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耀兵太原(下)

  第791章 耀兵太原(下)

  符彥卿,李克用的干孫子。他的父親是李克用的養子、後唐名將李存審(符存審),李存審歷事李克用、李存勖兩代,屢破朱溫、驅逐契丹、坐鎮幽州,大小百餘戰,未曾敗績。符彥卿是李存審的第四子。

  符彥卿十三歲時就能騎射,武藝非凡,最初在李存勖帳下聽用,歷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中原知名的老將、悍將。

  符彥卿老成練達、謹慎持重,亦知此戰結果對整個戰局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未敢輕敵冒進,而是奏請援兵。柴榮隨即派李筠、張永德率三千兵馬赴援。

  契丹派遊騎兵偵查、騷擾符彥卿大軍,符彥卿嚴陣以待,並派先鋒史彥超率兩千騎兵探路,李筠率兵後繼。

  短兵相接,契丹兵敗,被殺兩千人。

  這時候,按照符彥卿的意思,就該見好就收,打得謹慎些。猥瑣發育,別浪。

  然而先鋒史彥超恃勇輕進,繼續追殺契丹騎兵,甩開了己方大部隊,孤軍深入,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慘遭失敗,被契丹大軍反殺。

  隨後,契丹殺了個回馬槍,以步兵為後軍的李筠難以抵擋,最終李筠僅以身免,後周軍隊損失慘重。符彥卿不得不退保忻州,隨後退還太原。

  史彥超,素以勇悍驍捷著稱,是郭威的元從功臣之一,郭威稱帝後,史彥超被任命為禁軍將領(虎捷都指揮使),率其所部屯駐晉州。第一次「晉州之戰」時,晉州統帥尚未到崗,只有一位代理刺史(知晉州刺史)王萬敢,面對來勢洶洶的北漢軍隊,王萬敢秒慫,作為中央駐軍的史彥超勇挑重任,統帥部眾堅持抵抗,以少敵多,堅持了一個多月,直到王峻的援軍趕到,以堅守晉州之功而封鄭州防禦使。

  在先前的高平團戰中,史彥超身先士卒,先登陷陣,以功升華州節度使。在忻口之戰中,史彥超再次發揚了不怕死的作死精神,只知衝鋒,不知後退。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悍將史彥超終於為國捐軀。

  史彥超並未有太多顯赫的戰功,卻被歐陽修老爺子列入《死事傳》,按照修爺的說法是「初無卓然之節,而終以死人之事者」。修爺是有道德潔癖的,他最崇尚從一而終,最鄙視三姓家奴,故而特意作《死節傳》,收錄了「王鐵槍」王彥章等三人,作《死事傳》收錄了張敬達、史彥超、孫晟等十五人。

  忻口之敗的消息傳來,柴榮憂憤不已,一連幾天吃不下飯。忻口之於柴榮,如同街亭之於孔明,滑鐵盧之於拿破崙。忻口之敗是整個太原會戰的轉折點。

  當時,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說柴榮親率大軍包圍太原,旗幟環城四十里。這是個什麼概念,並未解釋清楚,《十國春秋》給出了答案:「晉陽城方四十里」。太原的城池周長只有四十里,所以後周的旗幟連綿四十里的概念,就是說後周軍隊已經里三層、外三層地把太原圍了個水泄不通。後周軍隊「去城三百步圍之」。

  柴榮為了跟契丹人搶時間,一刻不敢耽誤,用盡各種辦法強攻太原城,但遲遲沒有取得進展,而且形勢對後周越來越不利。

  首先是戰略上準備不充分。

  我們不能說是柴榮的戰略誤判。因為計劃不如變化,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也是戰略規劃的基本素養。

  起初,柴榮只是想「耀兵於晉陽城下」,嚇唬嚇唬北漢,震懾一下「晉獨分子」,是「潞州自衛反擊戰」的收官結尾,小手筆,所以在戰爭動員——特別是後勤補給上,沒有留出足夠的空間。

  結果開局太順,一不留神就推到了太原城下,一不留神就占據了半個北漢,一不留神就有切斷契丹援路的可能……於是,「始有兼併之意」。

  戰爭升級了,從閱兵遊行變成了滅國之戰;緊接著,契丹來援,柴榮又不得不分兵前往忻州、代州,在圍攻太原的同時,還要面對更為強勁的契丹鐵騎,戰爭規模再次升級。

  軍需供饋亮起紅燈。為了填補軍糧虧空,後周軍隊不得不撕下了「解放者」的面具,開始剽掠河東百姓。

  河東百姓大失所望,劉崇、柴榮,不過是一丘之貉。於是,百姓們紛紛逃往山谷躲避。

  柴榮急忙制止剽掠,張貼安民榜,鼓勵百姓安居樂業,恢復生產。同時宣布可以「捐官」,凡是贊助軍隊五百斛糧食、五百圍草料者,賜進士出身;凡贊助千斛糧食、千圍草料者,賜縣市級幹部(授州縣官)。

  但是——玩兒砸了,砸了,兔子還知道不吃窩邊草呢……簡直就是土匪!土匪都不如,還說讓人家百姓念你們的好呢,就是一句話,噁心!錢肯定是掙不著了,噁心,噁心,噁心吶!呸——太噁心了!

  再者,剽掠百姓是竭澤而漁,並非長久之計。於是柴榮緊急下詔,調發澤州、潞州、晉州、絳州、慈州、隰州及東昭義、河北等附近州縣的民夫,轉運糧草充軍。據記載,當時參與運糧的民夫就有數萬人之多。

  太原城外有數十萬後周大軍,數十萬人就是數十萬張吃飯的嘴,一人一天吃一斤糧食的話,每天也要消耗數十萬斤糧食,而且運送糧草的數萬民夫自身也要消耗,運輸中還會有一定比例的損耗……

  由於先前戰略規劃的不足,而導致的後勤不堪重負,最終使得後周軍隊難以為繼。

  其次,是天時。

  後周在太原城下不僅失了民心,還失了天時。當時,大雨連日,道路泥濘,不僅給後周的後勤補給造成困難,更使得城下的駐軍罹患疾病,軍士們苦不堪言。

  最後,則是軍事上的不理想。

  柴榮發動了數十萬大軍、數萬民夫,急攻太原,「旦夕之間,期於必取」,卻未能如願;忻口之敗,不僅損失了大將史彥超和數千兵馬輜重,更是讓契丹打通了援晉生命線,大量的契丹鐵騎將在接下來源源不斷地湧入河東。

  這才是柴榮真正憂憤的原因,是導致他接連幾天吃不下飯的原因。結束了,太原之戰結束了。

  於是,柴榮壯士斷腕,毅然決然撤退,為後周保存實力。

  當柴榮下詔班師之後,後周大軍出現了混亂,有人在軍中散播謠言,使得軍心動搖,軍用物資大量丟失。所謂的丟失,就是監守自盜。

  大將藥元福對柴榮說道:「進軍容易,退軍難。」於是柴榮委任藥元福負責斷後。不出所料,劉崇趁後周退兵之際,出兵追殺,被藥元福擊退。可即便如此,後周仍然損失慘重,數十萬來不及轉運的糧草只得一把火燒掉,而丟失的武器輜重則不可勝計。

  隨著後周的撤軍,之前歸降後周州縣官員全都棄城而走,北漢迅速收復故土。唯有代州據城自守。

  此前,代州鄭處謙降周,可很快就被部將桑珪所殺,桑珪表奏柴榮,誣陷鄭處謙勾結契丹,桑珪還給柴榮送來一份大禮,納作歸順大周的投名狀,這份禮物就是北漢的樞密直學士王得中。

  在高平之戰中,劉崇聽信司天監的話,執意逆風開團,王得中扣馬泣諫,被罵退。戰後,劉崇派王得中禮送耶律敵祿歸國,順便請求契丹繼續出兵協防太原,得到了契丹的允諾。當王得中途徑代州歸國的時候,恰巧趕上桑珪兵變殺鄭處謙,桑珪將其逮捕,並送給柴榮,以示歸順後周之誠意。

  經過忻口之戰,代州孤懸晉北,深陷契丹、北漢的重重包圍之中。桑珪不敢投降北漢,也無法出逃,於是只能閉城堅守。北漢派軍攻打,代州孤城無力抵抗,北漢輕而易舉地收復代州。

  話說柴榮收穫了剛從契丹歸來的王得中,如獲至寶,給他賞賜了玉帶、寶馬等物,然後向他詢問契丹方面的動態。

  王得中只承認自己奉命送耶律敵祿歸國,對北漢求援契丹一事矢口否認,堅稱契丹不會南下支援。

  直到忻口兵敗的消息傳來,柴榮才知道王得中說了謊,他不僅是送耶律敵祿回國,更是奉命搬請救兵,而且他也知道契丹很快就會發兵救援。於是便以欺君罔上之罪將王得中誅殺。

  臨死前,有人替王得中感到惋惜,對他說:「你明知契丹會發兵救援,卻不如實相告,契丹援兵到達之日,不就是你的死期嗎?」

  王得中嘆口氣,說道:「食人之祿,忠人之事。我食劉氏之祿,且老母亦在太原城中,如若以實相告,周人必將重兵據險,如此,則家國兩亡。我一個人苟且偷生還有什麼意義?不如以我一個人的死來換取國家和家人的平安。」

  顯然,柴榮在一定程度上蒙受了王得中的欺騙,雖然料定契丹會發兵救援,但也心存僥倖,在太原城下聚集了數十萬大軍,而派去忻州、代州的前後不過兩萬。所以,在忻口之敗後,柴榮才會遷怒於王得中,殺之泄憤。

  6月1日,柴榮下詔班師。「高平之戰」至此結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