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鋌而走險

  第664章 鋌而走險

  王峻回朝復命,正趕上西部三鎮連叛。劉知遠派郭從義率軍征討長安趙思綰,指派王峻為兵馬都監(總監軍,總政委)。之前也提到,郭從義與王峻勢同水火,私人關係非常糟糕。

  史書上並沒有給出二人鬧矛盾的具體事由,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二人的經歷進行間接推理:

  郭從義的父親是李存勖的心愛部將,曾被李存勖賜姓李,並賜名李紹古,被李存勖賜名李紹某的,足見其在河東集團的地位。李紹古去世的時候,郭從義還非常年幼,李存勖將他養在皇宮,與皇子們並列,當時的他名叫「李從義」,也可見其在後唐時期的身份地位。

  李嗣源與李紹古是並肩作戰的革命戰友,同樣給予了郭從義無微不至的關懷。

  石敬瑭建立後晉,郭從義為了表明政治立場,這才恢復本姓,把名字由「李從義」改為郭從義。後來犯了點兒事,被貶為宿州團練副使,之後又丁母憂去職,守孝期滿,就留在了太原老家。

  這時候,坐鎮河東太原府的就是劉知遠,劉知遠很欣賞郭從義,於是表奏他為馬步軍都虞候。無業游民的郭從義經劉知遠的推薦,一躍成為河東將領,對劉知遠感恩戴德,從此死心塌地的輔佐他,隨後便堅定地擁護劉知遠稱帝,成為名副其實的河東嫡系。

  劉知遠也非常信任郭從義,入汴前,被派去清理汴州皇宮的,就是這位郭從義,他還擔負著一項最艱巨、最骯髒、最秘密的任務——誅殺王德妃、李從益。

  自從劉知遠表奏郭從義為馬步軍都虞侯以來,郭從義就多次率兵在邊境地帶迎擊契丹,劉知遠入汴後,任命郭從義為「河北都巡檢使」,即黃河以北地區巡邏隊總司令,繼續負責清剿契丹參與勢力;洺州防禦使薛懷讓撥亂反正,宣布回歸中原,郭從義率軍一萬援助之;杜重威叛亂,郭從義以「行營諸軍都虞侯」的身份隨軍平叛,時候因功升澶州鎮寧軍節度使。

  雖然沒有與王峻的明顯交集,但我們可以提煉幾個關鍵詞:出身高貴,身經百戰,開國功勳。

  總之,郭從義有一千個理由來鄙視王峻。

  儘管郭從義與王峻鬧不愉快,但西部三鎮最終得以平定,王峻也累功升至宣徽南院使。

  郭威出鎮魏州,兼河北諸道兵馬大元帥,王峻又以監軍的身份相隨。

  通過分析王殷、王峻的生平事跡,就可以看出劉承祐這個計劃的糟糕之處,他不該讓王峻榜上有名。

  王峻雖然是劉知遠嫡系,但他終歸與武將集團不是一回事,他之前是皇家曲藝團著名演員,後期雖然上戰場,但他是以監軍的身份,與武將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麼的緊密。

  監軍就是皇上的眼線,專門監督前線統帥,一般來說,監軍與統帥之間的關係都不會太好,而正因他們關係不好,所以皇上才這樣安排,讓他們相互制約,以防止他們串通一氣,發動兵變。

  既然想殺郭威,最好是拉攏王峻,讓他成為內應,穩住前線的將士。然而王峻的名字卻也在暗殺名單之上,把他也推向了對立面。

  劉承祐做了兩手準備,在密詔殺王殷、郭威、王峻的同時,急詔鄆州高行周、青州符彥卿、長安郭從義、兗州慕容彥超、同州薛懷讓、鄭州吳虔裕、陳州李轂等,火速進京;同時任命蘇逢吉暫代樞密使(權知樞密院事)、劉銖暫代首都市長、李洪建暫管禁軍(權判侍衛司事)、閻晉卿暫代禁軍騎兵總指揮。

  如果暗殺成功,皆大歡喜;如果不成,老子就跟你硬剛!

  劉承祐不是沒有考慮後果的。

  京城的大屠殺還沒有結束,在將史弘肇、楊邠、王章滿門抄斬之後,「舅族群小」又對郭威、王峻、王殷在京師的家人揮起了屠刀,下令將他們也屠殺滿門。

  非常有意思的是,蘇逢吉並未參與到這次血腥政變的計劃中,因為文官集團代表的他並沒有被「舅族群小」真正接納,劉承祐也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文官集團可以暫時加以利用,但終歸還是要跟武將集團一樣,短期內是革命戰友,長期看,仍是革命對象。

  當這些消息傳到蘇逢吉耳朵時,蘇逢吉竟然呆若木雞,愣在當場,過了好久,才從驚愕中慢慢緩過神來,長嘆一聲,對身邊人說道:「事情是要辦的,但不是這麼辦的。太倉促,太魯莽了,他們當初如果問我一句,也不會到這般地步!」

  如果將史弘肇、楊邠、王章滅門算是考慮欠妥的話,那將郭威、王殷、王峻也滿門誅殺就是根本不走腦子了。

  當初「明宗入魏」,即便在最後關頭,李存勖也努力保全李嗣源長子李從審,禁止任何人傷害他。因為他們既可以作為人質,也可以充當和解人,給對手留後路,也是給自己留後路。

  如今,前線的形勢尚不明朗,劉承祐卻急於撕票,這就等於將郭威等人逼反,郭威不反都不行了。

  這就是蘇逢吉捶胸頓足的原因,「皇上啊,你還是太年輕了!您好歹問我一句啊,完了完了……」

  劉銖執行了李業等人的命令,劉銖生性殘暴,將郭威、王峻滿門抄斬,無論男女老少,一個不留。

  這一次大面積滅門慘案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極大,因為郭威的兒子全部遇害,所以他不得不把江山社稷傳給內侄兼養子——柴榮,而柴榮的的三個兒子也在這場風波中遇害,所以當他去世後,江山社稷也不得不傳給年僅7歲的第四子柴宗訓。

  孤兒寡母,主少國疑,於是大將軍趙匡胤才發動兵變,從柴宗訓手中篡權奪位,建立大宋。

  而負責誅滅王殷滿門的,是李太后的弟弟李洪建。李洪建慮事不果,留了個心眼兒,沒有大開殺戒,而只是派人將王殷家眷控制看管,作為人質,日常飲食等供應照舊。

  (本章完)