人呢,如果我們主動進攻,他們就會知道寡眾懸殊;乾脆我們就裝腔作勢,以逸待勞。

  果然,幾天後,南唐兵首先坐不住,放棄營寨的防禦優勢,主動前來挑戰。

  六合之戰,是趙匡胤的高光時刻,兩千人對戰數萬人。結果是趙匡胤大獲全勝,俘斬五千人,剩餘的一萬多南唐兵在極度恐懼中潰散逃亡,在長江邊因爭搶渡船而自相殘殺、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

  這一戰對南唐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

  首先是物理方面的打擊,史籍記載:「於是唐之精卒盡矣」。從此之後,南唐的精銳部隊幾乎被消滅殆盡,剩下的要麼是老弱病殘,要麼各懷鬼胎,而且都成了驚弓之鳥,對後周談虎色變。

  其次是心理方面的破防。開戰之初,被推為「一面長城」的名將劉彥貞被擊斃;常州之戰冉冉升起了兩顆新星——柴克宏、陸孟俊,一位「未至而卒」,一位被俘斬首;萬眾矚目的皇弟李景達剛剛掛帥,數萬之眾就被區區兩千周兵殺得人仰馬翻……

  最後是有礙國際觀瞻。揚州之於淮南,猶如長安、洛陽之於中原,是南唐的第二核心,更是淮南勢力的革命老區,如此輕易被後周占領,讓南唐在國際社會上顏面盡失,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然而六合之戰卻不能怪罪李景達。前文詳述過李璟登基的驚險歷程,李景達是險些登上皇位的人,李璟是發自內心地猜忌他,寧願信任陳覺,也不信任李景達。之所以讓李景達掛帥出征,只是利用其威望而已。

  據史籍記載,李景達雖然名為元帥,但軍中事務皆是監軍陳覺做主,李景達只負責在文件上簽字(軍政一切皆決於覺,景達署牘尾、主畫諾而已)。

  李景達雖無篡位之心,但他是真心實意地希望國家步入正軌,尤其看不慣「四凶五鬼」的醜惡嘴臉。此前,李璟召開內宴,「四凶五鬼」黨徒在席上大呼小叫,毫無規矩禮數可言,李璟卻與之嬉笑應和,不覺不妥。李景達實在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對他們加以呵責,並向李璟勸諫,勸他遠離奸佞小人。李璟很不高興。

  又有一次,馮延己借著酒力跟李景達套近乎,竟然與之勾肩搭背。氣得李景達將其一把甩開,然後跑到李璟面前,堅持讓李璟斬殺馮延己。李璟好言相慰,良久,才把李景達勸走。

  這次李璟讓陳覺監軍李景達,其真實用意一目了然。所以當韓熙載發出那個靈魂拷問:「皇弟還用監軍嗎」的時候,就不知是問題本身可笑,還是問題的答案可笑了。

  後周士卒並非個個都是鋼筋鐵骨,面對如此巨大的敵我懸殊,有些士卒難免心生怯懦。趙匡胤親自督戰,凡是表現出畏懼退縮之意的,趙匡胤就用劍劈砍其頭盔(皮笠),做個記號,然後次日閱兵,凡是帽子上有記號的,拉出隊列,斬首示眾。

  趙匡胤對柴榮的「高平精神」有著深刻的領悟,並積極貫徹,落實到位。有過六合者,折其足;臨陣退縮者,斫其頭。

  揚州——六合之戰,是李璟常州大捷後的反擊號角,也是淮南戰場的轉折點,所以李璟相當重視這次戰鬥,不僅派出了陸孟俊、李景達,還命令附近的所有駐軍都要參與其中。

  很快,韓令坤在揚州城北15里的灣頭堰擊敗一萬多楚州援軍,生擒漣州刺史秦進崇,這個漣州原為漣水縣,南唐升縣為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縣級市;張永德則在曲溪堰擊敗泗州援軍萬餘人。

  至此,轉折的方向明確了,南唐沒有迎來觸底反彈,而是在短暫的拉高吸籌後遭遇更大規模的砸盤拋售,李璟結結實實地吃了一根灌腸陰,被按在跌停板上摩擦。

  與此同時,壽州戰場上,陳延貞等13名南唐將領投降後周。

  不打他個滿臉花,他就不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柴榮絲毫沒有停手的意思,又以向訓為淮南節度使、兼沿淮招討使,率部進駐揚州。

  按照慣例,「揚州淮南節度使」一職應該由攻克揚州的韓令坤擔任,但是韓令坤因前有「棄城之意」,所以柴榮緊急召向訓奔赴前線,把淮南節度授予向訓,並讓他掛帥前敵總指揮,韓令坤則為副帥。

  向訓來到揚州前線後,發現都將趙晁、白延遇等驕橫難制,不顧軍紀,在揚州胡作非為,甚至縱兵劫掠、打砸搶燒(惟務貪濫,至有劫人婦女者)。

  向訓怒了,你們小日子過得真不錯。當即揪出幾個典型,軍前正法,從此之後,軍中肅然。

  柴榮已經來到濠州,渦口(渦水入淮口)奏報浮橋竣工,柴榮親往驗收。柴榮下一步的計劃是親往揚州。

  宰相范質泣諫乃止。

  范質自幼聰慧好學,9歲能寫詩,14歲就能收徒講課,成為當地的鄉村教師,22歲那年登進士第。先為許州忠武軍節度推官,後為封丘縣令。後來得到後晉名臣桑維翰的賞識,提拔為監察御史,後來漸漸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

  「晉遼大戰」時,石重貴命十五將出征,那篇詔令就出自范質之手。

  郭威率軍征伐,每次都對發給自己的詔書驚嘆不已,於是忍不住問詔書是誰起草的,使者回答是范質,當時郭威就發出感嘆,說范質真乃宰相之材!

  郭威稱帝後,果然拜范質為宰相。

  從郭威到柴榮,詔書多由范質起草,柴榮的那篇滿分作文《征淮檄文》很有可能就是出自范質之手。

  面對柴榮意氣風發,企圖親赴揚州前線、一舉吞併南唐的做法,宰相范質與王溥極言切諫,以師老兵疲、後勤供應不足為由,堅決反對。

  在柴榮來濠州之前,壽州戰場就已經出現了對後周不利的狀況。

  壽州圍城部隊日夜不停地發動猛攻,然而壽州卻在劉仁瞻的指揮下頑強抵抗,後周久攻不下。又趕上大雨連綿,營中積水深達數尺,後勤補給出現嚴重問題,士兵們苦不堪言。

  當時後周的後勤補給和兵力投送主要走水路,在淝水順流而下,抵達壽州。運送攻城器械的為砲舟,運送士兵的為「竹龍」。史書未載砲舟之樣貌,只記載了「竹龍」的形態,簡言之,就是加裝了頂棚的竹筏。由於大雨導致淝水暴漲,砲舟和「竹龍」都被衝到了南岸,然後被南唐兵焚毀,後周損失了大量攻城器械和士兵。

  而最令人感到不安的,則是糧草的短缺。柴榮按照約定,等了李德明五天時間,卻不見南唐答覆,因為李德明已經被以賣國罪而誅殺。於是,諸將建議柴榮班師。

  就在柴榮打算回汴州的時候,南唐取得了「常州大捷」。柴榮意識到李璟必然會以常州為翹板進行反擊,於是急忙從壽州來到濠州,並指示李重進、張永德、向訓、趙匡胤等填充東線的空缺,把南唐的反擊扼殺於萌芽。

  也就是說,截止到「揚州——六合戰役」之前,柴榮並沒有更改主線任務,後周的戰略訴求仍是以戰迫和,通過對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施加軍事壓力來迫使李璟割地求和,把南唐壓縮到長江以南。

  然而當「揚州——六合戰役」取得驕人的戰績之後,柴榮卻又犯了「高平之戰」的老毛病,想更改戰略目標,打算駕幸揚州,進一步打過長江。

  宰相范質、王溥等趕緊勸諫。不要重蹈「高平之戰」中耀兵太原的覆轍。

  對於這種規模的戰爭來說,既定戰略最好不要盲目修改,因為它牽扯到諸多方面,有太多的制約因素需要維持動態平衡、調和,一環扣一環,很容易拉胯。例如輿論宣傳、兵源招募、糧草的準備等等。戰爭規模越大,容錯率就越低。

  見到飄紅就追高,見到翻綠就割肉,這是股市韭菜們的常見操作。戰略目標就像是給自己設置一條止盈、止損線,機械操作,雖然不能大賺,但絕不會血虧。

  雖然「高平之戰」總體來看是正收益,但柴榮因臨時更改戰略目標而使盈利大幅減少,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也正是吸取了「高平之戰」的經驗教訓,所以這次宰相們泣諫勸阻的時候,柴榮終於不再一意孤行,聽取了群臣的建議,留下李重進等繼續對壽州施加壓力,在渦口設「鎮淮軍」,隨後,柴榮由渦口北上,返回汴州。

  有人習慣把這次戰爭稱為「世宗征淮」或「三征淮南」,老規矩,本書更喜歡稱為「三大戰役」。

  顯德三年(956)5月,柴榮返回汴州,征淮第一次戰役——滁州戰役結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